“便利”的尽头,究竟是什么在等着我们?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便利的尽头是什么”,而从“社区团购”中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先来看一下与美团、拼多多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的“社区团购”:

首先引入足够的资本力量,用作前期补贴;

接着用大量的补贴与“送货到家”类的服务,吸引一般用户入局及供应商进驻;

拥有一定的“优质羊毛”之后,平台便减少补贴,并将此前投入的资金转嫁至供应商,由供应商承压;

供应商为了继续抓住平台手中的“优质羊毛”而被迫一再降价;

用户享受的便利少了,但已经习惯了便利的存在,就会倾向于去选择“更低价”、“更便利”的商家,这样供应商的承压就更大;

平台走完补贴阶段后,就基本不承受什么风险,接下来它只需要安心收管理费、高额抽佣,把质押在平台的钱拿去投资获利就可以了;

连续低价导致实体经济因为被迫承担巨大的压力,而发展的越来越困难;

可平台才不管你供应商是否困难、用户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它只负责对得起背后的资本力量,所以接下来虽然会带给商、户双方一点甜头,可并不会因此就放弃对“商”的施压;

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以上市敲钟,再来一波针对韭菜的收割……

(辛苦的羊毛和韭菜)

“你说的这跟便利有什么关系呢?”

那你看“老百姓买菜花的钱少了,买菜还能送货到家”、“供应商直接从平台手中找寻更多、更精准的客户”,这是不是“便利”呢?

当然,可能有些朋友现在关注的重点还在刚刚提到的模式上面,那我们就先把“便利”放在一边,聊一下这个模式。不过也不用担心我们可能跑题了,因为这个模式跟“便利”之间有着非常浓烈且暧昧的关系。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到这个模式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但于我而言首先想到的是《让子弹飞》中的一句台词:“得先让豪绅出钱,带着百姓捐钱。豪绅捐了,百姓才跟着捐。钱到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你看,“豪绅”稳赚不赔、“百姓”不断投入,“贫富差距”随之越来越大。

而这样的模式充斥在股市、直播、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诸多领域。

从本质上看,它其实就是一个利用“百姓”爱看热闹、爱慕虚荣、爱攀比、爱占便宜等心理弱点,“以大钱撬动小钱不断投入”的资本游戏、一个只关注“今天增加多少客户与商户、流失多少客户与商户”等数据,却忽略了“每次数据的下降,其实都可能代表着有些伤痛已经发生、有些商家已经因此陷入异常困难的经营中”这些事实的、没有任何温度的数据游戏。

最近我们这边陆陆续续的开了很多家“连锁餐饮店”,虽然招牌、主营内容并不相同,但都是在利用冷链,先把菜品什么的提前半加工,然后冷藏好再运输过来,接着客人点单后店家只需要再加热加热就行了。我去过几家这样的店,说实话与厨师亲手做的菜相比,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而这样的“连锁餐饮店”与刚刚提到的模式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十分类似,那就是他们都在想法设法的宣扬“我能给你们提供便利”这个核心观念。

平台会侧重于宣传“在我这里买菜能便宜很多”、“在我这里买菜还能送货上门”、“入驻我们,省去您寻找客户的烦恼”、“入驻我们,减少您的经营成本”,“连锁餐饮店”同样也会侧重于“您只需要投入少量的钱,我们这里有统一的装修方案、统一的培训,甚至您连采购都不需要操心,我们在选购好优质食材后,会搭配齐全给您送上门”,以及“来我们这儿吃饭,绝不耽误您的时间,如果半小时内您点的菜没上齐,您这次消费算店里的”。

省去了比价、挑选、买菜、走路、排队结账等环节,确实方便了很多;不用头疼客源、装修、宣传与运营,这也省去了很多麻烦……

而这种状态就好像是,这些在之前本来应该是我们做的事情,现在不需要我们操心和做了,这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不仅如此呢,如果此前我正头疼不知道从哪儿找客源、不知道怎么做好经营、不知道怎么处理当下的问题,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那现在这些问题就都可以被解决了。

你能说这不是便利么?

现在无论走到哪儿,大家都会重视宣传、运营和数据,也会不断的提“你要转换思路,现在重点是‘受众需要是什么’、‘他们内心的痛点是什么’,而不是你自己怎么想的”。

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我们都想高效、省钱、省时间,也还想赚钱,但又碍于“什么事情都自己来、都自己操心又太辛苦”、“等到成长起来再去赚钱,那不知道晚多久了”、“这现在连书我都看不进去,别跟我说学习”等因素,我们又期待生活中有现成的捷径走、有现成的便宜可以占,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开痛苦、等待、过程、繁重,从而直接收获自己想要的。

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支持下,这些内心诉求就变成了一份份报告,摆在一次次会议的桌上,接着转变为我们所看到的——强调“便利”的宣传。

带着这样诉求又不自知的我们,在看到“宣传中提到的便利”,并且也确实感受到了其中的便利,会否很快就被其给吸引住了呢?

接着为了体验便利和继续体验便利,我们会不会慢慢变成“忠实用户”,并心甘情愿的把一些本该我们去做的事情给“分包”出去呢?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朋友,当时他联系我的时候,主要是想聊自己焦虑症的状况,然后我就问他“你最近一个月状况如何呢”。

可他回答说,“我平时算是半个自由职业,所以在家工作也可以。焦虑了之后,就总感觉‘外出很不习惯’、‘出去可能要出事儿’,然后每天就呆在家里,一日三餐呢,也吃的是外卖”。

其实身、心是相互影响的。在我们交流之后呢,发现其实并不是“焦虑之后,他才一直呆家里”,而是一直呆家里让他逐渐滋生出了焦虑,并因为逐渐远离外界,而在想要出门的时候,诞生出了“不适应”、“担心”与“紧张”。

自己一个人生活,基本上鲜少出门,有什么手机可以解决的就利用手机解决,这样的生活状态称得上是“利用了很多生活中存在的便利”了吧?

“你说的这只是个例,说明不了什么。”

确实,这只是一个个例。但我们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为了“收获便利”,把很多该做的事情都交给别人来做了,那我们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儿、我们拥有的生活还能称之为“生活”吗?

在去了几家“冷链式连锁餐厅”之后,我就再也没去了。因为我觉得这样的餐厅,虽然上菜速度和菜品味道都还可以,但这样的再加工是对客人、对美食、对客人食欲的敷衍。

菜品,满足了食客膨胀的食欲;厨师融入菜品的用心,才能滋养食客的灵魂。

若只需要半加工,则不需要厨师的存在;如果我们活在“充斥着各种各样便利的生活”中,享受着不需要买菜、不需要做饭、不需要外出、不需要讨价还价,那这些满是烟火气的琐碎,与其所对应的“我们存在过”、“我们生活过”、“我们还活着”的痕迹,也将随之消失。

而被“数据”笼罩的我们,也终将变为一份份运营报告上“或升、或降数据中无关痛痒的一员”。

如果没有这些琐碎,我们拿什么证明自己存在过?

如果没有这些琐碎,我们拿什么证明自己还活着?

如果没有这些琐碎,我们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如果没有这些琐碎,我们如何通过拥抱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收获成长,并越来越优秀?

如果不能慢慢优秀起来,那生活中的琐碎就会永远是负累。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