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来,让场景刻画云的样子

编辑:阿由

设计:紫菜

进入正题前,先来说一则成语:削足适履[xuē zú shì lǚ]。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鞋小脚大,为了穿上小鞋,选择把大脚削掉一些。寓意为了达成目的,过分迁就现有条件或是生搬硬套,最终得不偿失。

想想看是不是很蠢?不过今人也不必讥讽前人,毕竟我们曾经,或者说现在依旧在某些方面“重复昨天的故事”,而不自知这同样是现代版的“削足适履”。

譬如云计算。

早期的人们以为,云计算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尤其是公有云摆出了一幅“吞食天下”的架势。倘或谁壮着胆子说自家的业务和数据不适合放在公有云,很有可能被甩一句:

“时代在抛弃你时,连一声招呼都不会打。”

没错!当时很多公有云业者就是这么拽,他们认为如果企业不能改造自身,不能对业务刀砍斧斫,使之适用于公有云,那么这样的企业就没有可以预期的未来。

首先要强调一下,这不是一篇针对公有云的檄文,本文也绝对没有一丝半点儿对公有云的不敬。

事实上,我们必须要承认,公有云是个好东西,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颠覆,更是商业模式的革命。用IT人更熟悉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更加彻底的“服务外包”模式。

不同的是,企业不再需要把租赁的IT设备搬回公司,而是把它们放在专业的服务公司,通过“管道”即可远程获取所需的各种计算、存储等资源。

以前,企业需要安排专职人员对机器进行配置部署,在业务跑起来后还要长期进行运维,机器折旧不说,人力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公有云首当其冲的益处,无疑是成本。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离开公有云,手机上五花八门的各种应用,从电商、直播、游戏,到地图、阅读、出行,无一不是公有云在背后做着支撑。

从2006年8月,AWS首次对外提供亚马逊弹性云至今,全球云计算市场已经走过十四个年头,国内也差不多历经了十个春秋,市场已经度过了早期教育客户的阶段,上云也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共识。

然而这么些年下来,我们也清楚地知道,为数不少的企业曾经被公有云“教做人”:由于监管障碍、数据安全以及业务连续性等问题,在不同的应用场景里,公有云并不总是那么美。

毕竟与消费级不同,企业级的解决方案必须考虑到对已有硬件和软件投资的保护,要尽量做到兼容和可用,更重要的是必须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行,云也是一样。

基于此,广大CIO和技术专家们逐渐意识到,针对不同的、复杂的应用场景,企业理应从实际业务的角度出发,找寻并确定真正适用的云环境,而不是费尽心思将好端端的业务硬生生弄成大杂烩,目的只是为了上云。

经过长期的思考、验证、探索与实践,或许还间杂着公有云服务商的几分抗拒,混合云的模式逐渐被确立下来,在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业务需求的同时,它可以在可控合规和建设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从业务的角度而言,混合云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灵活性。客户既可以将数据和工作负载从本地迁移到云,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将它们从云上转移到本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现代商业而言,数据和工作负载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需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能够实现数据的流通,从而驾驭创新业务。

对于开发人员来说,混合云可以帮助他们轻松搞定新的虚拟机和应用程序,而无需IT运维人员的协助。与此同时,开发人员也能够利用伸缩自如的混合云,将部分应用程序扩展到云中,以处理峰值处理需求。

麦肯锡的一份客户调研数据显示,采用混合多云平台技术和运营模式所创造的商业价值是单一公有云平台、单一云供应商方法的2.5倍。事实上,规模越大,平台方法的价值优势就越显著。

作为全球顶尖科技企业,IBM始终笃信混合云的价值,也一直是混合多云平台技术的缔造者和引领者。继主机、服务和中间件之后,IBM正在倾力打造第四平台——开放式混合云平台。

IBM认为,当前绝大多数的企业仍缺乏一个统一和集成的混合多云架构,无法做到云应用与平台的集成,也没有IT优化的能力,这就使得他们的业务环境难以满足快速开发和快速应用的要求。

最近几年以来,围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IBM已经投入了超过1200亿美元,这些战略性的技术投资全面构筑起了IBM在混合云市场的领先地位。

以多云容器平台Red Hat OpenShift为例,它已经被公认为最理想的Docker和Kubernetes平台。事实上,OpenShift也是部署最为广泛的开放式混合多云平台,并且得到了广大企业的长期验证。

自IBM收购Red Hat以来,IBM对OpenShift进行了持续的投资,将自己的多云管理、数据与AI服务、集成API等,与OpenShift进行了充分的融合,致力于实现“一次开发、随处部署”。

IBM在混合云上的种种举措,不仅得到了开发和运维人员的欢迎,也可以帮助业务人员就此快速展开业务创新,从而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IBM拥抱混合云不是出于无奈,而是一种先天的基因在里面。

某种程度上,IBM拥有市场上最广泛的云计算产品组合,而通过混合多云平台的模式,IBM得以将其雄厚的企业服务能力彻底重组与优化,全面助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相关研究表明,由于企业合规和安全的要求,当前仍有80%的工作负载,仍然存在于企业本地IT以及私有云环境。显然,开放、安全、可管理的混合云平台将决定这些业务的未来走向。

即便是那些已经上云的业务,也未必就让企业称心如意。Flexera 2020全球云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多达55%的云上应用成为“孤岛”,跨多云、数据中心和边缘节点的混合云及IT管理成为企业当前的痛点,更遑论混合云应用开发。

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IBM混合云均可以提供专属的应用任务、工作负载和安全需求,保持企业云平台战略与数据、安全、智能、移动等层面的一致。

与其他厂商不同,无论客户的应用环境是传统的小机、虚拟机,还是最时兴的容器,IBM都能够做到联接过去、承载未来,以现代架构的混合多云平台不断优化企业的IT环境。

2020年,在肆虐的疫情侵袭之下,一些企业由于业务缺乏弹性与张力,被迫黯然出局。然而我们也看到更多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了迭代和新生。

毋庸置疑,在这一波生死攸关的“救市”里,在后疫情时代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探索中,混合云将会成为企业平衡成本效益与价值创新的核心平台,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

此前,包括IDC、Gartner等在内的分析机构均相信,未来将是混合云的世界,未来两三年内90%以上的企业将会走向混合云。然而在经历了此次疫情之后,各方均认为这一进程将会被大大加快。

作为一家百年老店,IBM经历良多,其中也不乏危机时刻,但是IBM都能找到解决之道,以技术的力量接续世界的发展。

通过混合云战略以及相应的产品方案,IBM帮助企业在任何环境中运行工作负载,保护和优化企业过去IT投资的同时,以最优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与客户一道在云端塑造美丽新世界。

想要了解IBM混合云更多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