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人生易简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其实,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一个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我们生活的世界原本很简单,就是因为人的思想太复杂,瞻前顾后,三心二意,让世界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自然科学的诞生,让人类搭上了走向文明的高速列车。但如果把一门学问看做高深莫测,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的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关键程序。其实,一门学问研究到最后,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小,甚至小到一个分子,一个原子,远没有当初想象的那样复杂迷茫。
我们看过的武侠小说或者电影,高手对决总是一招制敌,击中要害,绝对不会大战300回合才击倒对手。在搏击较量中,出招过多就是多余无效的招数。
医生开的药方越多,就越不能做到对症下药,让病人感到不知道吃那个药好。如果一股脑地都吃下去,难免在肚子里相互反应,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贻误病情。
宋代的青源禅师有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由此得来人生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个人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有人告诉你眼前这叫做水,你就认识了水;有人告诉你远处那就是山,你就认识了山。你会心想“原来如此”,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理。
随着年龄渐长,人在经历过无数的问题和挫折之后,开始逐渐了解到人生的深意,这时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争强好胜,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大多数人到了第二重境界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却始终无法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修行,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无求无欲,与世无争,面对世俗之事,一笑置之。
衣食住行是人生活的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如果把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当作一种仪式,当作一种向别人显摆的手段,当作生活的全部,只能算是一个活着的人,徒有一副精致的外表和粗造的皮囊。
亨利·梭罗向往极简生活,他在《瓦尔登湖》中写道:大多数的奢侈品,还有许多所谓使生活舒适的用品,非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大大地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安逸而言,最富聪明才智的人,其生活反而比穷人的简单,朴素。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离康科德镇1.5英里的一处郊外,借助山林和土地湖泊,在那过着自给自足,清心寡欲,离尘隐居的生活。
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衣柜里塞得满满当当的衣服,平时穿的也不过那一两件;客厅里摆满的沙发,却很少坐一坐;厨房里堆满了碗筷,要用的就是那一个碗和一双筷子……
尽管我们拥有了太多的东西,但真正能够用到的却很少。那些无用的东西始终占据着生活空间,就像一块食之无味扔之可惜的鸡肋,日积月累,堆积如山,成了生活中的负担。
有时候,一个人的压力和负担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己的欲壑难填。其实,那些你费劲九牛二虎得到的,往往只是一时的欢快。越是复杂的生活,越让自己背负更多的负担。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不必把太多的东西带进自己的生活,简单即轻松,简单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