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蒋健运用经方治验举隅

经方是张仲景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其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用之得当,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颂。导师蒋健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科教授,对仲景学说十分推崇,运用经方治疗外感、内伤疾病,不拘不泥,灵活机变,颇有经验。兹选录其治验数则,以资品味。
  1. 芍药甘草汤治疗胃痛
  胡某,女,40岁,2005年10月18日就诊。1个月前因胃痛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螺门幽旋杆菌阳性。在他院用奥g、阿莫西林治疗后,疼痛反而加重,故自行停用西药,转求中医治疗。自诉胃痛每于饭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虽属隐痛,但每次发作持续1小时许,伴胃脘胀满不适,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细滑。胃痛属于气阴两亏,治以益阴缓急止痛,方以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20g,甘草15g,肉桂6g,予7剂。10月25日二诊诉药服仅2剂,持续月余之胃痛、痞胀便霍然而止。
  按  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原治“脚挛急”,其第29条云:“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盖“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挛急,用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和太阴之液,其足即伸,此即用阴和阳法也”(成无已《伤寒明理论》)。可见本方由于有酸甘化阴之功,用治阴虚挛急。现代临证,本方常用于治疗多种痛症。《药性论》云肉桂:“主治九种心痛……主破血……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表明肉桂本适宜于阳虚胃痛,但配合酸甘化阴之芍药甘草汤,则只要阴阳偏颇不甚之胃痛,均可概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三味药均可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而有镇痛的作用。
  2.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
  殷某某,男,54岁,职员,2005年8月19日就诊。胃脘痞闷堵阻感月余,食冷则易泛酸至咽,舌红,苔黄,脉细弦。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炎。螺门幽旋杆菌阳性,在他院行三联疗法4周。胃痞属于寒热错杂;治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2g,黄芩10g,黄连6g,干姜6g,党参15g,甘草6g,茯苓30g,青皮12g,陈皮12g,丹参20g,降香10g,蒲公英30g,煅瓦楞40g,予10剂(嘱咐10剂药服14日)。二诊时症状显现改善,再予7剂。三诊时胃脘腹痞闷堵阻感几无,原方7剂巩固疗效。
  按  《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心典》认为呕、痞、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通阴阳上下之用也。”其证常系在脾胃虚寒的基础上,复加邪热内陷或肝胆邪热横犯,寒热互结,扰乱中焦气机升降使然。患者泛酸、舌红、苔黄为热象,不喜食冷为有寒,寒热错杂,故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开结除痞;更以茯苓助参、草健脾益胃,蒲公英助芩、连清热解毒;青皮、陈皮行气消痞,丹参、降香活血降逆,煅瓦楞制酸。虽有加味,药证不悖,故收良效。
  3. 乌梅丸治疗泄泻
  唐某某,男,39岁,2005年7月8日就诊。泄泻5~6年余,每日3~4次,有滑泄倾向,含有不消化之食物,时夹黏冻,大便不尽感,脐周痛,凡饮食不慎、紧张或空调受冷即易腹痛泄泻,舌质偏红润,边有齿印,苔薄,脉沉细。曾经在他处多次服用抗生素、得舒特及中药无效。初诊脾虚泄泻;治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药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一::医诊断、次数痛。治感,恶心,纳差,嗳气,舌红苔黄腻,脉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麦芽15g,神曲12g,泽泻15g,车前子15g,厚朴6g,马齿苋30g,予3剂;处方二:除以下三点外,与处方一相同(1)将白术增至20g、茯苓、山药、车前子增至30g;(2)另加莲肉12g,扁豆12g,芡实10g,诃子10g;(3)以金银花30g取代马齿苋,予4剂。嘱先服处方一,继服处方二。
  二诊:服用处方一和处方二后,腹泻、腹痛无明显改善,诊舌偏红,苔中白腻,脉细弦、尺部无力。法以寒热并治,乌梅丸加味:乌梅12g,细辛3g,肉桂10g,黄连10g,黄柏10g,当归10g,党参12g,附子5g,川椒10g,炮姜12g,白芍30g,元胡30g,白术30g,茯苓30g,车前子30g,败酱草30g,予7剂。
  三诊:药后泄泻次数减至1日2次,腹痛减轻,舌脉同上。在乌梅丸全方不变的基础上,略作加味调治至4周之际,大便1日1次,偶然2次,便质基本成形,无黏冻,无不消化之物,无不尽感,基本无腹痛,仅偶尔腹不适。
  按  初诊时辨证为脾虚泄泻,导师考虑到患者经他医长期治疗无效,故在参苓白术散化裁的基础上作出两个处方,处方二进一步加强了健脾化湿固涩并清热的作用,意欲比较两方的作用而选定其一。导师常用此法进行试探性治疗,以求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有效治疗方法。但初诊两个处方均告罔效。二诊时反省患者有空调着冷即腹痛易泻,舌质虽红但苔色中白,腹泻病程甚长,辨证抓住了寒热错杂的病机,便改投乌梅丸,加白术、茯苓、车前子加强健脾化湿的作用,加败酱草加强清热解毒止泻的作用,加白芍、元胡加强止痛的作用。全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终于收效。刘完素曾谓乌梅丸:“末治久泄者,仲景论厥阴经治法是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系列方1604

    树木被冻死与颈被冻僵 下雪的时候,山里一片萧索,有些树木居然被冻死了,干枯萎黄,连树木都挨不过天寒地冻啊.只有回归到温暖的春季,燕子才归来,百草才生长,树木才重新吐嫩抽芽.古人观察到这一自然现象,就想 ...

  • 脾胃好不好,看嘴就知道

    脾胃:免疫力大本营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的功能健壮,肺能得到滋养,肺气充足,人体抵抗力就强.如果脾的运化能力弱,肺的宣降功能也弱,此时饮食中的水液就会滞留体内,形成痰湿 ...

  • 甘草泻心汤——胃痛烧心,急性肠胃炎,胸痞烦燥,产后胸痞下利

    3胃痛烧心--张琪医案 男,7岁,自述1年来胃脘痛时伴烧心吞酸,痛如刀割,有时为饥饿痛,进食稍缓解,大便秘结3天1行.舌红紫.苔白而少津,脉弦滑.经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证为脾胃不和寒热互结之 ...

  • (2)乌梅丸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之异同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均为寒热并用.补虚泻实.辛开苦降之剂,而且历来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乌梅丸与它们的作用同中有异.乌梅丸的寒热并用.补虚泻实是温补一身之阳,泻脾胃之湿 ...

  • 『古方新解』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2两.细辛2两.炮附子l枚组成,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有温经散寒.助阳 ...

  • 『古方新解』刘清泉:阳和汤治重症下肢红肿

    [病 案] 刘某,男,64岁,2013年7月2日初诊:双胫前部皮肤红肿疼痛7天,伴发热,体温37℃左右,局部皮温升高,质地变硬. 处方:金银花90克,地丁30克,川牛膝15克,茯苓30克,车前子30克 ...

  • 『古方新解』乙未年备化汤验案二则

    江苏龙砂医学流派善用陈无择所创"三因司天方"十六方,疗效颇佳,并成为该流派重要特色.备化汤出自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系为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而设的 ...

  • 『古方新解』人参“充表实里”治身痛

    人参为补药之王,系五加科多年生草本人参的干燥根,性平.微温,味甘.微苦,归脾.肺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 ...

  • 『古方新解』紫黄清解汤治扁平疣

    来源: 作者: 紫黄清解汤是笔者多年临证总结的一个经验方,常用来治疗扁平疣,效果满意. 组成及用法:紫草.赤芍.苦参.白蒺藜各10克,人中黄20克,生苡仁15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10剂为1疗 ...

  • 『古方新解』腰痛灵丸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疾病.腰椎间盘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为腰椎关节的组成部分,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当由于外伤.退变等原因造成纤维环后凸或断裂,髓核脱出,就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由 ...

  • 『古方新解』半夏厚朴清咽汤治慢性咽炎

    方药组成:法半夏15克,苏梗9克,炒僵蚕9克,石菖蒲9克,生姜3片,厚朴15克,蝉衣9克,泡参30克,麦冬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 本方为笔者老师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以<金匮要略> ...

  •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合白蛇合剂治小儿痄腮

    流行性腮腺炎,又称作"痄腮".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现代医学认为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并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病征,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等,故须格处重视.笔 ...

  • 『古方新解』古法今用治咽痛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进波 卢某,女,28岁.主诉咽痛1周余.患者咽喉疼痛,吞咽不适,偶有咳嗽,伴有咽干,二便正常,脉沉,舌淡红苔薄白.查体见咽部红肿,扁桃体无肿大.自诉曾服用阿莫西林片.犀黄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