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小说原名《石头记》,作品开篇便描述“地陷东南”之际,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却莫名其妙地“独留一石未用”,遗弃在大荒山下。后来这块弃石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施以法力,幻化为一块“通灵宝玉”,并将其携入人间,历经重重悲欢离合,复又变成石头,回归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石头上所记的故事,便是这部《石头记》。《红楼梦》开篇关于这块石头的描述,先后使用了两个神话(称之为寓言似更确):一是上述的娲皇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炼石补天,复又弃石不用,以致石头“造历凡劫”的故事;二是神瑛侍者在三生石畔以甘露滋养绛珠草,引出绛珠仙子下凡以终生泪水酬报其“灌溉之情”的故事。且不说红学界关于神瑛和石头是一是二的争论,反正“瑛”的意思就是指“似玉之美石”,两个故事的共同点都是石头下临凡间的悲欢离合事迹,姑作一块石头考证研究当无大误。那么就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中关于这块“通灵宝玉”形体的描绘吧——《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八回中是这样描述和批注的: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甲戌侧批:体。】灿若明霞,【甲戌侧批:色。】莹润如酥,【甲戌侧批:质。】五色花纹缠护。【甲戌侧批:文。】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甲戌侧批:注明。】”这就非常形象地给我们描绘出了“通灵宝玉”的模样:是一块如雀卵般大小,呈晶莹剔透的红色,上有五色花纹萦绕的“宝玉”。第三十五回描写宝玉请宝钗的丫环莺儿给通灵宝玉打络子,宝钗说“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所谓“犯了色”就是重了颜色的意思,也说明这块石头是一块红色的“宝玉”。书中还有几处关于这块石头形体的描述:那疯僧跛道将青埂峰“蠢物”石头幻化之后,将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可见这块石头上是可以镌写文字的。究竟镌写了什么文字呢?第三十五回描写薛宝钗在观看通灵宝玉时,口中所念玉上所镌之文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马上想到与自己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脂本《石头记》还用篆文具体描绘了石上字迹的形状。红学界关于这块石头(通灵宝玉)创作时取材原型的研究,多是从石头的形体开始的。据“任南”等网友的博客文章介绍,到目前为止,关于通灵宝玉原型说约略有以下几种:一是 “红丝石”说,认为产于山东临朐县老崖固,山东退休工人刘铄持此说。二是“红丝雨花石”说,认为出于江苏六合县,有雨花石藏者数人均持此说。三是“玛瑙石”说,认为通灵宝玉的形体为红白丝相间缠绕的玛瑙,具体产地甚多,玉雕大师李博生先生持此说。四是“赤玉”或“红玉”说,其产地主要在新疆和田,红界“奇才”霍国玲女士持此说。细思以上诸说,所考证的原型之石,虽与《红楼梦》书中描写的通灵宝玉,形体上均不无相似之处,但按照“形神兼备”的原理,则均有不合之处。山东红丝石虽是制砚佳材,但并非玉质,亦与女娲炼石补天之说不相关合;南京雨花石形体虽近书中描绘,但毕竟是石英质之物,且历来从无雨花石可“通灵”之说;至于各地泛泛出产的玛瑙石,可谓亦石亦玉,但却没有考证出其与“无材补天”的关系;至于“赤玉”或“红玉”说,红宝石确为珍贵之玉石,但怎么能与女娲补天的弃石联系起来呢?我们考证《红楼梦》作者所描绘之女娲弃用的补天石,也就是宝玉项上挂着的那块通灵宝玉,仅凭作品中对其形体、颜色、质地的描写,简单地去同某种石头形象加以附会是不行的。《红楼梦》是一部世情小说,其本质是一首诗,诗言志,作者以通灵宝玉比附书中主人公贾宝玉,也就是比附自己的的志趣和遭遇,绝不仅仅是形体上的相似,更重要的在于精神上的相通,在于抒发自己内心那种“无材补天,幻形入世”之抑郁不平之气。作者之所以要用这块亦石亦玉的石头作为自己的幻象,也必有不得不如此比附的理由。以上四种说法,不论与红楼故事,还是该书作者,都不能产生意义上的关联,因此也无法令读者信服。如果必须在以上四说中择其一善而从之,我这里倒是倾向于玉雕大师李博生先生的“玛瑙石说”。不过我的“玛瑙石说”却并非指全国各地泛泛出产的普通玛瑙石,而是特指杭州玛瑙坡上出产的那个“无材补天”的玛瑙石!主要理由有四:其一,这里的玛瑙石在传统文化中,确实被历代文人比附为女娲弃用的补天石而加以歌咏;其二,《红楼梦》作者的祖宗庐墓就在这玛瑙石的产地,作者有以此石比附自己出身的充分理由;其三,作者人生中确曾遭遇过“娲皇弃置不用”的人生境遇,有以女娲弃石比附自己遭际的足够动机;其四,《石头记》小说的著书地点还是在这玛瑙石的产地,作者如此如此信手写入书中的创作冲动。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吧。晚明大文人张岱,在明清鼎革“地陷东南”之际,曾写过一部回忆录《西湖梦寻》。书中记叙杭州宝石山葛岭之侧,有个令他终生不能忘怀的“玛瑙坡”:“玛瑙坡在保俶塔西,碎石文莹,质若玛瑙,土人采之,以镌图篆。晋时遂建玛瑙宝胜院,元末毁,明永乐间重建。”看,这个在宝石山保俶塔西的玛瑙坡,出产一种“碎石文莹、质若玛瑙”,似玉又似石的“假宝玉”。这种假宝玉经常被当地土人采集来,用以镌刻图篆,随身携带。据此描述您能联想到《红楼梦》贾宝玉项上挂着的那块刻有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的来历吗?张岱所描写的的玛瑙坡,在我国文化史上已有千年之久的传承。《全唐诗》中方干的《赠玛瑙山禅者》,既是歌颂此地。而写玛瑙坡的作品最集中的时代见于《全宋诗》,如陆游有诗《自真珠园泛舟至孤山》:“呼船径截鸭头波,岸帻闲登玛瑙坡”。杨蟠有诗《玛瑙坡》:“石径先光怪,传流玛瑙坡。天人曾布地,此物至今多。”可证杭州玛瑙坡唐宋时就因盛产玛瑙石而名。写玛瑙坡最多的诗人是宋代的释智圆,有《玛瑙坡即事》、《玛瑙坡四咏》、《玛瑙院居戏题三首》、《孤山诗二首》等。“晓井金沙粲,晴坡玛瑙红”。“白傅湖西玛瑙坡,轩窗萧酒瀁烟波。讲余终日焚香坐,毁誉荣枯奈我何”。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高僧,他栖身的玛瑙院在杭州西湖附近孤山的玛瑙坡上。释智圆(976—1022)是北宋初年佛教天台宗的杰出代表人物,《佛祖统记》、《历代佛祖通载》均有传。释智圆居于杭州西湖孤山玛瑙院,所著孤山《闲居编》五十一卷,《续藏经》中收录。“玛瑙坡前住,清幽绝世缘。湖澄秋夜月,山碧晚晴天”。释智圆不仅对玛瑙坡的山水风光情有独钟,更以诗的形式描绘了他对玛瑙石“无材补天”、冷落寒烟的感慨:“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这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史上,第一次将杭州玛瑙坡的玛瑙石,比喻为坚贞的“补天石”,并第一次将此补天石,比喻为遭女娲遗弃冷落寒烟的诗作。释智圆的诗,是在为杭州玛瑙坡的玛瑙石鸣不平吗?显然是一种目送手挥借物言志的说法,是从“玛瑙坡前住,清幽绝世缘”,“讲余终日焚香坐,毁誉荣枯奈我何”的心境出发,借玛瑙石抒发自己内心被遗弃而“无材补天”的孤寂和感慨。亲爱的红迷朋友们,当你看了释智圆的这首诗,对《红楼梦》作者何以要借“女娲遗弃”、“无材补天”的顽石名义,来撰写此书,何以要把主人公“神瑛侍者”处理成佛教领域的“侍者”身份,其内心深处的隐曲和寄托,应该有新的认识吧?交代至此,应该说明一下杭州玛瑙寺的沿革以及与《红楼梦》作者人生的渊源关系了。玛瑙坡所在地宝石山西岭,就是杭州“葛岭”,又称“葛洪川”,即我国道教历史上那个著名的“葛仙”修仙得道的地方。玛瑙寺最初兴建就在葛洪去世后的东晋“末世”,因建在“质若玛瑙”的山麓,故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六朝佛教兴盛的景象,不难推断玛瑙寺兴建之初的光彩。至隋唐后的五代年间,吴越国钱氏笃信佛教,又一次大兴寺院,包括钱塘门外昭庆寺、南屏山净慈寺、天竺法喜寺以及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都是此时奠定的基础。玛瑙寺的第二次兴盛也在此时。吴越国钱王重建玛瑙寺却没有在它的原址葛岭,而是另选葛岭对岸孤山上碧波环绕、宛若仙境的“玛瑙坡”。“岿介两湖之间”,“辟禅关据西湖之胜也”,使一片梵宇秀出湖心,大有白居易“蓬莱宫在水中央”诗的意趣。再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因孤山扩建四圣延祥观,玛瑙寺又迁回到葛岭山麓重建。元明以后,由于元朝的文化衰落、明朝的重道轻佛,玛瑙寺日渐衰落。它的最后一抹文化亮色,就在明末清初文人张岱撰写的《西湖梦寻》一梦中。张岱除写了散文《玛瑙坡》外,还为这里写了一首题为《玛瑙寺长鸣钟》的长诗,仍把玛瑙寺与女娲炼石补天联系起来:“女娲炼石如炼铜,铸出梵王千斛钟。仆夫泉清洗刷早,半是顽铜半玛瑙。锤金琢玉昆吾刀,盘旋钟纽走蒲牢。十万八千《法华》字,《金刚般若》居其次。贝叶灵文满背腹,一声撞破莲花狱。万鬼桁杨暂脱离,不愁漏尽啼荒鸡。昼夜百刻三千杵,菩萨慈悲泪如雨。森罗殿前免刑戮,恶鬼狰狞齐退役。一击渊渊大地惊,青莲字字有潮音。特为众生解冤结,共听毗庐广长舌。敢言佛说尽荒唐,劳我阇黎日夜忙。安得成汤开一面,吉网罗钳都不见”。玛瑙石的女娲炼石寓意,以及玛瑙寺的两次迁址,与《红楼梦》创作有什么必然联系么?答案是肯定的。康熙二十八年,杭州“三生石畔”的才子洪昇,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受到朝廷“斥革下狱”的严厉处分,终生失去了走仕途经济道路的机会,在狼狈逃回故乡杭州之后,利用十年时间,回顾自己“于国于家无望”的悲剧人生,以及洪氏百年望族从“诗礼簪缨”走向“茫茫白地”的悲惨历程,并立志为可亲可爱的蕉园姐妹“闺阁昭传”,创作了感天动地的红楼一梦(严格说是《石头记》,即该书前八十回)。创作中,洪昇以女娲遗弃的补天石自譬,述说自己“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人生,不是再恰当不过了么?洪昇以玛瑙坡的玛瑙石自譬,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他的祖宗庐墓就在宝石山“赤霞”刻石之下;他自己名“昇”字“昉思”的来源,也出自宝石山初阳台。南宋初年的魏国忠宣公洪皓,以及他的三个身居宰相之职的儿子“三洪学士”洪适、洪遵、洪迈,所居之“敕建国公府”,就在宝石山葛岭的玛瑙寺之侧。直到明末清初,魏国忠宣公洪皓的祠堂,也就是洪家的家庙,经千年传承仍屹立在这里。唐朝时著名的三生石故事,也有一说就是发生在此地。因此,洪昇将自己比喻为玛瑙坡出产的那块形似玛瑙,实则顽石的“通灵宝玉”,比喻为“赤霞宫神瑛侍者”,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寄托,又阐明了自己的身世来源,不是最合理的文学比附么?《红楼梦》创作与杭州“玛瑙石”的不解之缘还有一层。洪昇晚年从北京逃回故乡,在孤山搭建“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地”,并在这个“茅檐蓬窗”、“阶柳庭花”的场所创作《石头记》。这里又恰恰位于吴越国时玛瑙寺故址“玛瑙坡”所在地,杭州历史上著名的悲剧女性苏小小墓和冯小青坟,也葬在这里。就在这个为“情”之一字笼罩的孤山玛瑙坡上,洪昇抚今追昔,托名石头,“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斯时,斯地,斯人,正是《红楼梦》作者洪昇的最合理选择吧?笔者过去曾多次写过关于“贾宝玉与杭州假宝石”关系的考证文章,说的都是以葛岭宝石山玛瑙石为通灵宝玉原型。此文又从对玛瑙坡上女娲遗弃补天石的角度,在文化层面上对洪昇何以作此寄托做出更深入的解释,相信有助于广大红迷摆脱曹学的种种不经不文之附会,进一步加深对《红楼梦》作品思想文化的正确理解。对此感兴趣的朋友,还不妨亲自到杭州葛岭玛瑙寺、西湖孤山玛瑙坡一游,在这里亲口朗诵一番释智圆的诗:“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尝试找一找当年洪昇的感受,便知余言不谬也。今天挑一件虽小但却有趣的故事谈谈红楼文化,这就是大荒山那块“性灵”而“质蠢”的石头,作者为什么说它“只好踮脚”?且看《红楼梦》书中的描写:大荒山顽石欲造历凡劫,恳求疯僧跛道将其携到人世。那僧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既然是个“宝物”,虽然“质蠢”,却又“性灵”,其用途何至于“只好踮脚”?您如果不到这块石头的出处亲自看一看,还真的不知道这“踮脚”二字的妙处。笔者在《贾宝玉和杭州假宝石》、《玛瑙坡前补天石》等文章中,对这块石头的出处和寓意已做了详尽的考证分析。原来三生石畔杭州的孤山、宝石山一带,出产一种亦石亦玉的红色玛瑙石,自古以来就传说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来的。宋代诗僧智圆有诗咏此宝石:“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这就是《红楼梦》那块“无材补天”石头的原产地和文化寓意。如若不信,那么就请您随着笔者来孤山亲自一游。玛瑙坡在孤山后坡,附近有著名景点林逋放鹤亭,冯小青墓、苏小小墓和慕才亭。您沿着玛瑙坡的人行步道走一走就会发现,这条小道上天然镶嵌着一块块殷红的玛瑙石,您的双脚必须踩着这些玛瑙石前行。这条小道可不是现代人开辟的,唐宋元明历朝历代的骚人雅客,都是在这条小道上,脚踩这些“无材补天”的石头,来孤山探幽抉隐的。宋代杨蟠有诗《玛瑙坡》可证:“石径先光怪,传流玛瑙坡。天人曾布地,此物至今多。”他踏过的“石径”,就是这条人行步道了。人行步道上的那些玛瑙石当然“只好踮脚”。康熙二十八年,大戏剧家洪昇遭遇《长生殿》文字狱案件,被朝廷“斥革下狱”,出狱后携家小狼狈逃回杭州,在孤山玛瑙坡筑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处”。在这里,他痛定思痛,抚今追昔,以“玛瑙坡前石”无材补天的文化意境,构思了《红楼梦》的石头故事;并以苏小小、冯小青“筑金埋玉”的文化意境,以蕉园诗社十二金钗的事迹为素材,创作了《红楼梦》“闺阁昭传”的故事。当您发现“无材补天”“只好踮脚”的补天顽石和“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怀金悼玉”,形影相吊于孤山稗畦草堂前的时候,您就再也无法把《红楼梦》与“三生石畔”的杭州文化分割开来!朋友们,当您手捧一本《红楼梦》来游孤山,亲自脚踏玛瑙坡前玛瑙石的时候,就明白《红楼梦》无材补天的石头何以“只好踮脚”了。“踮脚”两字不起眼,却道出了红楼补天石的真正出处。这条孤山石径上分布的玛瑙石,传说就是女娲炼石补天遗弃的补天石,几千年来一直“冷落没寒烟”,在玛瑙坡小径上默默地供人们“踮脚”。除了杭州孤山人行步道上的玛瑙石,您还能再找出一块“只好踮脚”的女娲弃石么?《红楼梦》那块幻化为通灵宝玉的“踮脚”石头故事,作者创作时除了取义于这里的玛瑙石,还能有别的选择么?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