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朝阳楼,有600多年历史:比天安门还要早修建28年
云南建水第一楼,位于东门的朝阳楼,被称为西南地区的小天安门,至今有600多年历史,比北京天安门还要早建28年。
建水是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建水古称临安,在元代就推广入学,历来建水科举人数占云南全省一半人数,因此建水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美誉。建水最早建城时期是在唐代,大理南召政权时期,开始修建了土城,到了明朝,明朝大军平定滇南,为了稳定边疆的安宁,将原来的土城废弃,开始修筑砖城,分别修了城墙、四道城门,后面到了清朝初年因为战火三座城门被毁,只有东城门幸运保留下来,就是今天的建水朝阳楼,时至今日成了建水古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朝阳楼古代叫迎晖门,又称东门楼,始建于明朝洪武(1389年),比北京天安门还要早修建28年,时至今日已经6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西南边睡古代的军事重镇的象征,大明王朝建立后,在云南的明军平叛云南后,军队驻进临安,开始修建城楼,并修建四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各建三层楼阁,东门叫迎晖门(即朝阳楼),南门叫阜安门,西门叫清远门,北门叫永贞门。到了清1647年,南门、西门、北门三座城门毁于战火,唯有东门朝阳楼完好无损保存了下来。
朝阳楼占地面积大约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城墙上,楼层高24米,为三层楼、重檐歇山顶。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屹立于建水古城东,傲视苍穹。城楼四周檐角上挂有铜铃,每当微风吹起,铃声就在清风中发出清脆悦耳铃声,让人陶醉。
每逢春夏或者大雨来临前,许多筑巢于房檐下的燕子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景致蔚为壮观。城楼上木雕屏门镂空精雕细琢、奇丽华贵、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透雕三层,堪称精品。据雍正《建水州地方志》记载:“东城门城楼(朝阳楼)高数百尺,直插云霄,俯瞰临安城,万家灯火,风光无限,旭日东升,晨光辉映,远眺城楼,如黄鹤楼,又似岳阳楼,实为滇南中之冠。”有“雄镇南疆八百里,堪称临安府第一楼”的美誉。因此朝阳楼成了建水古城最标志性建筑物,因为朝阳楼位于古城东边,建水当地人人习惯称它为“东门城楼”。
如果你不亲自到建水古城,很多人在网上看到建水朝阳楼的照片,经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是北京天安门城楼,朝阳楼与北京天安门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所以有“小天安门”之称。这座历经600余年沧桑巨变的朝阳楼,在无数兵火战乱,几百年来的岁月经历过大小地震50多次,有几次大地震全城房舍夷为平地,据《建水县志》记载:最大的一次地震是清光绪十三年(1883年)冬月初二日的大地震,每次余震时地动山摇,整个古城在地震中颠簸如载覆舟,只有东门楼却安然无恙地挺过了这次大地震。
后面据专家考察原来东门城楼是用48根巨大木柱支撑,分成六列阵势,每行各有8根,中间两和那个的柱子最粗大,直通三楼;其外两行柱子稍细,只通二楼;最外面两行柱子范围更小,仅支撑一楼房檐。这种建筑结构具有强大的抗震性能,古有文人骚客登东城门楼诗
写赞颂:形胜据荒陬,翻身近斗牛;东南几属国,今古一高楼。
东门城楼下方的城墙中央留有出入的的通道,在门洞上方题有(迎晖门)几个字,“晖”即阳光,太阳从东方升起,东门迎晖,非常符合寓意。然而迎晖门城墙上的城楼,也就成为了朝阳楼。
城门楼的第三层房檐上,东面悬挂着白底黑字的“雄镇东南”匾额。此四字端正凝重、遒劲有力、魅力四射,此匾额的题字出自清代书法家“涂晫”所书。朝阳楼的西面,同样也悬挂一块匾额,“飞霞流云”四字,据地方志记载出自“草圣”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所书。城门楼的里面,两边各有对称的石台阶上楼。登上城楼,第一映像引起注意的是《重修朝阳楼碑记》和一口大铜钟。是保存到今天不可多得的文物,碑刻详细记载了朝阳楼的修建时间和至今的六次重修。
朝阳楼在近代也遭遇兵火,城门上的楼阁也遭到焚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只剩下一座光秃秃的城门,据建水本地人讲,六十年代因为历史原因准备拆出的,后面不知道怎样又没拆出,改革开放以后,建水古城在1994年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建水古城迎来了旅游的春天,由此建水古城修复了其他三座城门,加上东门朝阳楼的城楼。
今天的朝阳楼是每一个到建水的游客必须打卡之地,现在城楼一层的内外均是茶座,里面有歌舞花灯还有表演的茶艺。二、三层楼则是建水历史和风物、近百年老照片展览。如果要上二楼每个游客必须购票登城楼,15元一张门票,从上午开放到晚上十点,如果你想要俯瞰建水古城的全景可以购票登临朝阳楼,登上城楼,俯瞰这座千年古城,城楼下的建中路和东正街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水马龙,遥看鳞次栉比的古城建筑,会有一种“世人皆浊,唯我独清”的感叹。
你到过建水古城旅游过吗,你喜欢朝阳楼吗?欢迎你留言发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