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泰斗季羡林:和夫人相濡以沫65载,为何13年不与儿子来往?

“这些话是不是要删掉呢?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的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季羡林

在普通人的心中,对于圣人这个名号是心怀敬仰而努力追逐的。然而,就有这样一位圣人,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竭力摆脱这“圣人”的名号,力求真实。这个人就是家喻户晓的国学大家季羡林先生。

2009年12月,季羡林70年前在清华念书时的日记出版,即后来赫赫有名被称作颠覆季羡林形象的《清华园日记》出版前,许多朋友都来劝阻季羡林出版此书或者删减部分内容。

因为这些内容的确令人啼笑皆非,而当时的季羡林已然成为文坛巨擘,在众人眼里,这些文字无疑是不符合季羡林身份的。

1932.9.11——我的稿子还没有登出,妈的。1932.9.23——早晨起来上班,坐得腚都痛了。——以上摘自季羡林《清华园日记》

正是这些看似普通人发牢骚的文字,竟然出自大家季羡林之手,在令人震惊的同时,不免使读者更进一步的走近季羡林的日常生活——真实、平易近人、不弄虚作假。

然而就是这样令人可亲的文学泰斗,为何竟然与自己亲生儿子断交13余年呢?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不能做主的婚姻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于中国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原生家庭条件实在艰难,季羡林6岁就离开家道叔父家寄住。虽然是寄人篱下,季羡林在功课学习方面依然十分刻苦,熟读中国许多传统文学的书籍,这也为他后来成为国学大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他小学、中学成绩都十分优异,后来甚至考入了清华大学,出发去德国留学深造。金鳞岂非池中物,从年少种种便可断言少年季羡林的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尚未发光发亮金石,在18岁那一年,却不得不按照家中长辈的意思,迎娶了大字不识的彭德华。

此后几十年的种种,都似乎向世人证明着季羡林对原配妻子彭德华的态度:只有责任,没有情爱。后来季羡林与儿子季承的关系恶化也不乏这个原因。季承甚至毫不避讳的指出父亲心中“有国无家”,对待妻子“薄情寡义”。

季承对父母关系的不满,在他后来出版的《我与父亲季羡林》一书中可见一斑,总而言之,彭德华于季羡林而言,更像是旧社会给他留下的一个痛苦的烙印。

彭德华嫁给季羡林时只是小学毕业,而此时的季羡林已经在文坛初露头角,两人没有话题可言,更不谈爱情。也许是不成熟的家庭观与作为文人的气性所致,此时的季羡林对待彭德华十分冷淡,为了摆脱包办婚姻带来的阴霾,他甚至选择独身去德国留学——尽管此时彭德华已经为他生育一儿一女。

在季承人生前十一年的生活中,“父亲”这个两字眼是可触不可及的。而母亲彭德华则如同旧社会中所有处于包办婚姻中的女性一样,文化水平不高,但善良贤惠。

在季羡林远赴德国的十一年里,彭德华任劳任怨的抚养孩子,侍奉公婆,拼命赚钱养家,十一年后季羡林留学归来,再见彭德华时,才感叹万分,决定好好珍惜眼前人。辛苦半生的彭德华,终于凭借着自己的温柔贤惠,打动了丈夫的心。

痛失挚爱

1994年,彭德华去世,这对季羡林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此时他已经与彭德华携手走过了整整六十五年,其中的感情之深厚已经难以估量。彭德华去世以后,季羡林经常偷偷落泪。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此时季羡林与儿子季承的关系也已经到达了冰点。季羡林要求儿子拿出两万元作为母亲彭德华的丧葬费,季承拒绝,两人关系便一发不可收拾。

季承内心对父亲其实相当抵触,在他幼年时期,母亲一个人负担起整个家庭的操劳,是他终身难以忘怀的,因此后来的几十年,他对父亲不无怨恨。

毕竟在孩子眼中,那个人人称赞的季羡林只是季羡林,那个出国十余年不曾对他嘘寒问暖的人才是父亲。

季羡林显然也不满于儿子季承的行事作风,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季承同家中的年轻保姆马晓琴走得很近,关系暧昧不清,让一生两袖清风的季羡林感到愤怒不已。1995年两人决裂,保姆马晓琴随已年逾花甲的季承搬出季家,自此,父子两人反目成仇,再也不作来往。

重归于好

2004年,季承与分居已久的原配妻子离婚,同年娶了小自己近四十岁的保姆马晓琴。两人婚后十分恩爱,此时,季承已久与父亲断绝往来近十年。

2007年,季承发现自己的妻子突然开始喜欢吃酸辣的东西,而且伴随着孕吐等妊娠反应,当即带着马晓琴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让这一家子人都雀跃欢喜起来——马晓琴怀孕了!

老来得子的幸福感让季承逐渐放下了从前的偏执,他也成为了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优秀丈夫:妻子的一应生活起居被他照料得无微不至。

福有福报,第二年马晓琴成功生产了一个男孩,季承为这个男孩取名叫季宏德,季家所有人都陷入狂喜的情绪中,包括季羡林。

一家人哪里有隔夜仇,在领略到为人父的艰难不易后,季承逐渐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在他幼年时虽然没有给予他多少关爱,但是对他的教育上却从不苛待,多少个日夜,父亲亲自监督他的功课,又是多少个日夜,不懂事的他与父亲争吵.....

最高的不是山峰,是父亲的背影。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父亲的等待。此时的季羡林已经九十多岁,再没有多少个日夜可以等待了。他决定带着妻儿,去向父亲请罪,尽管此时他们已经十三年未见。

2009年,季承带着儿子宏德去医院探望季羡林。此时季羡林已经卧床不起,季承多年来的感情终于在见到父亲那一刻像洪水般决堤,他痛哭着给父亲磕头赔罪,哭诉道:“我来给您请罪了!”

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生骨肉,十三年来,断绝了关系却断绝不了爱。季羡林也哭道:“孩子,你何罪之有?”

宏德的出生让季家再次紧紧地团聚在了一起,在季羡林人生中的最后半年,儿子和孙子一直陪伴着他,时隔十三年,季羡林终于明白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2009年7月,文学泰斗季羡林与世长辞,不过这半年来的温馨与情谊,已经不枉来世上走这一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