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如何运用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谋略智慧?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谋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它最早应用于古代战争,并在中国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
近代以来,中国的谋略智慧(如《孙子兵法》)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应用,广泛应用于外交、政治、军事以及商业等领域。
谋略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谋略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推崇“经首”思想
群书经为首,《经》作为最高智慧,中国人历来有“宗经”思想。在古人看来,一生熟读一部经书,就可以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是饱含博弈智慧
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一样,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博弈的过程。
在古代社会,博弈的书籍很多。诸子百家围绕如何“赢得战争”和“国家治理”各抒己见。最早的博弈大师非孙武莫属,春秋战国时期他被称为战神。他的《孙子兵法》举世闻名,是谋略学的经典。
三是遵循自然之道
“道法自然”是贯穿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其中以《道德经》最为著名,“道”文化是谋略思想的基础。“术”其实是对“道”的一种应用。谋略智慧作为一种博弈术,其实是对“道”思想的一种运用。
四是认为“格物”可以“致知”
古人认为“天地人合一”。所有的知识分为“天道”、“地道”、“人道”。“心”是万能的,万事万物的“道”能通过“格物”致知。
以上四点是谋略智慧所遵循的思想基础、客观依据、价值尺度和实践目的,它们是谋略智慧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条件。
谋略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客观条件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首先源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地理的多样性,丰饶的物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形成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眼中的不一样世界。
中国文化多样性还源于民族的大融合。在文化统一过程中,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武力征服结果,其实是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力量之间,以及文化和思想博弈的结果。
不同的文化,孰优孰劣?只能通过战争或博弈。曾经的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大师或偏执一隅,或偏安一时,随着儒家思想占据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不断融合发展,中国文化并容兼蓄、囊括百家,这也是谋略文化的最高境界。
大国博弈,要运用好谋略智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如何通过谋略智慧,实现求同存异,和平崛起之目的。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内圣外王”。
首先要内圣。中国有十四亿人口巨大消费市场优势,改革开放的成功,正是因为我国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文化洗劫,举国思想空前统一,适逢发达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产业转移的风口。
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期,只要我们坚持自主研发的科技路线,扩大消费市场优势,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买方市场换取发展的空间,求同存异的世界格局终会实现。
其次要熟练掌握博弈的思想基础。谋略最终要靠实力,我国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面对世界霸主,从世界格局来说,我们还处于劣势。《道德经》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对于矛盾,不扩大、不激化,从容待之。
第三要“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谋势,任何局部的胜利都是以弱胜强。
在纪录片《毛泽东用兵真神》中,他对每次战役所有可能条件充分考虑,对其中的变量和不变量也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最坏打算,虽不能百战百胜,却保存了实力,让当时弱小的红军继续战斗。
谋略智慧“计”利以谋势,当力量不是足够强大时,求同与存异,牺牲局部,谋势发展,共同生存,应该是中国谋略智慧最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