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晴聊家教(六十二)
我们
一位哲学家在二十世纪就曾说“人的突出特征,人的与众不同的标志……是人的劳作”,“人的劳作怎样,人的本质也就怎样;人的创造性活动如何,人性的面貌也就如何”。一个不想“劳作”、不会“劳作”、不去“劳作”(对孩子而言可视为家务劳动)、不爱“劳作”的孩子,很难说他是一位懂事的孩子,是一位珍惜父母劳作成果(衣食住行)的孩子,是一位敬畏父母劳作(一日三餐,由生变熟)的孩子;也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位爱“劳作”,爱生活的孩子。父母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有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以提升孩子的劳动能力,让孩子经历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劳动以历练劳动精神,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程。“劳作”能弥补“读书”的缺陷,而“读书”不能产生“劳作”的效果。一个没有“劳作”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把“劳动”当作名词时,“劳动”二字只有文化价值;把“劳动”当作动词时,“劳动”二字才有创造价值。既要让孩子会写“劳动”二字,更要让孩子会干“劳动”活。这对孩子的生命、生存、生活,更有价值。
劳动创造了人,人也需要通过劳动培养劳动习惯;人需要生活,生活也能教育人。一位每晚下课后帮助环卫工的爸爸打扫街道的孩子,一位帮助父亲在菜田里施肥浇水的孩子,一位能推着车子给干家万户送水送媒的孩子,一位能在餐厅帮助妈妈打扫卫生洗碗刷筷的孩子,一位能沿街发广告的孩子,一位在酒店当服员的孩子,一位深入农村厂矿社区做实践活动的孩子……与那些只专注“文本”捧读的宅家孩子相比,经历劳动锻炼、从劳动中走出来的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刻。如果说从“文本”中得到的是知识,那么从劳动中得到的不仅有知识,有思想,更有精神。如果说从“文本”中形成的是眼界,那么从劳动生活中形成的是眼光。让孩子走进劳动生活中,在劳动和生活中成长是家教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