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制度在明代的发展

“翰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本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之所,并未与职官制度产生直接的联系。翰林院制度起源于唐代。唐初所设立的翰林院,其原本的目的在于给皇帝储备各种人才,文章辞赋、医巫星象、书奕术艺皆可入选,甚至和尚道士有能力也可位列其中。唐玄宗时期分设翰林学士院,可以深入宫禁参与政务起草文书。此时翰林学士院中的翰林学士为“天子私人”,有学问,能够出谋划策,更是皇帝用来对抗官僚集团,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利器。一开始的翰林院与翰林学士院是完全分开的个体,翰林院是储备各种人才的地方,没有实际地位,仅供君主娱乐。而翰林学士院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能为参谋议政,政治地位极高。职能不同,地位也不同。

宋代的翰林院人员选拔制度有了比较严格的规范,想进入翰林,必须参加科举考试,最好是进士出身以保证有文字功底;然后要有州县的工作履历,避免纸上谈兵;最后由大臣举荐,皇帝首肯。在宋朝约有一半的翰林学士出任过丞相等重要职位。因此在宋代翰林院本身成为人才的后备池。此时的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还是两个各自的机构。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的职能为为人才提供继续深造的去处,为统治者供给高级人才的储备。

元代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在名称上没有继承唐宋两代的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在翰林院的设立上为安抚汉族可谓煞费苦心:设立了翰林国史院和蒙古翰林院。其中的翰林国史院成员多为汉人和南人,没有实际权利与地位,是用来养老的机构;而蒙古翰林院简称为翰林院专门负责长官蒙古文字,其地位和能力远超翰林国史院。

(0)

相关推荐

  • 他写了二十四史中四史,却被冒名顶替,叛异族顺汉族,却被骂变节

    二十四史是记载中国几千年历史的重要典籍,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有一个人亲笔编纂了其中四史,占了二十四史的六分之一.按照正常规律,他即便比不了<史记>编撰者司马迁的盛名,也总不应 ...

  • 明代翰林院制度的职能作用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效仿元制设立了翰林国史院,很快又改名为翰林院.此时的翰林院实际上囊括了唐宋时期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的称呼和职能作用. 明代对翰林院成员选拔依据"非进士者不入翰林" ...

  • 明代募兵制发展中的卫所舍余

    明初以卫所为军队主体.卫所军人被纳入专门户籍--军户并世代承袭,人身束缚较强且丧失职业选择权.这种具有强制性的世袭为军的制度自洪武时起就开始面临日趋严重的军人逃亡问题.这种情形到明中叶更为恶化,构成卫 ...

  • 民法重述|占有制度的起源及发展

    编者按 <民法典>出台之际,也是民法重述之时.所谓"重述",意在说明<民法典>的绝大多数制度均有其历史渊源,回顾其从罗马法到近代欧陆乃至亚洲的大陆法系传统及 ...

  • ​中国姓氏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姓氏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姓氏的起源及发展,中国姓名学专家,谢咏老师谈,姓氏是怎么由来的,中国姓名学之姓氏的起源和发展: 姓名字号是人生的符号,也是一种文化,作为"符号",姓名字号 ...

  • 林文学:不动产抵押制度法律适用的新发展——以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为中心

    林文学,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法学博士. 摘 要 本文对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有关不动产抵押的十一个问题进行了概括和阐释,包括权属不明或者有争议的不动产抵押.被查封扣押的不动 ...

  •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科举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结束于清.科举历经1300多年,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诞生改变了寒门出身的学子无法步入仕途的宿命,&quo ...

  • 制度与责任融合发展的三重境界

    作者简介 张贤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制度是人类生存所寓于的规范,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构成.相互促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关系.首先,制度构建 ...

  • 异议和质疑制度的互鉴发展与权利救济

    无救济,则无权利.招标投标领域的异议制度和政府采购领域的质疑制度是<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所确立的重要权利救济制度.文章追根溯源,从法律.行政法规层面对比分析了招标投标异 ...

  • 招投标案例,异议和质疑制度的互鉴发展与权利救济

    专业的广州品时 NO.1 关键字 政府采购.集中监管.供应商.自身权益.招标投标.分散监管.投标人.行业领域.规章制度.监管透明.统一规则.整合资源 NO.2 摘要 政府采购的集中监管有利于供应商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