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数亿投资猩便利,无人货架的下半场开始
巨头们挥舞着支票扬鞭策马,无人货架这汪原本平静的水池里又荡起了阵阵涟漪。
文 | 袁玥(见习)
编辑 | 斯问
6月11日,即时便利消费平台猩便利宣布获得蚂蚁金服战略投资,融资规模数亿元,老股东光速中国、红杉资本、华兴资本、元璟资本跟投。
投资名单上赫然出现蚂蚁,仔细分析并不让人意外。毕竟阿里在无人货架的赛道上已安插了不少重量级选手,饿了么、盒马、还是阿里撸起袖子自个儿上,都显示着阿里系入局无人货架的果敢和决心。
此次强强联合,双双把家还,或有加速洗盘的意味。
对此,电商在线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蚂蚁金服,对方回复表示不予置评。
用疯狂来形容无人货架市场一点也不为过。
目前市场上至少有超过50个玩家入场,三个月内已经涌入的资金至少超过20亿元人民币。
可以类比的是,共享单车的鼎盛时期,半年时间里融资近30亿元;上半年的共享充电宝热潮,在3个月内获得16笔融资,融资金额近12亿元。
但在蚂蚁金服的此次投资后,互联网巨头在无人货架领域的布局均已完成,军备竞赛期彻底结束,中场简单休息后,更为激烈的下半场即将开始。
军备竞赛期结束
从2017年中开始,无人货架迅速成为资本的宠儿,不到3个月的时间,市场上出现超过50家无人货架企业,涌入资本量逾30亿元,再次刷新了创投圈的融资纪录。
无论是从融资并购角度,还是在业务层面去观望,无人货架都可以称之为一个被快进的风口。
4月4日,美团宣布收购摩拜单车,到之前永安行与哈罗单车宣布合并,OFO谋求独立发展……
比起共享单车爆红一年才姗姗来迟的三国杀,无人货架领域的合并仿佛按下了暂停键——果小美与番茄便利战略合并,便利蜂收购领蛙,即使不乏重量整合,但无人货架至今依旧是群雄逐鹿的场面,这和它的快进的风口是不匹配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中国互联网很多时候讲究的是个速度。
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司江华曾经提到过:“在中国,其实每个创业的窗口期都很短,你跑的快,可以把别人挤下这条船,但你如果跑的慢,别人把你踢下去也是分分钟的事。”
在速度上,猩便利是快的。
猩便利是此领域的明星团队,创始团队由阿里、美团、罗森中国等公司前高管组成,公司注册成立后3个月便完成了1亿天使轮融资,第五个月便完成了3.8 亿元的A1轮融资。
各个公司完成初期融资后,都开启了疯狂的烧钱抢占点位,电商在线曾经走访过十几家企业,最夸张的一家,20个人的创业公司摆放了5家公司的货架。
然而好日子并不长,从大环境上看来,2017年末起,无人货架公司日子开始艰难起来,随后相继出现各个公司资金链短链、裁员、撤点位的消息。
某无人货架的创始人向电商在线算过无人货架的财务模型:其利润分成两块,一块是销售毛利是30%,另一块是后台的毛利率,包括厂家进场费、入住费等,大概占2%-3%,总的毛利在32%-33%;
但是如果按照货损率13%来计算,其仓配成本占13%,后台管理成本占9%,再加上货损的13%,35%的成本。
13%的货损已经是亏损的状态了。竞争到后期,各家的货损均在40%以上,点位竞赛后期,资金均开始吃紧。
电商在线记者获悉,从去年底开始,各个无人货架公司就在疯狂的寻求融资,并且都在等待阿里的投资决策。
2018年初,记者从另一家与猩便利同体量的果小美投资方了解到,果小美此次融资已经colse,但直至今日一直未透露融资消息,随之出现了无人货架第一例收购案例,便利蜂收购领蛙。
无人货架业务模式本身一直存在争议,有些投资认为无人货架的模式并不成立,比如盗损率高、毛利低、后端供应链建设跟不上前端的前端点位扩展等,几乎每个创业者都在面临一笔算不清的账;
有些从业者以及投资人认为盗损是个必然的过程,最终可以用智能货柜的方式解决,至于最终能否把各个终端运营好,如何提高毛利降低货损就在于各家运营能力的比拼了。
司江华属于第二种,他认为无人货架的竞争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点位竞争。这对人、对团队有非常高的要求,其中的重点在于团队如何能够以非常强的执行力快速达成公司的目标。
第二阶段是运营之争。运营非常考验内功,除了线上运营,线下类似于业务运营,都是非常见功力的地方。
第三阶段是系统和供应链之争。虽然看到很多日系便利店,但通过真正了解每家的管理、营销系统后,发现都无法满足下一阶段的市场竞争和变化需求。
将现有无人货架分为三种玩家:
1/原有业务延伸的玩家,像饿了么NOW、每日优鲜便利购、便利蜂等;
2/巨头布局,京东到家、顺丰丰e足食、猎豹豹便利等;
3/创业玩家,猩便利、果小美、小e微店等。
前两类玩家,拥有着大资本和大资源,猩便利此次完成了由创业玩家向巨头布局的转变,顺利度过危险期。
未来考验的是精细化运营能力
无人货架,未来考验的是精细化运营与供应链能力。
去年司江华曾经在公开采访中正式描述过猩便利的模式:“便利蜂窝”。
重新定义500米内满足用户即时消费需求的业态为“便利蜂窝”,由蜂王店、蜂巢店和多场景便利架柜组成的触点服务网重构人货场,可以更近更快地提供商品和服务(如下图所示)。
司江华形容说:“这种模式就像一个章鱼,先长出四肢,最终长出了身体,而章鱼真正有威力的其实在四肢,这个四肢已经有最小颗粒度,有非常小的吸盘,已经产生了用户的黏度。”
猩便利方面透露,此次获得的战略投资资金,将用于新型智能设备“猩+”的生产和推广,以及后续进一步的平台、技术开发投入。
而从投资人来看,投资无人货架符合蚂蚁金服的定位变化以及阿里的战略目标。
从创始人来看,猩便利创始人吕广渝此前是阿里中供铁军的早期骨干之一,曾参与阿里B2B在全国的开疆扩土,具有极强的地推能力;
在无人货架的赛道上阿里早已安插重兵,盒马鲜生9月被曝进入无人货架领域,饿了么于同月宣布启动无人货架项目,后更名为饿了么NOW,再到2017年12月19日,阿里按捺不住,自己直接上手,联合美的集团推出“小卖柜”,正式进军无人货架领域,这些都是阿里系入局的更具象表现;
更为匹配的是,蚂蚁金服前几日宣布,集团的重心将由支付及消费金融转向技术服务,转变成一家技术服务公司,目标是技术服务占收入比重由去年的34%升至65%,金融服务收入预计将从预计的11%下降至6%,而支付的收入将从2017年的约54%降至28%。
而猩便利这次对外宣布,蚂蚁金服,除了提供资金外,还将向猩便利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生物识别技术、信用消费体系等其他资源。
猩便利会借助蚂蚁的资源和资金完成技术升级,而蚂蚁金服也将通过猩便利的几万个(年初报道为3万个点位)无人终端完成技术服务布局。
至于猩便利拿到这笔投资后,会有什么动态,电商在线将持续关注。
大家都在看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