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辉丨侍母歌谣——弘扬孝文化的有益尝试
河洛狂客老师这组侍母歌谣,(点击链接可阅读原文)河洛狂客丨侍母歌谣《九首》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我想凡是病榻前尽过孝的人都会生出共鸣,孝子侍疾之余用歌谣形式真实记录孝行的点点滴滴,这样类型的孝行作品,在《行苇春秋》还是第一次发表,仔细读来首首感人、字字动心,满满的正能量。感动之余,忍不住谈几句感想。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乃是众德之总,而“孝悌”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也就是基础的基础,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孝在中国数千年来对普天之下所有人都具有共同约束性,成为了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也成为古代宗法的道德基础。河洛狂客老师在其创作的诗歌《孝撼上天》中写道:“母病膏肓无药投,儿孙腑裂揪心悬”母亲病危时,赤子焦急心情跃然纸上,没有娇揉造作,只感受到一位欲报慈母恩的孝子,面对的是母亲生命悬于一线时,发自内心的撕心裂肺般的痛苦与呼喊。读到这里,一个现代版忧心庾黔娄,一个当代哭竹孟宗已然活生生站在了我们读者的眼前。
《今日松心今日乐》在这首作品里,诗人写道“邻人问我乐何为,昨夜病母秘便多。”莫去讲究词句是否雅致,但只表达这种快乐心情,就极富生活气息和感染力。我想若非是侍候过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者,很难有这种深刻切身体会。老人久瘫于床上,肠道功能衰退,无法排便是极其痛苦的,而身旁侍候老人的孝子贤孙那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然而却着急无奈无助的精神折磨又是局外人所难以体会到的,所以莫怪邻人及其他非当事人不能够真正理解,这种见到“病母秘便多”的由心底而生出的精神愉悦,抑制不住的“一朝解放愁心落”这真是一种只有孝子才能体会到的“苦中有乐”其乐无穷啊!
《亏眉残月对窗棂》里我们听到了作者在对月低吟“母梦乡里我难睡,暗捱寅后卯东升”对于一个夜以继日,一天二十四小时不眠不休的侍候老人的孝子来讲,夜间的日子是最难熬的。小便失禁的瘫痪病人一夜要换数次尿垫,如果更换不及时,就很容易使老人患上可怕的褥疮,病人会更加痛苦,如果要想避免这样情况出现,侍疾者必须要随时起床,寅是每天的3到5点钟,正是常人睡得正香的时候,但孝子此时根本无法真正入睡,而是要为老人换尿垫,翻身,关心照顾生病老人的一切。如果一个人坚持一两天,也许还能应付,但是如果是长年累月,人体生物钟就会处于紊乱状态,一方面孝子困倦疲惫到了极点,另一方面人为造成了植物神经异常使他如患失眠症一般,想睡也睡不着。此时低头望着母亲的病体,难免更加担忧;抬头眼望窗外残月,痛苦阵阵袭上心来。那种分分秒秒的煎熬是对一个人的极其严重的精神摧残,个中滋味非当事人难以体会到的。
许多传颂千载的古人树立的孝子贤孙故事,在河洛狂客的诗歌中都是看到了影子,《我想娱亲亲不受》让我想到了那个春秋时代的孝子前辈娱亲的老莱子;《学换尿垫吹小勺》让人想到了那位以侍母汤药的汉文帝刘恒;《儿媳孝行》让人马上联想到了那位传颂千古的乳姑贤媳唐夫人。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即有文化理念,亦有制度礼仪。但就其形式来讲,其核心内容用十二个字就能全面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在读过河洛狂客的诗歌后,我发现这些所有孝行当中,能够做的他全都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之好,令人肃然起敬!
《孝经》是由睿智的圣人孔子将从远古走来的孝进行提纯精炼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一种道德规范、一种中华特色的文化。是曾参将这一思想理论集结成册,并使它成为数千年贯穿于中国历史集大成的理论经典。孟子将《孝经》理论实用化,提出“事亲,事之本也”,也由此将尊亲敬老当作人生中最大事情提上了日程。之后推而广之,扩大化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形成了儒家以孝治天下理论雏形,对今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可以说确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让孝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当代社会,由于诸多历史及其他原因,孝文化走了下坡路,重新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构建新世纪道德大厦是当代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何使孝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重放异彩,河洛狂客先生用实际行动做了新的尝试,中华孝文化在他身体力行的在实践中,在用他挥笔讴歌创作下,从他感人泪奔的诗句里,我们看到中华孝文化,在当今仍然具有无穷的魅力和强大生命力,这种弘扬孝文化的有益做法,是一种无愧于中华民族的最大善行。
作 者 简 介
纪晓辉,微名“纪源”,北京人,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曾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等机构举办的“全国首届二十年会馆文化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监察委员。现为《中国会馆》采编部主任、电视新闻评论员。三年来,在多种报刊传媒发表各类文章、诗词、评论、论文等约5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