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长子:朱标
朱标(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标于龙凤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复称其孝康皇帝,《明史》亦称孝康皇帝。
朱元璋到底喜不喜欢朱标,
朱元璋对朱标的感情,真的是父子那种感情。
两个例子1“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这是朱元璋在知道朱标生下来写的。
2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朱标病薨。太子去世后太祖痛哭不已,祔葬孝陵东,谥“懿文”。(懿文,其中前者是美好的意思,文,指的是历史上有明的贤君,如汉文帝,朱棣也是文,皇太极也是文。唐文帝李世民。)
补充的:
文帝为古代皇帝谥号之一,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可见其喜欢朱标的厉害。
最后很大可能是因为朱标的原因把朱允炆当成太子,后来让他皇帝。
因为朱标死了,朱元璋可以另外制定一个儿子作为太子。
可见朱元璋是真的非常爱朱标。
说朱元璋对朱标感情不深的,个人觉得不太对。
为什么这么喜欢朱标,
1古代和现代不同,古代一般第一个儿子是最被重视的,其它一般,而且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
你觉得除开朱标,其它的朱元璋情感可以分给多少?
2朱标是他和马皇后生的,朱元璋对马皇后非常的喜欢,这是真正的患难夫妻,马皇后死后,朱元璋一共还活了16年,但一直没有立皇后。而且朱元璋这个人在历史上,很少人可以劝说他,马皇后的意见朱元璋却基本都可以听的进去。
3朱标从小就被朱元璋喜欢,而且是非常的。
如朱标5岁的时候,便让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接受教育。
9岁立朱标为世子
《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二十年春二月,元福建行省参政袁天禄以福宁降。三月戊子,征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夏五月,徐达、常遇春败陈友谅于池州。闰月丙辰,友谅陷太平,守将朱文逊,院判花云、王鼎,知府许瑗死之。未几,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地,约士诚合攻应天,应天大震。诸将议先复太平以牵之,太祖曰:“不可。彼居上游,舟师十倍于我,猝难复也。”或请自将迎击,太祖曰:“不可。彼以偏师缀我,而全军趋金陵,顺流半日可达,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乃驰谕胡大海捣信州牵其后,而令康茂才以书绐友谅,令速来。友谅果引兵东。于是常遇春伏石灰山,徐达阵南门外,杨璟屯大胜港,张德胜等以舟师出龙江关,太祖亲督军卢龙山。乙丑,友谅至龙湾,众欲战,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击之。”须臾,果大雨,士卒竞奋,雨止合战,水陆夹击,大破之,友谅乘别舸走。遂复太平,下安庆,而大海亦克信州。初,太祖令茂才绐友谅,李善长以为疑。太祖曰:“二寇合,吾首尾受敌,惟速其来而先破之,则士诚胆落矣。”已而士诚兵竟不出。丁卯,置儒学提举司,以宋濂为提举,遣子标受经学。六月,耿再成败石抹宜孙于庆元,宜孙战死,遣使祭之。秋九月,徐寿辉旧将欧普祥以袁州降。冬十二月,复遣夏煜以书谕国珍。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受经。吴元年,年十三矣,命省临濠墓,谕曰:“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又命中书省择官辅行。凡所过郡邑城隍山川之神,皆祭以少牢。过太平访迪家,赐白金五十两。至泗、濠告祭诸祖墓。是冬从太祖观郊坛,令左右导之农家,遍观服食器具,又指道旁荆楚曰:“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明书·懿文皇太子记》:宋濂以孙慎党逆被逮,太子泣谏曰:“臣愚戇无他师,幸陛下哀矜,贷其死!“上怒曰:“候汝为天子而宥之!“太子惶惧不知所出,遂赴溺,左右救得免,上且喜且骂曰:“痴儿子,我杀人何与汝也?”因徧录救溺者,凡衣履入水擢三级,解衣舄者皆斩之,曰:“太子溺俟解衣而救耶?”乃赦濂死窜茂州。
12岁,朱元璋令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希望藉机训练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临行前,朱元璋教导说:“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现在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后面就被立为太子了,
4朱标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他生性聪颖、忠厚,颇能领会,而且还尽心受教,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父,而且朱标非常看重兄弟感情,曾经救过朱樉的性命。(朱元璋第二儿子)
这种儿子,朱元璋肯定喜欢啊。是自己最大的儿子,而且是和自己最爱的妻子生的,从小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喜欢学习,而且看重兄弟感情,处理国家事情朱标也不错。
这种儿子朱元璋肯定喜欢。
朱樉是朱元璋第二个儿子,只比朱标小一岁。因为其性格,朱元璋非常不喜欢。朱棡其实也只比朱标小3岁,朱元璋也非常喜欢这个儿子。
简单点说,主要是因为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而且做事各种得体,故朱元璋非常喜欢朱标。
历史上可以劝朱元璋的除了马皇后,就只有朱标了。
这样立朱标为皇太子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古代汉族对第一个儿子都是非常喜欢的,一般只要是和老婆生的儿子,活下来。第一个肯定是最喜欢的,也是最重要的。他代表古人有后继之人,完成了传宗接代。
而古代其它儿子就一般了,尤其是有地位的人,因为太多了。比如朱元璋自己就有26个儿子,很难管理过来。
一般只会把主要心思放在大儿子身上(指和妻子生的儿子)
其它的真心虽然有爱,但管不过来。
你26个儿子,一个人一个月管1个小时,一个月就是一个来回。
何况还有女儿,朱元璋还有老婆,国家大事。
其实除开朱标,其它儿子许多以后基本见不了朱元璋几面。
和现在是不一样的。
《明太宗实录》:懿文太子以柔弱牵制文义,不称太祖意。
《奉天靖难记》: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常于宫中行呪诅。
《明史》: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方孝孺(明初大臣):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少留临宇宙,未必愧成康。宗社千年恨,山陵后世光。神游思下土,经国意难忘。
谈迁(明末清初史学家):不有所废,其何所兴?懿文之早世,天所以开靖难也。彼孝友仁慈,出自至性,周成、汉惠,将驾而三之。天之勿永其年,以免玄武门之血,懿文幸矣!然遗其忧于太孙,天未厌乱,罹此疾威,惜哉!
小约翰·郎洛瓦(美国学者):朱标的教养是文人型的和“右文”的君主……这种人治理国家可能用“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用以粗暴镇压为能事的“军事”之治。
据野史记载,朱元璋在征战中,尝为敌兵追击,高皇后马氏背著他逃命。马皇后死后,太子可能是考虑从此失去与其父缓冲的余地,便将这一事件绘作图像,藏在怀中,以备不测。后来果真发挥了作用。一日朱元璋又大开杀戒,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太子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掼,并继续追打,他就有意把图掉在地上,朱元璋看到图,感念马皇后而怒气得以消解。
洪武七年(1374年),孙贵妃去世,朱元璋令太子服齐衰杖期,太子以其不合礼法而拒绝执行,朱元璋龙颜大怒,甚至抽出宝剑对准朱标,朱标逃走。翰林正字桂彦良劝朱标说:“礼可以放一放,君父之命是不能违背的,不然就会产生嫌隙。”于是朱标才肯服丧并向朱元璋道歉。
黄瑜:《双槐岁钞》:洪武中,成穆孙贵妃薨。诏东宫服齐衰杖期。懿文曰:“在礼惟士为庶母服缌,大天以上则无服,陛下贵为天子。而臣为庶母服缌,非所以敬宗庙、重继世也。上怒,太子正字桂彦良持衰衣之,懿文服以拜谢,遂著为礼制。
傅维鳞:《明书·懿文皇太子记》:成穆孙贵妃薨,上诏太子服齐衰杖期,太子曰:“礼惟士为庶母服缌,大夫以上为庶母则无服。又公子为其母练冠、麻衣、縓缘,既葬除之,盖诸侯绝期丧,诸侯之庶子虽为其母,亦献于父,不得伸其私。然则诸侯之庶子不为庶母服,而况于天子之嗣乎!”上大怒,以剑击之,太子跳且曰:“大杖则走!”翰林正字桂彦良谏太子曰:“礼可缓,君父之命不可违也,嫌隙由是生矣!”太子感悟,遂齐衰见上谢罪。上怒释,其仁厚守礼如此。
有一天朱元璋观赏新月,诸皇子都在他身边。朱元璋命他们吟咏新月。朱标诗云:“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峰头。虽然未得团圆象,也有清光照九州。”朱允炆此时年纪尚幼,也做了首诗:“谁将玉指甲,掐破天上痕。影落寒潭底,鱼龙不敢吞。”朱元璋读后,认为都非吉兆,因而心中闷闷不乐,于是赐给朱标父子一个匣子和钥匙,里面装着剃发用具和度牒,让他们在将来出事时打开,朱允炆因而在靖难之役后成功逃脱。
《双槐岁钞》:父老相传,懿文皇太子生皇孙建文,顶颅颇偏,高庙抚之曰:“半边月儿,知必不终及!”读书甚聪颖。胐夕,懿文与之侍侧,上命咏初月,懿文诗曰:“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推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皇孙诗曰:“谁将玉指甲,掐破天上痕。影落寒潭底,鱼龙不敢吞。”上览之默然,盖知懿文必早世,而皇孙将免难也,乃授钥匣,戒以临难乃启,比得披剃之具及杨应能度牒,出走无知者。
不过此新月诗最早记录于元末明初人叶子奇洪武十年(1377年)入狱后的著作《草木子》中,那时朱允炆才刚出生,不可能会写诗。此诗应为元顺帝的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所作。 因而该故事为后人虚构。
叶子奇《草木子》:“皇太子作新月诗云:‘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州。’真储君之诗也!”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草木子》谓上有佳句“鸟啼”云云,天下诵之。又,皇太子新月诗云云,野史附之,谓为太祖及懿文不享年之证。《草木子》乃元遗民国初所著书,谓上者,顺帝也;皇太子者,爱猷识理达腊也。盖以其不获有天下,而在东宫颇擅权,故记之耳。高帝集无此二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