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 经方应用讲义(兴化市中医院讲稿)

一 、桂枝汤

组成:桂枝三两(9-18g)、芍药三两(9-18g)、甘草二两(6-12g)、生姜三两(9-18g)、大枣十二枚(15-30g)。

煎服法:上五味,以水七升(1400毫升),微火煮取三升(6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2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执执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邢卫光

原文

1、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2、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5)

3、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5、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方证    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

3、或身体疼痛,或大便难,或鼻鸣,或干呕;    4、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应用

1、虚弱体质的调理。各种大病以后,或肿瘤、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过程中,或经过手术、化疗、出血、创伤、剧烈运动、寒冷、饥饿等刺激以后,体质虚弱,消瘦、食欲不振者。目前比较多用与肿瘤放化疗以后的调理。

2、循环系统疾病见胸腹部的异常搏动、气上冲感和心慌者,如心功能不全、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肌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瓣膜病、频发性室性早搏、心房纤颤等。

3、高龄老人的感冒、虚人受寒的空调病。

4、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哮喘、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水肿等,以遇风冷尤甚为特点。

5、慢性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神经症、胃癌晚期、慢性肝炎、慢性肠炎等。

6、瘦弱小儿的慢性疾病,如营养不良、遗尿、地图舌、自汗盗汗等。

7、皮肤科疾病,如寻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过敏性紫癜等,多用于老人和体质虚弱者。

8、虚人的外科疮疡。肢体麻木疼痛类疾病,如慢性腰肌劳损、肩肌颈肌劳损、骨关节周围炎、骨质疏松等。

9、妇科疾病的痛经、滑胎、妊娠反应、产后发热、产后自汗等。

参考

1、桂枝汤是古代的疲劳后的体力恢复剂和强壮剂。

2、桂枝汤调理的是一种体质。临床所见,适用桂枝汤的患者大多体质柔弱、体型消瘦者为多,肤白而缺乏红光,湿润而憔悴,腹部平,腹肌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如同纸糊灯笼状。其人脉浮易得,脉缓或有结代,脉必定弱而无力。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苔多薄白。其人常常易于惊恐、动悸、失眠、多梦,易于出汗、自觉发热而又恶风,对寒冷敏感,对疼痛敏感,常表现为关节痛、头痛、腹痛或少腹拘急,并易有脱发、昏眩、失血、咳喘等。这种体质与《金匮要略》“失精家”相似。本人称为“桂枝(汤)体质”。

3、桂枝汤既能止汗,又能发汗,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桂枝汤的这种功效,传统解释为“调和营卫”。而桂枝汤证的病机,也解释为“营卫不和”。可以认为,所谓的“营卫不和”,是机体的一种自和自稳能力出现的障碍,其表现主要在循环系统。柯韵伯曾经指出桂枝汤证的关键是“脉弱自汗”就是经验之谈。

4、本方疗效的判定,古代以微微汗出为取效标准。本人临床经验,有效不一定拘泥出汗与否,患者但觉全身发热,恶风恶寒感减轻,精神状态好转,自汗消除,体力恢复,心悸减轻等,均可以作为近期疗效的判定标准。远期则看相关疾病的指标或体征是否好转。

5、本方的服法是比较讲究的。一是喝热粥。热粥补充热量,容易消化吸收,是我国传统的家庭病人饮食。粥可用小米、大米等文火熬至极糜烂。二是温覆取汗,提示服用桂枝汤后要注意避免风寒。三是根据服药后的反应调整服药量。分一服中病即止、半日三服、如仍不出汗,可一日连续服用二三剂。提示用药量不是不变的。四是服药期间应嘱咐病人清淡饮食,避免加重消化道负担。

6、姜枣是本方不可或缺的内容。传统认为姜辛枣甘,两者相合,具辛甘理阳的功效。对于体质虚弱者,尤为必需。

二、桂枝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三两(9-18g)、芍药三两(9-18g)、甘草二两(6-12g)、生姜三两(9-18g)、大枣十二枚(15-30g)、附子一枚(5-10g)。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服后护理同桂枝汤。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方证:    1、汗漏不止;           2、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

3、面唇青白,舌淡;     4、脉细微,或空浮。

应用

1、   各种休克,特别是误用发汗剂之后出现的过汗虚脱。

2、   心动过缓、心肌炎等。

3、   阳虚体质的感冒。

4、   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

5、   慢性腰腿痛,如腰椎退变增生、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见腰腿疼痛,活动受限,局部发冷,病情遇冷加重。

参考

1、   本方是强壮回阳镇痛剂,古代多用于发汗过多导致的亡阳证。

2、   本方证的识别应重视脉象。笔者称此为“附子脉”。所谓“附子脉”,指脉形极细极微,按之如游丝,似有若无;或脉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得,或脉突然变得浮大而空软无力,或轻按似大而弦硬,但重按则中空,此即为附子证的特有的脉象。这种脉象多见于大汗、大下、大出血或者极度疲劳、寒冷刺激之后,体质相当虚弱的患者,也可见于经过长期疾病折磨,或年高体弱的患者。特别是大汗出的情况下出现以上脉象,往往是亡阳的危症,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三两(9-18g)、芍药三两(9-18g)、甘草二两(6-12g)、生姜三两(9-18g)、大枣十二枚(15-30g)、龙骨三两(9-18g)、牡蛎三两(9-18g)。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七升(1400毫升),煮取三升(600毫升),分温三服。

原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六篇·八条》

方证    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或腹痛,或阳萎,或男子或失精,女子或梦交,或头昏目眩,或脱发,或汗出。

3、脉极虚芤迟。

应用

1.   缺钙儿童的小儿肺炎、佝偻病、遗尿、多汗症、夜啼等。

2.   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遗精、阴冷、女子梦交、产后血崩、带下。

3.   以心胸动悸感为主证的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室性心动过速、心肌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参考

1、   本方是古代的强壮性镇静剂和安神剂。与桂枝汤证相比,本方证的胸腹动悸感及惊恐感最为明显。

2、   “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是张仲景对适用这张方的人的体质描述。在临床中可以看作是桂枝体质的一种,其人体型偏瘦、皮肤色白、纹理较细、肌表比较湿润者,腹直肌紧张,腹主动脉搏动亢进,易心悸头晕、汗出、失眠多梦。其人不耐体力劳动,常因受风寒而感冒。这种体质既可以禀于先天,更可以见于大病之后。对于这种体质的腹痛、哮喘、心脏病、失眠、贫血、性功能障碍等,都可以使用本方。

3、   睡眠状况不佳且易于出汗是应用本方重要的依据,临证时应进行详细询问。包括不易入睡、睡眠浅、梦多,或乱梦纷纷,或作恶梦、容易惊醒、梦遗、梦交,自汗盗汗也比较明显。

4、   确定本方能否应用还应参考脉象和舌象。脉必见浮露,大而无力,若沉细沉实或大而有力,均不是本方脉象;舌质嫩红、湿润、苔薄白者可用,若舌质暗红坚老、淡白胖大,舌苔黄腻、焦干、厚腻者均应慎用。

5、   本方疗效的判定,近期看悸动感、自汗等症状是否好转,睡眠质量是否提高,远期则看体重是否增加,工作学习效率是否提高,相关疾病的症状和指标是否好转等。

四、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三两(9-18g)、芍药六两(18-36g)、甘草二两(6-12g)、生姜三两(9-18g)、大枣十二枚(15-30g)、饴糖一升(15-30g)。

煎服法:上六味,以水七升(1400毫升),煮取三升(600毫升),去滓,放入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一升(200毫升)。日三服。

原文

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六篇·第十三条》

4、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十八条》

方证:   1、腹中急痛;     2、心中动悸而烦;     3、消瘦。

应用:    1、以慢性腹痛为特征的疾病。        2、慢性肝炎、肝硬化。

3、以动悸虚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4、改善小儿体质。

参考

1、    本方是古代的强壮剂及营养剂。多用于营养不良者。

2、    适合使用此方者,体质多“虚弱”,或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因过度消耗精力体力,而表现出精力不足,容易疲劳,易出汗,烦热,肢体酸痛等。体型多消瘦。

3、    本方证有比较明显的腹证。腹直肌痉挛,显现于浅表,腹壁扁平菲薄,呈绷紧状态,但按之软而无抵抗感,内无硬物、包块等。在脐周围向腹底按压,可触及腹主动脉的搏动。

4、    方中芍药以白芍为宜。传统用药习惯,白芍解痉止痛,适用于痉挛性的疼痛、便秘等。而赤芍药活血止痛,适用于舌质紫暗、出血者。本方不仅有止痛作用,而且也能通便。这与大剂量芍药有关。根据本人经验,芍药在30克以上,就可以通便。最大量可达120克。

5、    饴糖属麦芽糖类,是古代重要的营养剂,是本方不可缺少的药物。临证使用时若无法取得,可蜂蜜替代。如纳差或不喜甜食也可用麦芽代替。

6、    本方去饴糖,为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腹满时痛”的各种痉挛性腹痛;再加大黄,名桂枝加大黄汤,主“大实痛”的大便不通按之腹部充实的腹痛。

7、    黄芪建中汤,为本方加黄芪一两半(4.5-9)原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其方证为小建中汤证见面色黄,肌肉松弛,浮肿貌者。

8、    当归建中汤,为小建中汤加当归四两(12-24)原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第二十一)。现多用于消瘦憔悴的女孩的痛经,小儿肠痉挛等,以及产后调理。

五、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斤(24-48g)、黄芩三两(9-18g)、半夏半升(10-20g)、人参三两(9-18g)、甘草三两(9-18 g)、生姜三两(9-18 g)、大枣十二枚(15-30g)。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水汤比为4:1)。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方证:  1、往来寒热;                                  2、胸胁苦满;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

应用

1、       发热性疾病。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结核性低热、胆囊炎、肾盂肾炎、产后感染、肺炎引起的发热,也可用小柴胡汤加减。非感染性发热也能用。

2、       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胆囊炎、胸膜炎等。

3、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4、       淋巴系统疾病。如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肿瘤的淋巴洁转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5、       耳鸣耳聋、中耳炎等。

6、       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

7、       甲状腺疾病。

8、       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性厌食症、心因性阳痿等。

9、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型脊柱炎、干燥综合征。

10、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11、    艾滋病。

12、    肿瘤。

参考

1、  小柴胡汤是和法的代表方。本方所适应的患者,往往经过发汗、催吐、泻下的常规治疗,但发热持续不退,时低时高,病情或进或退,也有的病人虽然不发热,但依然怕冷怕热,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十分不适应,有的病人变得消瘦。那些病人的临床表现也变得比较复杂,有的表现为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或口苦咽干,或目眩,或腹痛,或心悸,或咳嗽,或手足心热。有的病人在胁下出现肿大的脾脏,或在腋下或腹股沟出现肿大的淋巴结。这种情况表明,疾病进入了迁延期和慢性期,就像战争中敌我双方处在僵持和胶着状态,张仲景说,这是“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后世的医家习惯用“半表半里”来概括这种状态。

2、  用本方应注意患者的体质状态: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四肢多冷,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这种体质类型,本人称为“柴胡体质”。

3、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语饮食等三证,临床必见,但并不是同时并见,三者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患疾病的不同,分别有轻重、先后、隐显的不同。

4、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对方证的把握要求更为严格。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尽管小柴胡汤的使用很广,几乎涉及全身各系统的疾病,但并不是所有上述疾病均可使用小柴胡汤,只有在上述疾病中,只有出现有柴胡证的情况使用才会安全而有效。

5、  本方临床应用多加减,但柴胡甘草是核心,不可减。

6、  柴胡有时要超大量使用。现代许多报道用于退热,柴胡常使用30克甚至45克。本人经验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发热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柴胡在20克以上方有效。

7、  本方的疗效判定,据病而定。相关疾病的主要症状及其指标得到缓解。

8、  柴胡有副反应,但对证下药后比较安全。中医界有“柴胡竭肝阴”的传言,这与临床实际不符。

9、 小柴胡汤常合方应用。如与小陷胸汤合方,名柴陷汤,治疗咳嗽痰粘,伴胸胁苦满及心下压痛者,多用于呼吸道感染伴消化道炎症者。与半夏厚朴汤合方,名柴朴汤,治疗胸闷胁痛、咽喉、食道异物感、精神不安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苔白腻者,多用于支气管炎、哮喘及神经官能症患者。与五苓散合方,名柴苓汤,治疗小柴胡汤证伴见尿量减少、浮肿、口渴者,多用于肿瘤放化疗以后、肾炎、急性胃肠炎、伤暑患者。若小柴胡汤与平胃散(苍术、厚朴、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合方,名柴平煎,为《景岳全书》方,治疗小柴胡汤证见腹满、苔白腻者。

六、炙甘草汤

组成:甘草四两(炙)(12-24) 、 生姜三两(9-18)、人参二两(6-12)  、生地黄一斤(50-100)、桂枝三两(9-18)、阿胶二两(6-12)、麦门冬半升(12-24)、麻仁半升(12—24)、大枣三十枚(30-60)。

煎服法:上九味,以清酒(传统的米酒)七升(1400毫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炀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1、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2、《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金匮要略·第六篇·附方》

3、《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金匮要略·第七篇·附方》

方证:1、脉结代,心动悸;

2、羸瘦,面色憔悴,皮肤干枯;

3、或咳喘,或胸闷气短,或出血。

应用

1.   病毒性心肌炎。

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   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等。

4.   出血性疾病,如血液病及创伤性大出血。

5.   肿瘤放化疗后体质极度虚弱者。

6.   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

参考

本方是古代的止血强壮方。但后世就不仅仅用于止血了,对于那些瘦羸无力的虚劳患者,炙甘草汤也是常用的。

1、   本方目前多用于治疗心律不齐,但要注意两点:第一,本方并非主治一切心律失常,一般来说,其人的体质状态较差,有明显消瘦等。第二,脉结代和心动悸应当同时出现,前者是他觉症状,后者是自觉症状,表现为虚里怦怦跳动不能自已。如果单纯出现脉结代而无心动悸则本方效果多不佳。

2、   本方用于重证急症,其用量要到位,尤其生地、甘草、桂枝更应大剂量。但是对于慢性病调理,以及治疗那些食欲素差、体质柔弱者,则小剂量即可。甚至可以一剂服用两三天者。剂量过大可以导致食欲下降和腹胀腹泻。

3、   方中甘草的用量,因病因人而异。如果是急症重症的心律失常,可大量使用。但对于慢性病的调理,则无须大量,6-12克已经可以了。同时,应注意大剂量甘草的副反应。如水肿、四肢无力、血压升高、低血钾等。

4、   煎煮要久并加酒。这是经典要求。本方煎煮时加“清酒”久煎,清酒,为古代的米酒,酒精含量不高,且经煎煮后,仅酒精挥发后,则剩下酒内营养物质。另椐现代药理研究,加酒久煎,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析出。观仲景用地黄入煎剂,多用酒煎煮,此也是经方定例。

5、   本方营养丰富。汤液浓缩以后,可以稠如膏,所以如在冬季可改用膏滋剂型,以方便服用。

6、   本方效果的判定,近期主要看食欲精神是否恢复,以及大便是否易解等。远期则看体重是否上升,营养状况是否好转。如方证有误,本方的不良反应为腹泻腹胀等。

七、五苓散

组成:猪苓十八铢(10~20g)  泽泻一两六铢(15~30g) 白术十八铢(10-20克)茯苓十八铢(10-20克)  桂枝半两(6-12克)

煎服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原文

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5.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1)

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7.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244)

8.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9.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条》

10.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四条》

11.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三篇·五条》

方证      1、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泄泻;         2、小便不利,有浮肿倾向;

3、或头晕、头痛,或悸、或自汗等;      4、脉浮。

应用

1.   以腹泻为主的疾病,如胃肠型感冒、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等。

2.   各种呕吐,如妊娠呕吐、女性结扎呕吐、新生儿呕吐、溺水后呕吐、急性胃肠炎呕吐。

3.   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美尼尔氏病等。

4.   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早期肾功能不全、输尿管结石、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肝硬化、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肥大、癃闭等。

5.   以体腔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如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羊水过多等。

6.   以烦渴多饮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如尿崩症、小儿多饮症等。

7.   眼科疾病。

8.   扁平疣、黄色瘤、荨麻疹、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脓疱疮、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

9.   另外,五苓散对减少抗生素副作用也有一定效果。本人尚用五苓散加牛膝治疗柯兴氏综合症的肥胖、月经不调、多毛,用五苓散加生石膏、滑石治疗脑垂体瘤患者的头晕、手抖、下肢浮肿和腹泻。

参考

1、   五苓散证中的渴欲饮水非常重要。有渴感,但不喜多饮,或水入即吐,这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欲饮水数升”的大烦渴是有区别的。同时,此类患者多见齿痕舌。

2、   根据本人观察,许多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证。

3、   古代24铢为一两,则五苓散的配比应为猪苓9:泽泻15:白术9:茯苓9:桂枝6。如改汤剂,也应尊重原方的比例。

4、   五苓散的服法比较特殊,“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可以多喝热开水,使全身出汗,可以增加疗效。此外,本方原为散剂,现因药房无备而改为汤剂。但究竟何种剂型为好,尚需研究。本人临床在使用汤剂时,用量多比较大,茯苓、猪苓多在20克以上。

5、   五苓散证、肾气丸证、猪苓汤证,均有小便不利或小便少、口渴。但肾气丸证有腰腹的拘急疼痛,畏寒感;猪苓汤证的小便不利常伴有排尿频数涩痛,小便短赤,烦躁而无水逆证,可与五苓散鉴别。

6、   本方与小柴胡汤合用,谓之柴苓汤;与平胃散合方,谓之胃苓汤,与半夏厚朴汤合用,本人称之为八味通阳汤。另外,五苓散加茵陈,为茵陈五苓散,可治疗黄疸;加滑石、寒水石、石膏、甘草,是刘完素桂苓甘露饮,治疗暑天头痛烦渴,小便涩。

八、泻心汤

组成:大黄二两(6-12g)、黄连一两(3-6g)、黄芩一两(3-6g)。

煎服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现代改用水煎煮,日分三次服。也可用沸水泡服。

原文

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六篇十七条》

2、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延沫,小青龙汤主之。延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第七条》。

方证    1、吐血,衄血或出血倾向;            2、心下痞,心中烦悸;

3、面部潮红,舌质暗红坚老,舌苔黄腻或干躁。

应用

1、出血性疾病。如咯血、吐血、衄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眼底出血、肠出血、血尿、牙龈出血、脑溢血等。其中以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使用的机会较多。

2、传染性疾病。如肠伤寒、急性细菌性痢疾、脑炎、麻疹、斑疹伤寒、猩红热等。

3、感染性化脓性炎症,尤其是头面部的疖肿、结膜炎、扁桃腺脓肿、牙周炎、牙周脓肿等

4、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卒中、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

5、皮肤病。如痤疮、脂溢性脱发等。

6、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见烦躁不安、失眠、面色潮红、脉滑数者。如精神分裂症、失眠、动悸、焦躁、抑郁、癫痫、癔病、三叉神经痛等。

7、黄疸。

8、新生儿呕吐。

9、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

参考

1、长期使用三黄泻心汤要注意体质。三黄泻心汤体质:营养状态比较好,无明显虚弱表现,面部暗红,腹部充实有力,食欲较好,大便干结或便秘,舌质暗红。体检血压、血脂、血液粘度、血尿素氮较高者。或有胆囊炎胆石症、体型肥满者。反之,对平素精神萎靡,喜热畏冷,贫血,虚弱,便秘,浮肿,面色苍白,肌肉松柔,舌淡胖,苔白滑润者,不适宜使用本方。

2、泻心汤三药的剂量可适当调整。原文规定大黄、黄连、黄芩比例为2:1:1(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但根据本人经验,在治疗出血时,大黄、黄连、黄芩的用量比例应为2:1:3.。也就是说,黄芩的用量要加大。我常常用到20克。

3、本方的不良反应一般在不对证的情况下出现,可出现胃肠道不适,腹泻、食欲下降、贫血等。但对证下药后一般没有明显不适。

不良反应

4、黄连上清丸(大黄(酒炒),黄连,黄芩,栀子(姜制),连翘,石膏,蔓荆子(炒),防风,荆芥穗,白芷,菊花,薄荷,桔梗,川芎,旋覆花,甘草。为黑褐色的大密丸;气芳香,味苦)是国内常用成药。组成为三黄泻心汤及凉膈散加味,原多用于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属于上焦风热的病症。现在可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牙周炎、习惯性便秘、头面部的炎症、上呼吸道感染等。尤其是对于那些面部潮红、大便秘结的中老年人,黄连上清丸是价廉物美的清热性保健品。

九、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半升 (10-20克)、黄芩三两(9-18克)、干姜三两(9-18克)、人参三两(9-18克)、甘草(炙)三两(9-18克)、黄连一两(3-6克)、大枣十二枚(15-30克)。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2000毫升),煮取六升(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三升(600毫升),温服一升(200毫升),日三服。

原文

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十条》)

方证:   1、呕而肠鸣:    2、心下痞;    3、心烦不得安。

应用

1、急慢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反流性胃炎。      2、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3、神经症、失眠等。     4、心律不齐。       5、饮酒过量。

参考

1、   本方是胃病的专方,古代以心下痞、呕吐为主治特征,现代主要用于上消化道的炎症、溃疡等。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

2、   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

3、   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只要是胃炎,虽舌红不忌姜、夏,虽舌淡不避芩连。

4、   方中人参,可用党参替代。

5、   本人常用的加味法:有胆囊炎,见上腹部胀痛者,加柴胡;上消化道出血,或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不畅者,加大黄;腹胀多气,叩之如鼓者,加厚朴;胃病日久,舌质不红,面色黄,人消瘦者,加肉桂;经常咽痛充血,胸闷而身体热者,加山栀、连翘。

6、   本方与黄连温胆汤相比,后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如失眠、心烦、心悸、易惊、多梦,前者则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7、   本方与香砂养胃丸不同。彼方多用于面色黄、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于胃中有感染者,所以柯韵伯说“凡呕家夹热者,不利于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夹热,是特征。

8、   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剂量守方常服,疗程常在3个月以上。即使停药以后,可常常食用生姜红枣汤。

十、栀子豉汤

组成:栀子十四个(10-20克)、香豉四合(10-20克)。

煎服法:上二味,以水四升(800毫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500毫升);内豉,煮取一升半(30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原文

1、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2、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3、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4、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5、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

6、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 栀子豉汤主之。(375)

方证    1、烦热,不得眠。    2、胸中窒,或心中结痛,或心中懊憹。     3、舌上苔。

应用

1、   急性发热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胸闷、烦躁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2、   以焦虑、睡眠障碍、精神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中毒性脑病等,见胸闷烦躁失眠时。

3、   以胸骨后窒闷不适或烧灼感为主诉的消化道疾病,如反流性食道炎、反流性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等。

4、   以胸闷为主诉的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

5、   以咽喉疼痛为主诉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6、   以鼻衄为主诉的疾病,如慢性鼻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倒经等。

7、   目赤肿痛,如急性结膜炎。

8、   以尿急尿痛为主诉的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肾炎、前列腺炎、尿道结石等。

参考

1、   本方栀子必须生用,除烦清热作用强,炒黑则疗效大打折扣。先煮栀子,后内香豉,意在栀子取其味,香豉取其气,香豉气味轻薄,煎久则失掉宣散之功。豆豉目前的炮制方法无统一规范,医者无法完全了解其炮制的配料和方法,或温或寒之性不明,所以可以连翘代之,其除烦解热宣透之用甚佳。本人称此方为栀子连翘汤。

2、   本方有单独运用的机会,但更多是加味。仲景加味方有: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用于羸瘦气短者;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此外,尚有栀子厚朴汤、栀子大黄汤、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等。后世的越鞠丸、黄连解毒汤等,也可视作栀子豉汤的类方。

3、   本方证与大柴胡汤证两方均有的区别在于本方所主之烦,仲景用“虚烦”、“烦热”来描述,并兼见“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方证的特异性所在。具体地说,“虚”是针对于承气类方、大柴胡汤用大黄症见心下拒按,硬坚满痛而言,故心下部按之软而不硬满,疼痛与否不拘,也不拒按,旨在说明里无实证。

4、   本方证多见于多思多虑,小事想不开的体质类型。

5、   栀子久服易导致眼圈发黑或面色发青,停服后可以消退。

十一、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十四个(10-20克),厚朴四两(12-24克),枳实四枚(12-20克)

煎服法:上三味,以水三升半(700毫升),煮取一升半(300毫升),去滓,分二服。

原文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方证    1、心烦,卧起不安;        2、胸中窒,或心中结痛,或心中懊憹;

3、腹胀,腹痛,或便秘;    4、舌苔厚。

应用

应用范围同栀子豉汤。其特征是多伴有腹胀腹痛者。本人则多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患者见失眠、腹胀时,多配合半夏厚朴汤,并加连翘、黄芩等。服药以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烦躁、胸闷、腹胀等症状,同时,有利于睡眠。临床上见服用大量的养心安神药无效的情况下,可改用本方加味。还有,本方多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

十二、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三两(9~18g)、桂枝三两(9~18g)、芍药三两(9~18g)、生姜六两(18~36g)、大枣十二枚(20-30g)

煎服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

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金匮要略·第六篇·一条》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六篇·二条》

方证      1、身体不仁;     2、浮肿,自汗;    3、骨弱肌肤盛。

应用

1.   中老年的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2.   以肢体疼痛、无力、僵硬、运动障碍及肌肉萎缩为特征的疾病。如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骨质增生症、肩周炎、中风后遗症等。

3.   以肢体麻木不仁、感觉减退或异常感觉为主证的疾病。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硬皮病、皮肌炎、面神经麻痹、肢端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等。

4.   不易愈合的伤口。

5.   产后多见本方证。如产后自汗盗汗、产后身痛、产后指掌麻胀、产后足痿等。

6.   肥胖症、小儿多汗症、慢性鼻炎、老人感冒等。

参考

1、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古代的中老年神经肌肉血管营养剂。中老年人的头痛、胸痛、身痛、肢麻等,均可考虑使用本方,不过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经常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黄暗,其舌质多淡红。

2、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加味法:加葛根、川芎,适用于颈椎病。加赤芍、怀牛膝、丹参、石斛,适用于糖尿病见下肢麻木者;芍药甘草汤及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于坐骨神经痛患者,下肢疼痛剧烈,步履困难者。

3、    本方中生姜的作用不可忽视,原方用六两,为黄芪、芍药、桂枝的二倍。生姜可以促进周围血液循环,服后全身温暖,引起发汗、能够驱风散寒,通血痹。提示服药后应注意保暖。

十三、四逆汤

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0-20)、 甘草二两(炙)(6-12) 、干姜一两半(4.5-9)。

煎服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强人可大附子一枚(20-40),干姜三两(9-18)。

原文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91)

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92)

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

5、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6、少阴病,……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7、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

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

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1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7)

11、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8)

12、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89)

方证     1、下利清谷不止,腹胀满;    2、四肢厥逆而恶寒;    3、脉微欲绝。

应用

1.   循环障碍性疾病,如急性心功能衰竭、心动过缓造成的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和多种原因造成的休克。

2.   以消化道功能衰竭,下利清谷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秋季腹泻等;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等也可见有本方证。

3.   其他方面如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胃下垂、慢性前列腺炎、缩阴症等。

参考

1、   四逆汤是救急之方,姜附的用量一定要大。

2、   古代四逆汤主要用于霍乱等的回阳救逆,而此病现在少见,不过四逆汤证依然可见。现代人由于抗菌素滥用、饮食肥腻、衣着时髦单薄、熬夜、久居空调、过食冷饮、缺少劳动及活动等,常常导致四逆汤证出现。这些患者多见外观形体偏胖,面色多晦暗、苍白或暗黄,肌肉松软,按之无力,皮肤多干燥,晨起面多浮肿,目睛无神或眼泡易浮肿,外观精神萎靡,面带倦容,唇色暗淡干枯,舌质淡胖而暗,多有齿痕,舌苔白(或黑)润或白滑。平时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下半身冷为著,易疲倦,好静恶动,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饮或喜热饮等。这种患者就是中医所谓阴寒体质。也就是“四逆汤体质”。这种体质使用姜附剂是比较安全的。相反,若患者面色红润、口臭声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脉数滑有力、舌质红瘦、苔焦黄或黄腻,决不可用本方。

3、   仲景本方用生附子,而且是三药合煎,附子并不先煮。生附子回阳的经典用法还是应当重视的。仲景用生附子多与干姜甘草合用,炮附子则少有如此配伍。其实生附子也并不可怕,只要久煎煮透,也是安全的。

4、   四逆散虽也四肢厥冷,但冷的程度不如本方之重,而且腹直肌紧张和胸胁疼痛为特点。特别是其精神状态与四逆汤证患者是截然不同的。

5、   四逆汤加人参,即为四逆加人参汤。可用于大泻大汗以及大出血的患者。其人参以吉林人参为好。

十四、温经汤

组成 :吴茱萸三两(9-18)、当归二两(6-12)、芎藭二两(6-12)、芍药二两(6-12)、人参二两(6-12)、桂枝二两(6-12)、阿胶二两(6-12)、生姜二两(6-12)、牡丹皮二两(6-12)、甘草二两(6-12)、半夏半升(6-12)、麦门冬一升(12-24)。

煎服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原文

1、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九条》

2、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方证      1、妇人羸瘦,唇口干燥,皮肤枯或手掌皲裂;

2、少腹里急,或头痛,或暮即发热;

3、或久不受胎,或崩漏,或闭经。

应用

1、   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发育不全、闭经等以月经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2、   不孕症、习惯性流产、更年期综合症、卵巢囊肿、老年性阴道炎、外阴瘙痒症、宫颈癌放疗后等。

3、   手足皲裂、指掌角化症、黄褐斑、口唇干枯等。

 参考

1、   温经汤是女性美容方、调经方、美甲美手方。适应面较广,但必须用于羸瘦而干枯的女子。所谓温经汤体质。

2、   本方是经方中的大复方,由桂枝汤、麦门冬汤、胶艾汤、桂枝茯苓丸、吴茱萸汤、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多张配方的组合加减而成。

3、   为方便服用,可加进红枣、蜂蜜、冰糖等浓煎收膏,也是女性冬令进补的保健品。平时多食用猪皮、羊肉、牛肉、猪肝等。

4、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温经汤可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具有调节性激素、改善子宫及周围组织的生理效应、促进新陈代谢等药理作用。可以看作是天然的雌激素。

5、   本方中的药量可以调节。腹痛明显,加大当归、白芍、丹皮、川芎的用量;出血者,加大阿胶用量,还可以加入生地黄。头痛者,关节疼痛者,可加大吴茱萸、桂枝、生姜用量;大便干结、皮肤如鳞甲者,可加桃仁。如闭经基础体温低的,可加鹿角胶。另外,为使药味可口,可加入红枣、桂圆肉。

十五、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三两(9)、芍药一斤(48)、川芎半斤(24)、茯苓四两(12)、泽泻半斤(24)、白术四两(12)。

煎服法: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也可按括号中的剂量改为汤剂内服。

原文

1、妇人怀娠,腹中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篇》

2、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

方证    1、妇人腹中痛;      2、小便不利;

3、或冒眩、或头痛、或悸、或肉润、或自下利、或吐水。

应用

1.   妊娠期疾病的习惯性流产、胎位不正、先兆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2.   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及附件炎、闭经、更年期综合征、卵巢囊肿、产后抑郁症、不孕症、女性贫血、高泌乳素血症等。

3.   以疼痛为主诉的内科疾病。

4.   皮肤病,如色素沉着、痤疮、急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疣、斑秃、脂溢性脱发、银屑病等。

5.   以浮肿为特征的疾病,如心衰水肿、肾病水肿、肝硬化腹水、脑外伤后综合征(眩晕)、美尼氏综合征、脑血栓形成等也可选用本方。

6.   其他如高血压病、脱肛、痔疮、老年性痴呆、结膜炎等。

参考

1、   本方是妇科圣方,广泛用于妇科疾病。既可以治疗多种妊娠病,也可用于月经不调、附件疾病及更年期疾病。尤其是对于那些面色黄、无光泽、浮肿貌的女性最有效果,所以,可以将此方看作是美容方。

2、   痛症在当归芍药散证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容易出现疼痛的症状。疼痛的部位不拘于“腹中”,举凡头、颈、胸、胃、腰、关节、皮肤、四肢都可以出现。疼痛的性质,或胀痛、或绞痛、或酸痛、或闷痛、或抽痛等,皆有可能。

3、   本方的剂型原为散剂,现在可用胶囊、丸剂。散剂常用酒调服,究竟是否有增效作用,本人尚不清楚,可以试用。其酒用米酒、黄酒为好。

4、   本方多改为汤剂时,用量应减少,以原方用量的半量或三分之一量为宜。

5、   原方中芍药量最大,川芎、泽泻次之,当归最少。临证时当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如无明显腹痛、胸痛、头痛,芍药、川芎的用量可酌情减少。如浮肿明显可加重茯苓、白术的用量。

6、   后世名方逍遥散是从当归芍药散衍化而来,可以看作是四逆散和当归芍药散的合方加减。逍遥散对于当归芍药散证见胸胁苦满者最为有效。

十六、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茯苓、牡丹、芍药、桃仁各等分(10-20)。

煎服法: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临床也可改用汤剂内服。

原文

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篇第二条》

方证    1、少腹急结;       2、面红或紫红,肌肤甲错;

3、或漏下不止,或头痛、或不得眠、或悸,或烦。

应用

1.   以腹部包块和子宫不规则出血为特征的子宫肌瘤是本方的经典主治。

2.   其他妇产科疾病如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葡萄胎、慢性附件炎、痛经、胎膜残留、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粘连不通、输卵管积水、子宫直肠窝积液、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淤血综合征、胎死腹中、月经不调、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产后恶露不尽、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子宫位置异常、产后尿潴留、放置节育环后的腹痛等也常有应用本方的场合;

3.   男性的生殖系统疾病,如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睾丸炎、男子输精管结扎术后痛性结节、尿潴留等。

4.   痔疮、脱肛、便秘。

5.   下肢栓塞性静脉炎、下肢溃疡、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冠心病等。

6.   麦粒肿、痤疮、面部脂瘤、酒糟鼻、银屑病。

7.   虹膜炎、眼底出血、中心性视网膜炎、结膜炎。

参考

1、   本方虽是妇科专方,但不限于妇女,只要具备以上方证,男女用之皆有效。胡希恕先生曾说:“本方不仅能治妇人癥病下血,且无论男女因瘀血而下血或其它血证,不宜桃核承气汤的攻下者,大多宜本方”。矢数道明认为此汤多用于妇女,但男人亦常用。本人常用于男性的生殖系统炎症。

2、   本方证诊断要注重望诊和腹诊。就望诊而言,患者体质比较强壮,面色多红或暗红、皮肤干燥或起鳞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等。腹诊方面,腹部大体充实。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可称之为瘀血型体质。

3、   按本人用药习惯,方中芍药多用赤芍药。

4、   本方的经典剂型是蜜丸,但目前临床使用时多将本方做汤剂。日本学者为此专门进行了丸剂和汤剂的药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丸剂比汤剂有效成分高。

5、   桂枝茯苓丸的加味法有,便秘腹痛加制大黄,腹痛加当归、川芎;腰腿痛加牛膝;浮肿、便溏加白术等。常用的合方有桃核承气汤、当归芍药散、下瘀血汤等。

6、   应用本方中病即止,不可过服。正常妊娠下血者慎用。

十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柴胡四两(12~24g)、黄芩一两半(4.5-9-g)、生姜一两半(4.5-9g )、人参一两半(4.5-9g )、桂枝一两半(4.5-9g)、茯苓一两半(4.5-9g)、半夏二合半(5~10g)、大黄二两(6~12 g)、龙骨一两半(4.5-9g )、牡蛎一两半(4.5-9g)、大枣6枚(12—24g)、铅丹一两半(4.5-9g 或磁石10 g,或生铁落10g)。

煎服法: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水汤比2:1),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现代可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20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2-3次温服。

原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条)。

方证      1、胸胁苦满;    2、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应用

1、     抑郁症。

2、     神经症和相关疾病,如焦虑症、恐怖症、癔症、神经衰弱、适应障碍等。

3、     躁狂症、精神分裂症、脑动脉硬化。

4、     更年期综合征。

5、     性功能障碍。

6、     癫痫。

7、    慢性疲劳综合征。

参考

1、  本方可以看作是古代的精神科用药,相当于今天的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方证中最重要的指征是胸满、烦、惊、谵语。这都是比较严重的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在行为、情感、言语、思维、感觉、知觉、意识、注意与记忆、睡眠等方面的障碍,以及癫痫、震颤、头痛、耳鸣、肌紧张等神经系统的病变。

2、  使用本方的患者体格比较健壮,无明显虚弱体征,营养状况良好,眼睛有神,但主诉比较多。

3、  方中铅丹,药房不备,今用之极少,本人处方从不用。有人建议用磁石、生铁落或代赭石等代替。

4、  方中大黄的用量炮制可调节。原方中有大黄,用量大于桂枝、茯苓、人参等,而且后下,可见张仲景是利用本方的泻下作用的。以药测证,当有大便秘结、少腹痛等证,药后也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加等。但临床常见大便次数多、里急后重或腹泻者,大黄是否可用?本人经验,大黄依然需要,但应减量至3-6克,且用制大黄。根据观察,药后常常不泻,而反大便成形者。

5、  本方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都用龙骨牡蛎,方证都有动悸表现,但本方适于体质相对强壮的柴胡体质,而彼方则适用于体质虚弱的失精家。彼方证也有精神兴奋表现,但不及本方证精神症状强烈,情感色彩浓厚。本方用铅丹、茯苓等,重于镇静安神,而彼方则重于收敛固涩。总之,两方的运用还是容易区别的。

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甘草,即为合桂甘龙牡汤,可治疗胸腹动悸而羸瘦者;加桃仁、芒硝、甘草,即为合桃核承气汤,治疗烦躁、少腹部疼痛、便秘者;加川芎、酸枣仁、甘草、知母,即为合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头痛,舌质淡红者。加黄连,即为合三黄泻心汤,可用于烦躁而心下痞者。

十八、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一升(20-40)、厚朴三两(9-18)、茯苓四两(12-24)、生姜五两(15-30)、干苏叶二两(6-12)。

煎服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原文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五条》

方证    1、咽喉异物感;        2、腹胀,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3、或咳嗽气喘,或痰多胸闷,或眩晕心悸,或失眠多梦。

应用

1.   以咽部异物感为突出表现的多种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胃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尿频、神经性皮炎、肠易激惹综合症、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癔病、抑郁症、焦虑症等。

2.   咽炎、扁桃体炎、喉源性咳嗽、声带水肿、声带麻痹等咽喉疾病。

3.   食道狭窄、食道痉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出现腹胀者。

4.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5.   小儿厌食。

6.   夏秋季的感冒。

参考

咽喉部异常感觉是本方的主治目标。《金匮要略》谓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这是对咽喉异物感的形象描述。此外,胸闷、压迫感、堵塞感、痰粘感等,也可归于咽喉异物感。咽喉异物感常常导致恶心呕吐。

1、   本方证多见于敏感型体质。本人称为半夏体质,也就是张仲景所谓的“呕家”,这是指某种经常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体质类型。其人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形体並不羸瘦,肥胖者居多,所谓“肥人多痰”。痛苦主诉甚多却无明显阳性体征,客观理化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平素情绪极不稳定,对外界刺激很敏感。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粘痰等。易于头晕心悸。容易失眠、焦虑、多疑、恐惧、易惊、忧虑、抑郁。对药物的反映敏感。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

2、   本方证有比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表现区间为咽—食管—胃。

3、   本方证常见齿痕舌。这与患者心情低落,不大讲话有关。也与咽喉部的炎症充血等因素有关。

4、   本方运用时一般不删减药物,可根据症状调整用量。痰多呕甚或惊恐、焦虑、失眠症状表现突出者重用半夏生姜;眩、悸、小便不利或水肿,或胃内振水音甚者重用茯苓;胸闷、腹胀、舌苔厚腻、矢气少者重用厚朴;痰多、便结者苏叶改为苏子,胸闷脘痞等气滞明显者,苏叶换苏梗。

5、   本方在服法上也应该遵循仲景“日三夜一”的明示,以保证足够的药量。临证用此方1-3剂疗效不显时,只要识证无误,应从药量、服法上寻找原因,不可轻易改方。

6、   本方常与四逆散、温胆汤、酸枣仁汤、黄芩汤、栀子厚朴汤等方合用。合四逆散,用于胸闷、腹胀、四肢冷、便秘者;合温胆汤,用于失眠、眩悸者。合酸枣仁汤,用于虚烦不安者;合黄芩汤,用于腹痛腹泻者。合栀子厚朴汤,用于焦虑失眠、腹胀满者。

(0)

相关推荐

  • 荆芥连翘汤的方证表达

    荆芥连翘汤 女性人群中我用荆芥连翘汤常有效的病种: 一是痤疮,多是女高中生或大学生,痤疮满脸,油亮脓黄: 二是炎症性不孕症,只要经常唇红苔厚,有盆腔炎阴道炎病史,带下有色量多: 三是红斑狼疮,此病年轻 ...

  •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认为,作为黄连证的...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认为,作为黄连证的客观指征,舌象与脉象十分重要.舌质坚老,舌色红或黯红.舌苔黄腻而厚.所谓坚老,为其质地苍老坚敛,舌边无光泽.著者称此为"黄连舌".相反,若舌 ...

  • 黄煌经方言论精辟 伤寒总结性讲解

    一.黄煌经方言论精辟 1 舌苔不必过于在意.在杂病中,舌质比舌苔重要:体型体貌比脉象重要:精神状态比主诉重要. 2 本人研究经方 的着眼点,可能更重视整体,重视'人'的感受. 3 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 ...

  • 黄煌经方手册。004 白头翁汤

    004 白头翁汤 经典的厥阴病方,传统的清热解毒方,具有止血痢.解热毒.利肛肠的功效. 现代研究提示能抗肿瘤.抗炎.抗菌.抗原虫真菌.调节免疫.促进肠道黏膜修复等. 适用于里急后重.口干舌燥.脉滑数为 ...

  • 黄煌经方手册 005 补中益气汤

    005 补中益气汤 古代的内伤发热专方,传统的补气升阳方, 具有退虚热.抗劳倦.止自汗.健脾胃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抗抑郁.保护神经.调节免疫.抗病毒.促进精子活力.减轻放射损伤等. 适用于以反复发热 ...

  • 黄煌经方手册。(四版)序言

    序言 这本小册子问世已经10个年头了.10年前,为了规范用药.方便查阅,我们把 40多首常用经方的适用人群.病症和经典原文等,编印成一本3万字的口袋书,书名<经方使用手册>.这就是本书的雏 ...

  • 黄煌经方手册 (4版) 黄煌经验方

    附录一 黄煌经验方● 01 八味解郁汤 四逆散与半夏厚朴汤的合方,情志病方,具有理气解郁的功效.适用于以四肢冷.咽喉有异物感.腹胀为特征的患者. [处方] 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生甘草5 ...

  • 082 薏苡附子败酱散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4版)

    082 薏苡附子败酱散 经典的肠痈方,具有消肿散结透脓的功效.适用于胸腹腔的慢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以及"肌肤甲错"为特征的皮肤病. [经典配方]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 ...

  • 087 枳实薤白桂枝汤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4版)

    087 枳实薤白桂枝汤 经典的胸痹病方,传统的通阳宣痹.理气化痰方,具有宽胸膈.平喘咳.除腹胀.通大便等功效. 现代研究提示能改善血液凝聚状态.降低血脂.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适用于以胸闷痛.便秘 ...

  • 089 栀子柏皮汤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4版)

    089 栀子柏皮汤 经典的退黄方,传统的清热利湿方,具有退黄疸.除身热的功效.适用于身热烦躁.目赤红肿.或分泌物多而发黄为特征的疾病.[经典配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