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作业,它似乎已经让大家思维固化,失去想象力。
当下,师生双方的作业行为都趋向于“完成”和“正确”,形成了稳固的作业布置和完成的行为模式,大多数作业系统都建立在这一模式之上。支撑这一模式的是行为主义的学习“操练”,双方都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其实,和世间万物一样,作业模式也是可以进化的,可以让师生更加喜闻乐见。这就需要我们打破思维和行为模式,需要我们追根溯源:理想的作业行为除了“完成”和“正确”之外,到底还是什么?
J.D布兰斯福特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提到:“当学习者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各种不同的新情景时,最有效的学习就发生了。”就“作业话题”,小编采访到几位不同学科、学段以及研究方向的老师,他们不约而同提到“有效”两个字,让我们看到作业的全新面貌。
在告别传统“抄、背、做” 的形式之外,作业在他们手里呈现出新的可能——轻盈、跨界,多元有趣和思维表达。
好的作业,从会设计开始
老师为什么要布置作业?回答不外乎这样几种:巩固学习内容、检测学习情况或纠正学习错误。老师们似乎都“很会”布置作业,一套套的校本作业和习题集,往往不讲作业背后的设计思路,大多停留于无意识的经验判断。
2009年上海教委教研室启动了“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品质”的研究与实践,王月芬博士和研究团队基于30000份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和学生真实的作业文本资料,打开了作业研究与实践的“黑箱”,发现了诸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现实,进而开启长达十年的作业变革之旅。其中,作业设计理念成为重中之重。
这次变革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2019年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宁波奉化区实验小学的刘善娜老师,讲解了她的探究性作业设计——老师提供一个问题,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来表达对问题的思考。
传统作业,判定的指标是正确与否,而刘善娜老师的探究性作业,却有三个指标:
因此,在作业内容设计形成上,刘善娜老师善用两种策略:
比如几何直观,刘善娜老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学生该怎么借助图形呢?既然老师看不见过程,就要设计能看见过程的作业,能看见孩子思考和审视自己思考过程的作业,借助思维可视化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教学研究,二是作业研究。刘善娜老师所设想的“画数学”构想从教学路径看,划分为四类:
作图技能类。主要的类型有透视图、变化图等。
探究辅助类。有线段图、条子图等,这也是“画数学”整体构想里比较大的一个类别。
结构梳理类。用图表、知识树这一类型的思维导图,老师们都相对熟悉。
故事画述类。采用童话故事,通过孩子画出的图示来推进整节课的学习。
以人教版教材中的线段图为例:一二年级不涉及线段图;三年级在《“倍”的认识》这节课里面,课后习题里有用小棒搭成的类似线段图;四五年级空缺;到了六年级分数乘、除法的学习的时候,突然就出现了大量线段图。
刘善娜老师希望孩子通过线段图,来帮助理解最为复杂的分数乘除法问题,但孩子因为没有基础而不会画,这中间就有大量断层,所以仅线段图这一条主线,老师们就设计了一系列的原创课例:
一年级,学会画“两部分合起来,比一个数多(少)几”的一步计算加减法的线段图;
二年级学会画“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两个数的和是几”的两步计算的线段图;
三年级开始,介入“倍”相关的线段图,从最基本的倍数问题到复杂的倍数问题;
四、五年级设计基本数量关系如行程问题的线段图。
一步步下来,到了六年级,学生面对分数乘除法时,线段图其实早已收入麾下为己所用,成为解题支撑。
“能力强的学生能够生动幽默地将数学知识进行创作式表达,很有个性魅力,而学习相对困难的孩子,会将课堂所学进行复制式回顾和呈现,重在知识概念的巩固和言语表达。”刘善娜老师说,“在孩子们眼中,数学作业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
要提高老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刘善娜老师也有自己的“妙招”:
- 二是认真解读和解答习题,把握教材习题的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解答情况,形成一定的习题设计与作业解答的学情预测能力,能够看到一道题,就了解学生大致会出现几种能力层次或者解答方式;
- 三是要根据作业的“保底线”和“大空间”原则,去尝试作业设计。
“我们可以从作业中看见什么?首先,能看见学生作业的习惯。他们是认真抑或敷衍,书写整洁抑或潦草,甚至能在作业计时中看到孩子解答的速度;其次,能看见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正确率能反映出这一类题的把握水平;最后,还能看到学生的独创性,看到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所表达的个性化理解。”在刘善娜老师眼中,什么样的作业才是师生认可的?一是有底线,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知识技能的练习“底线”;二是有空间,有比较大的表现(表达)空间,呈现自己的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展现,这就多了许多趣味。疫情特殊时期,中国的教学场景发生巨变。老师们除了做直播,上网课,还要每天晚上准点守在手机面前收作业。布置作业、收作业、批改作业……糟糕的作业管理,依旧是老师最头痛的事。过去作业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学校缺失作业信息,难以作业统筹;教师辛苦批阅作业,学生不看不改;做作业、批作业、改作业思路中断;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孤立无援;家长想关心学生作业,却无从下手;家教想了解学习问题,却无从得知。上海的王月芬博士团队研究表明,学校在作业管理中体现出了“有广度,缺深度;多想法,少实践;重形式,轻实质”等特征。比如,有学校更加关注作业批改的检查,却很少关注作业设计质量;有学校更加关注泛化的理念和观念层面的叙述,作业时间的控制,但是缺乏分学科、分年级的具体要求;有学校在作业检查中关注批改符号、字迹工整、作业整洁等外在形式,而缺乏关注对于学生作业的结果分析、教师反馈诊断的方式等。为改变现状,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的向仕龙老师,尝试了很多方法:使用QQ和微信等社交工具,能“即批即改”,但功能所限,“批”得难受,“改”得艰难,且统计分析和反馈工作量大;使用某些作业App,针对性不强,缺乏个性化,有效使用率低;借助现有网络媒介进行作业布置、批改及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为了结合各学科特点,在课前、课中、课后有针对性思考,有主题性研讨,有实质性措施,创造性地开展作业布置、批改、反馈,向仕龙团队研发了一个云上作业管理平台,减轻两极分化,提高学习效率。
- 教师能及时掌握作业的全过程,专注于“高质低负”问题的解决;
- 对学生作业积累、完成情况数据透明知晓,即做即批、即批即改;
- 积累学生作业行为数据,利用课件和提问结合,培养学生专注、反思的习惯;
- 让家长更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增强家校联动,实现家校共育。
云上作业平台,不仅实现了老师的作业发布及跟踪过程,而且学生就在混合空间中(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完成家庭作业,形成了传统书写作业,网络交作业、保存作业档案的系统过程。除外,云上作业平台坚守纸笔作业方式,纸笔作业更符合作业的习惯和思考的节奏。教师利用平台发布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图像上传至云端。七年级数学组的杨绍春老师,通过手机端,可以随时看到学生的提交结果和提交时间。杨老师说:“平台让我从源头和作业过程来保证家庭作业质量,抓住了作业批改的本质意义。尤其是‘积分式过程性评价’方式 ,超越了以往简单的结果性评价。”八年级英语老师李淑蓉介绍:很多孩子写作业慢,不能按时完成。用了这个平台后,不仅能写完作业,而且能写好作。而且平台的作业档案,就是学生自制的“天底下最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过去的“全批全改”模式,是一种低效的重复性劳动,是造成教师负担过重的因素。向仕龙老师认为,应当把批改权还给学生,批改作业也是再学习,只要教师抓住作业批改的及时性、有效性,学生同样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在“自批”模式下,学生自动接收作业答案,参照答案批阅并改错后上传;在“互批”模式下,学生接受到系统分派的作业,参照答案批阅后上传。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写作业用时,以及交作业、批作业、改作业的时长,云作业平台也会进行统计,以数据形式呈现给教师,同时自动收集错题到学生个人错题库。这样一来,云作业平台上的作业,不再只是学生“写”的作业,更包含学生“批”的作业和“改”的作业,减轻了教师工作量,教师就有更多时间来设计作业,研究学生问题,落实作业错题的改正情况,有更多时间与学生交流,个性化帮扶,体现了教师更多的专业价值。“让学生的担子轻一点,再轻一点,让教学质量提高得稳一点,再稳一点。其实,教育减负如何才能减得更科学,不仅要问家长、问学校、问政策,更应该问问孩子的感受。”向仕龙老师说,减负应该减到恰当好处,减负是一门学问。“好作业”有利于发挥正面功能,“差作业”有可能发挥负面价值。为了发挥其正面价值,设计出高品质的作业尤为重要。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课程视角下,作业设计要落实全学科、关注全环节、关注全学生;基于学生视角下,要增加作业完成的互动性、突破类型的单一性、关注作业自我的挑战性。“三全、三性”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特征,发现优势与不足,把握症结,进而改进和提高学业质量。网课期间在线作业的模式,已被广大师生接受,在未来的学习中,师生都很有可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深度学习。面对未来作业时,老师应该怎么做?
- 灵活运用,使用针对性的知识点和方法来解决综合问题,展开思维训练。如文科中的概括、推理、表达类作业,理科中的空间作图、变式练习、探究实践等,都是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 有效辅助,通过作业来反馈教与学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
- 激发兴趣,将作业延至生活,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作业观念,主要指教师对作业地位与功能情况的认识,包括作业是否能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巩固知识与技能,培养习惯,发展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科地位等。教师对作业的功能定位,会直接影响作业目标、内容、类型、难度、时间等,从而影响作业效果。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支持。不少家长虽然能够做出题目,却很难将解题过程讲清楚,更别提指导孩子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似懂非懂,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家长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可能导致教师的错误判断。因此,学校与家庭之间,应该更多是就学生的情况进行沟通。学校不适合给家长提过高要求,更不适合给家长布置力所不能及的任务。至于如何提高家长参与质量,在世界范围内也少见成功案例,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积累。作业的改革不是颠覆式的。一方面,学校不能全部否定传统作业,比如基础的,必要的记忆背诵的,运算的,这些作业依然有它们的价值;另一方面,在承认非传统作业价值的时候,也要适度适量。比如,长周期的,动手实践的,社会实践的,家务劳动,合作类作业等等也有其独特价值,可以弥补传统作业的不足,对培养孩子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存在独特作用。将两者有机结合,而不是全部替代。作业,教育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包含这么多的学问,这才是我们一直坚信用科学和理性,呼唤教师专业的初衷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