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国钢铁兵器上限很早,战国时期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然而,当时用块炼渗碳钢技术生产兵器效率不高,无法满足战国晚期的巨大数量需求。青铜兵器生产效率高的优点,使得它必须继续留在战场上,并发挥主角的作用。陕西临潼县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以下简称秦式铜剑),堪称中国青铜剑的“收山之作”。秦式铜剑均属狭长型扁茎剑,剑身、剑茎一次铸成。剑身呈兰叶形,中脊起棱、刃边起缘;剑茎为前粗后细的实心扁条体,横截面呈长方形或椭圆形;剑格呈凹字形或一字形,是通过中间的穿孔、从剑茎末端套装到剑身、剑茎交界处的;剑首有两种形制:一为碟形,以其柄部与茎末以以子母口套接,横贯铜钉固定;一为菱形帽状,是在给剑茎装上木柄之后套在柄端的。通长达81—94.8厘米之间。其剑身之长、表面之光洁、质地之致密、刚硬度之高,均非一般青铜兵器可比;甚至还有一定弹性——已被压弯的铜剑出土后,一段时间后竟然能自行复原。
青铜剑的冶炼铸造从商周起至春秋时达到顶峰,而随着铁器文明的到来,至汉以后青铜剑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它是青铜文化的珍贵历史文物,是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的杰作,是穿过历史尘埃的实物遗存和证据,值得我们现代人对其所代表的文明向往和追踪。
青铜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青铜剑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相对粗糙。
我们需要了解和正确认识到, 青铜剑中所有剑都是采用了分段铸造工艺实现的,剑体是需要单独铸造加工结束后,才能铸接手柄部位的,否则剑身是无法实现打磨加工的,因为有格部存在,从加工角度讲是个大问题,因此只能先结束剑身。
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采用的是陶范法。这种方法无论是铸小件或大件铜器,都有良好的效果,对一些器型和雕镂复杂的器物,可先分铸,再合铸。春秋战国时,发明了失蜡铸造法,使青铜器铸造工艺上了一个台阶。后人作假的青铜器,多不采用陶范法。不同的铸造方法,有不同的特征,这是鉴定青铜器的主要依据。
器形辨伪:通过器物的形制进行辨伪,是对青铜器在各时代的形制特征熟悉程度的考验。每一种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会产生变化而形成规律。如青铜器中的大类鼎,自商代二里岗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掌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础。通常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 一种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关资料铸造伪器,其器形、铭文、纹饰等都有来历和参照,有的是器型或铭文只有部分做r参照,部分有意改样。如参照铸造了器型,但却铸刻了杜撰的铭文,或将参照的锦义铸刻住毫不相十的铜器上。此类伪器尽管模仿得并不精准,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 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拼凑,意在作奇,达到以稀为贵的目的。此类伪器对青铜器形制特征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战性,如果不仔细观察,就有上当的可能。
青铜器历来是艺术品收藏品类中的重器,它是王权统治的象征,是记载王潮兴衰历史和人物事件的标碑。它的用途一般是祭天地的礼器,及贵 族家庭使用的生活用具。青铜器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性和高超的冶炼工艺,是历朝历代上 流社会和有身份的人钟爱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