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芦中性,空有俱非,解因次第,六解一亡!!!

交芦中性,空有俱非,解因次第,六解一亡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注释】

“真性有为空”:真如自性所现之有为法,其根元为是空。

“无为无起灭”:无为法本无起灭,以无为法是不生不灭之境界故;又,以无为法是依有为法而有故:有为既已缘生如幻,而无为又是依有为而说,故知无为法实不生。

“言妄显诸真”:之所以说有为诸法是虚妄者,是为了突显无为法之真。

“妄真同二妄”:若说实有妄与真,则妄与真二者就都是虚妄了。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真性绝待,犹非可说是真或非真,如何还有能见之根,及所见之尘?

“中间无实性”:既然内根、外尘皆不可得,所以于根尘相接、中间所产生的识更加无实体性可得。

“结解同所因”:“结解”,结缚与解脱。“所因”,所依。凡夫之为结所缚、与圣人之得解脱诸缚,同是依于六根。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交”即根尘相交,真妄相交。你观察根尘相交之性,则知空与有二者俱非。以若言其有,则中空无实体;若言其空,则相宛然而有。故知空与有俱说不得。

“迷晦即无明”:迷其为有、或晦其为空,二者皆是无明。亦即;若立空有二种知见,即为迷与晦,即是结缚,是为凡夫,即堕生死法。又,此义亦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发明便解脱”:开发本明,离于空有,便得解脱。

“六解一亦亡”:“六”,六结,喻六根。“一”,一中,喻一真。六妄之结若解,则一真之名亦亡。以既无妄,何必立真?

“入流成正觉”:“入流”,入闻性之流。(此非指须陀洹之“入流”。)

【义贯】

“真”如自“性”所现之“有为”法其体本“空”,以其因“缘”而“生故”有“如幻”化。

“无为”法本“无起”无“灭”,以依有为而有故,(若无有为,无为亦无),故无为法亦“不实如”虚“空华”,(故于无为法中,亦无实法可得若见无少法可得,此即真无为。)

之所以“言”有为是“妄”者,是为了托“显”无为“诸”法是“真”,故若说实有“妄”、或实有“真”,则此妄与真即“同”为“二妄”。

真性本来绝待,“犹非”可说“真”或“非真”,更“云何”实有能“见”之根与“所见”之尘可得?

根尘交接的“中间”所生之识本“无实”体“性,是故”知根尘二法有“若交芦”,不能各自独立而存在,故无自体;以无自体,故虽现有二相,无实二体。

凡夫之“结”缚与圣人之“解”脱,“同”于“所因”,成“圣”成“凡”并“无二路”,俱依六根;若六根结缚则为凡,六根解脱即成圣。

“汝观交”芦“中性”,即知“空”与“有二”合“俱非”可得。

“迷”其为有与“晦”其为空,皆“即”是“无明”;开“发”本“明”,离于空有,“便”得“解脱”。

欲“解”缠“结”要“因次第”(要照次第),“六”妄之结既“解”,则“一”真之名“亦亡”;以既已无妄,何须立真?

所修之“根”须“选择圆通”之根,循此根而“入”于闻性之“流”即得见性“成正觉”。

~~~~~~~~~~~~~~~~~~~~~~~

交芦就是缘起,什么叫交芦呢?三根芦苇这样,一、二、三,看这边,芦苇就这样子放着,缘起就这样子,抽掉一枝,二根就倒了!你说哪一根功德最大?哪一根支持哪两根呢?没有!同时,缘起嘛,三根,一、二、三,放着它就稳得住了;随便抽掉一根芦苇,两枝就倒下来了,缘起,它就这样子,空无自性。
【交芦中性,空有俱非,解因次第,六解一亡】
交芦中性,空有俱非,解因次第,六解一亡。交芦中性就是空无自性,就是缘起,就是空性的意思。交芦中性,如果要讨论它,空有俱非。你讲空,它却是缘起,三枝芦苇顶在那个地方;你讲有,当体即空,扯掉一根,统统倒讲空也不对,讲有还是不对,讲有的话,它本身是性空;讲空的话,那就坏缘起。对不对?它又是不离缘起。所以,佛法它就这样子,空有俱非,解因次第,解要懂得有所次第。六解一亡,六根只要随用一根,证悟到如如不动的心性,这个心性,眼、耳、鼻、舌、身、意,统统解脱!

~~~~~~~~~~~~~~~~~~~~~~~~~~~~~~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悔即无明,发明便解脱---楞严经讲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悔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卯二偈分二。辰初颂说法门分二。巳初重颂分二。午初颂近文显性以为修本  

 偈颂文字,句有一定,如中国之古诗,其含义有八。一、少字摄多义,二、赞佛多用偈颂,三、为钝根者重说,四、为后来者说,五、随国土喜乐六、容易受持,七、增明前说,八、长行未说。今此偈颂中;既有重颂,亦有孤起颂;而重颂中兼有孤起颂,孤起颂中亦有重颂。故下文云:'杂糅精莹。’  

 真性有为空等四句,是超颂前文,识性虚妄,犹如空华。真性即真如佛性亦即本经所显之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及如来藏妙真如性。此性非一切法,而能为一切法之所依;犹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诸相发挥。有为法从因缘生,缘生性空属于幻有而非真有;无为法则无起无灭,今显有为法缘生如幻,其体本空,而无为无起灭之法亦不实,以对有为而说无为;犹如空华。因翳眼故,对空华之生灭,而说虚空本无生灭。  

 言妄等四句,是追颂根尘同源,亦即解释有为无为皆空,不实之理。妄是有为法,真是无为法。由于有为之妄法,而显无为之真法,故不但有为是妄无为亦是妄,以对妄显诸真故,妄真同二妄。无为之真,尚非实有,况有为之根尘识等,更非真实,既真之与妄二俱非真,云何更有能见之根,及所见之尘。故曰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指根尘之中间,元无实性不能独立;以非根莫知尘,无尘不显根;有若交芦虽有二相,实无二体。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是追颂缚脱无二。若结若解,皆因六根,六根结缚,则成凡夫;六根解脱,便成圣人。六根同为结解之所依,故圣凡之涅槃生死亦无二路。但背向不同而已。且观交芦中性,说空说有皆不可,若说空,其相宛然;若说有,中无实体,故空有二俱非。众生见相二分之性亦然,言空,能所历然;言有,缘生无性,故见相根尘,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是颂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众生知见立知,妄知妄见,执十八界为实有,遂成三界无明执十八界为空,则成出世无明。若言有,若言空,二皆迷晦,即是无明,即是结缚,为生死根本。若能发明,非空非有之理,不立空有二种知见,立即解脱,便是圣人,便是涅槃。所以诸佛异口同音而言,生死结根,涅槃安乐惟汝六根,更无他物,岂可不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