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理论
关注
老子是有文字记载中华养生静气功第一人,是道家修炼丹功的鼻祖。《道德经》中共有35章论述长生久视之道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是修炼丹功者的座右铭,万卷丹书离不开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理论。如果读懂了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理论观点,有助于理解丹功著作,有利于炼者提高学习、修炼丹功水平。本文选择长生久视之道主的要观点,供功友们学习参考:
一,老子在《道德经》59章提出:”长生久视之道”的理论
长生久视之道,既是老子倡导治国之道理论观点,又是老子给自己修炼静气功的命名。
长生,是老子做工夫之目的,老子说的长生并非是不死而是晚死之义。30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是从人从出生到死亡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符合自然法则的正确生死观。33章:“死而不亡者寿”,这是老子最高的死亡境界,体现了老子人生价值观。
久视,是老子工夫的基本修炼方法,被后代养生专家称谓: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之功,又称谓“守窍”,现代工夫界称谓“意守”。
长生久视之道的实质是修炼传统静气功,老子功夫被后代养生专家称谓“丹功”。
老子工夫是无私无欲无念等无为工夫
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之道是“非常道”,不可道之道是“常道”;可名之名是“非常名”,不可名之名是“常名”。老子久视之道,修炼的是常道、常名工夫,修炼的是无声、无形、无名无欲、无念等无为功夫。
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工夫是修炼无为、无事、无味的清静工夫。
老子工夫是修炼阴阳工夫
42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又是修炼久视之道的基础理论。
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谷神是元神,玄牝是阴阳,要想元神不死,须修炼出阴阳平衡之体;阴阳是通往天地的门户,玄关是修炼人体阴阳的大门。
55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道阴阳平衡、元气纯正、柔和就是“常”,知道了“常”就是明。
二,久视,是老子工夫基本修炼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讲,老子工夫是久视工夫,老子认为:”专气致柔”,”守中”能调出真息
《道德经》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三丰说:“三魂属性,……性属神是阴;七魄属命,……命属气是阳。”承载阴阳及神气,能离开“抱守一气”功夫吗?”抱一”,是指初始炼丹者用元神守着元气不放之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心、神专一,柔和地守好精气,能像婴儿那样柔和、无虑吗;“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洗涤心灵污垢,清除杂念影响,这样做工夫能有瑕疵吗?“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先天元性活动了,后天情欲随即而生,以此强调守好阴柔雌性的重要性。
22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圣人修炼 “抱守一气”工夫,可为作为天下炼静功者式样。
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雄,表示刚强之义,雌,表示柔弱;柔弱胜刚强,故此老子主张守雌;天下之柔莫过于水,水属于常德,所以老子在此呼唤人们要像溪水那样做到“常德不离”,这样才能使自己复归婴儿无私无欲的先天本性。在养生方面雄表示神,神性好动,所以老子采用“久视”的修炼静功方法,让元神守好丹田里面元气,人自然会复归于婴儿状态。
3章:“虚其心,实其腹。”是修炼静功的重要口诀,张伯端说:“虚心实腹义俱深”。虚心就是心空,实腹就是凝神守好下丹田里面元气。
10章:“专气致柔”,专心是凝聚精神,致柔是指可以调出婴儿那样的柔和呼吸。
5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是虚空的,好像一个风箱一样,虚而不弯曲,动而愈出,比喻和形容修炼静功时出现真息境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话影响炼静功,炼静功不能说话;言多有失,“不如守中”;守中是守窍高层次工夫,炼出这种功夫自然能调出真息。
三,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重要炼丹理论
16章:“致虚极守静笃。”这是修炼丹功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又是修炼丹功始终都要修炼好的基础工夫。
第15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长久?动之徐生。”有谁知道水动起来就浊,静止的时候就清的道理呢?心神能安静长久,静极真气自然徐徐生动。
如何修养清静无为之功?
老子主张在养生方面上要有点辩证法思想。《道德经》75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认为求长生者,反而早死;厚生者,反倒轻生,人若不贪长生可以长生。
《道德经》52章:“终生不勤”。炼静功时要始终保持和缓地做工夫。
55章:“骨弱筋柔而握固”,握固是炼丹的手印,即拇指尖放在无名指根部的横纹处,其余四指轻轻卧着拇指,此为握固,有利炼丹入静。骨若、筋柔是对修炼静功的要求,表示炼丹时的体态不要僵硬,而要处于柔软的状态,这样做功有利于放松、入静。“
老子主张做工夫时要保持常无欲的神态
1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做工夫无欲、无念时才能感觉到精气神的奥妙。
37章:“不欲以静”,没有欲望才能做到清静无为。
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平时要坚持修养好清心朴素、少私寡欲的品行,炼丹功时才会保持清静。
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长久,是因为天地无情、无私、无欲所以能长久。这是老子养生之道的重要修养方法。
老子认为修炼静功时,眼睛看见了颜色、耳朵听到了声音、鼻子闻到了味道、精神就要溜号,元气就要跑散。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所以老子主张:做工时为防止走神溜号,应暂时关闭感觉器官,放弃欲望,停止思考,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闻之无味,触摸不到。14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35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做静功时做到口不张、味不闻、视不见、听不到,设法排除从人体感官上出现杂念,避免走神溜号。
56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做静功时做到:目不外视,轻轻闭口,关闭感觉的门户,挫其杂念的锐气,解除欲念的纷扰。
26章:“静为躁君”,修炼静功夫要用清静制服急躁。
55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有益于长生为祥和,心静可使元气加强。因为心为君主之官,主导精神,有为动念之心气则散,无为清静之心气则强。可见,修养心性是保证清静无为,做好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功夫的根本之道。
四,老子认为做工夫静到了极点,元气必然要动,40章:“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静极元气自然会动;元气一动炼静功的无就变成了有,就会出现气感现象
第40章:“天下生于有,有生于无”,做工夫虚到极点,虚则变成了有,无则变成了实。这既是老子哲学思想,又是久视之道的重要理论。
在做工夫时元气一旦动起来,炼者就会感觉到气感现象的奥妙。62章,“道者万物之奥。”道是万物的奥妙,也指修炼静功夫机体出现气感的奥妙。
21章:“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段论述久视之道是有物、有精之道,在做静功中唯有出现恍惚、杳冥的神态下,才会真实地感觉到这种“寂兮寥兮”的原始精、气的存在,很真实可信。
14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老子说自己炼静功时上不见光,下不觉得暗,连续不断地出现无名、无物、无形状的气感现象,可谓恍恍惚惚的状态。
五, 老子最早提出:炼静功要用什么炼?炼什么?的问题,认为炼静功的根本方法是“道法自然”,坚持深入持久地修炼,最终会实现和光同尘,进入无极的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6章提出:”谷神”的概念,谷神即元神之义,以此表述炼静功夫是以元神炼化精、气。
第42章 :“冲气以为和”,“冲气”说的是炼静功时神气交媾后形成的冲和之气。
14章:”其精甚精”。
以上这些观点是后世学者论证精气神理论的基础。
”道法自然”是老子辩证法核心理论,也是修炼静功的重要指导思想。后代养生专家说的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等炼丹原则,均来源于“道法自然”。
6章:“绵绵若存”,连续持久地做工夫,不断存续精气神,从中告诉我们要深入持久地做好工夫。
56章:“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认为修养功夫到了能与阳光混合一起,能与尘土混成一块,能与自然混为一体,也就步入了与玄妙大道同步合一的境界。
28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晓明亮的道理,应安守于暗昧之境,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则会确保常德不会出现差错,则可以进入修养功夫的无极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