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读] 聊聊为何西晋会灭亡?
为何西晋会灭亡?
文/海之神自己多年前看过一本好书之后,趁热打铁写的一篇文章:本文的框架:1,司马家族以魏之文臣起家,远不若诸侯军阀起家的曹操,权力来源于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各种阴谋诡计,所以对同为魏臣的其他人控制力远没有想象的强大。2,司马家族经过三代的努力,才最终完成魏晋易代,到司马炎这里,他并非司马家族的最老的长辈,也非魏国最有军功的将领,统治的根基仅仅在魏国政治中枢,统治力并不强。3,所以在魏晋易代前后,先后有邓艾钟会反乱,淮南三叛的事故,这些军事长官一一被杀,从中体现出司马氏并未牢固控制住边境功勋卓著的将领。4,司马炎称帝后,执意让自己的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拒绝让自己的贤能弟弟,并且广受满朝文武拥戴的司马攸继承皇位,由此导致他与满朝文武的对立。5,司马炎不得不贬黜众多大臣,将自己夫人司马衷的母亲,外戚杨氏家族的人引入权力中枢,这进一步激化了满朝文武。6,在司马攸死后杨氏家族已坐大,这时司马炎又担心外戚干政自己的白痴儿子重演曹魏的故事,所以他广布司马家族的众王为诸侯,增加领地并且可以实际领兵,同时又罢州郡武装,于是司马家的众王几乎成为可拥兵自重的诸侯了。7,司马炎死后,显然白痴的司马衷无法掌控这个局面,外戚杨氏家族马上就被司马衷的皇后贾氏设计杀害,开启皇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再之后皇后杀非自己亲生的太子司马遹,引来众多司马家的诸侯王反叛,杀皇后贾氏,由此开启了著名的八王之乱。《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读书笔记司马氏家族,从司马懿这一代开始,经过司马昭司马师兄弟第二代,最终在第三代司马炎那一辈,完成魏晋更迭。在魏晋那个士族大家显赫的时代,司马家族作为魏臣,靠家族的血缘关系,靠与其他家族的联姻,靠与其他官僚与名士交往或者提拔,在魏国首都建立起司马氏的权力网络。作为网络的中心,有一班自己的人马,靠突然袭击从而取得最高权力(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在第三代人那里,多年后才完成魏晋更迭。而非乱世作为地方诸侯或军阀,通过征战开创基业,与曹氏区别明显,除了司马懿经营关中对抗诸葛亮有些许类似外。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这一事,可以谈一谈其中的具体过程,也很有意思。通常政变都要有一定的军事基础,而在政变之前,司马懿就已经安排司马师为禁卫军之一的中护军的长官,掌握宫廷的部分禁军。同时司马懿在府中又偷偷养了一群私兵,作为发难时的凭借。当曹爽去郊外的高平陵祭奠明帝曹睿时,司马懿突然发难。一般政变的军队会首先占据几个重要的地方,高平陵之变也不外如此。对司马氏来说,首先要占领的是武库。首都洛阳有大量的禁军,但是通常禁军是不佩戴军械的,所以首先占领了武库,就等于废了敌人的武装。武库在城东北,而司马懿的府邸在城东南,曹爽的府邸在武库旁边,以便曹爽监视这一重地。私兵从司马懿府邸到武库中间要越过曹爽的府邸,越过曹爽的府邸时他们选择不予理睬不引发冲突,显然武库的重要性是远高于曹爽的府邸,也是为了避免刺激曹爽麻痹曹爽。而其次重要的是通往皇宫的几道门禁,掌握这几道门就等于掌握了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才有可能,外军不该造次。等到曹爽返回时,大局已定。而在这之前,由于曹爽专权,已得罪了曹魏众多的官僚。所以这时曹魏众多官僚看到司马懿成功掌握局势,也不会激烈反对他,诛杀了曹爽也未激起强大的反抗。这种在和平时期通过政治手段,承继前国基业的新王朝,一开国本身就已腐朽。司马家族作为曹魏官僚体系之一员,并非如曹氏家族这类起兵割据的诸侯,通过亲自领兵对外征战,拥有绝对的个人权威。曹氏家族有不少能带兵打仗的能人(但由于曹丕曹睿害怕自己兄弟与己争位,所以这样的能人到后期越来越少),而司马氏家族却缺少这样的能人,司马氏家族常年盘踞中央,靠政治手段取得权力。司马家族通过各种人际网络建立起的复杂的社会关系,有助于他们取得魏国的最高权力。但他们同为魏臣,本身又身处于这种网络之中,受制于其中。这种方式开创基业并不利于开国皇帝大刀阔斧的革除前代的弊端,反倒一开国就已腐朽。司马氏准备由晋代魏,原本司马氏处于权力网络之中的其他人,同为臣与臣之间的关系,就要转变为君与臣的关系。在魏国官僚体系下愿意与司马家族合作的人,不代表一定会支持司马家族的篡位活动。魏国多年与蜀吴交战,所以在关中荆州还有淮南那里,还存在着极其强大的地方军人势力。司马家族多为文臣,除了司马懿在关中的经营多年,有强大的根基外,为司马家族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司马家族多数时候处于洛阳权力的中央。而在荆州在淮南这些边境,都缺乏根基。所以司马氏在这里用人上,都是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故意让关系不和的人在一个地方共事,借此控制这些地方势力。由此导致蜀后邓艾与钟会的争功,邓艾钟会先后双双发动叛乱殒命的悲剧结果。而淮南先后三任军事首长,王凌毋丘俭诸葛诞,也先后起兵反叛司马氏。而且都是先叛乱的被后面的平叛,而前次参与平叛的而后又发动叛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先后都被伏诛。他们并非一定有意要背叛司马氏,但由于他们功高震主,且在边境拥兵势重的地位。所以让几个互相不和的地方军事长官在一起,处于互相猜忌互相监视的状况之中。这样往往某一方会受另一方打压,而司马氏往往会偏袒某一方,逼迫到一定程度就很有可能产生叛乱,那么司马氏就可以借助他人力量,清除不稳定因素。司马氏想完成魏晋禅代,就不得不想办法先去清除这些自己难以控制的不稳定因素,而后才可以实质启动篡位的计划。在洛阳权力的中央,是司马氏始终盘踞的根据地。他们对于文臣相对宽松,很少有杀大臣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因为他们根基并非绝对的牢固,又有蜀吴在外虎视眈眈。在那个大家士族的时代,要仰赖各方大家族的支持,他们才处于权力的核心。所以他们对于中央的政治,采取的一种平衡游戏,满足各方利益的需求,而不是轻易打破平衡制造麻烦,保持政局稳定不给外部势力以机可乘,苦心经营才有这样的结果。晋承继于魏,魏晋官僚体系也是一脉相承,司马氏对各方大族和官僚较为放纵,才有司马家族的地位。所以西晋一开国就是一个已经腐朽的王国,没有一般新开国王朝的新气象。司马氏是个大家族,司马家族从司马懿一辈,到司马昭司马师一辈,最后到司马炎才完成禅代,而他们对建立晋国都是有极大功劳的。所以司马炎作为开国之君,一开始就要面对大量家族中的功臣,有的辈分比他还要高两代。司马炎要平衡功臣与功臣间的利益,还要平衡这种皇室宗亲的利益,使得利益平衡更加不易,而开国后需要稳定社会局势,通常要开展的一些利益调整,就更难进行。西晋最后灭亡,最具体的原因就是司马炎执意要立自己的嫡长子,素有白痴皇帝闻名的司马衷为太子,继承他的皇位。而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他是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的继子。而司马师本是司马懿的长子,不是因为司马师的早亡,权力本该由司马师而非司马昭继承。而司马攸作为司马昭的次子同时又是司马师的继子,拥有极为合理的继承大统的合法性。同时司马攸本人也是聪慧贤德,在权臣皇族世家大族中也都是极有威望的。司马炎执意立司马衷为太子,这就与支持司马攸的广大力量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可以说整个朝廷都处于了他的对立面。越是整个朝廷与皇帝司马炎对立,这反倒刺激到了他,他越是要立司马衷为太子继承皇位。整个朝廷都与司马炎对立,显然平衡受到了严重威胁。司马炎通过借助自己的皇后杨氏家族的力量,试图通过外戚杨骏等人的辅助,来为司马衷建立新的权力基层。这个时候司马炎采取的策略,就是消弱功臣和司马诸王的力量,让外戚掌权。但是让外戚干政,这本身就是曹魏以来吸取东汉外戚干政导致灭亡的教训,世家大族所不容的行为。杨氏家族本身也非门第很高的家族,缺乏根基的杨氏家族,作为痴呆的司马衷的力量基础,却成为了皇族与士族百官的共同敌人,这种权力的基层是十分脆弱的。后来司马攸终于在郁郁不得志的状态下死去,这让司马炎少了一个心头大患。但是这时理智起来的他,也担心杨氏家族借助杨氏皇后垂帘听政,外戚完全专权不免再来一次魏晋禅代的故事。所以这时他采取的对策,则是增加司马家族诸王的力量,广建诸侯作为皇帝司马衷的依赖。司马家族的诸王,原本在地方不领兵,这个时候可以领一千五到五千的兵士。而通常最多只拥有4郡国土,但也不实际掌握民政的诸王,这个时候最多增加到了8郡之广。而中央管辖的州郡兵力,却废弃了许多。简单说,过去的诸王是虚的,这个时候都变成了实的。在中央还有司马炎的叔父司马亮,借助司马亮是家族中最老的长辈,与杨骏共为辅政大臣,以此制衡外戚的力量。很显然,白痴的司马衷在司马炎死后,是无法掌控这一切的。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的皇后贾氏发动政变,杀死司马亮和杨骏,司马炎为司马衷建立的权力基础瞬间坍塌。贾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国政全面赋予权臣张华,有了几年政局稳定的时间。而后却因为贾后废杀太子司马遹,由此引来赵王司马伦的反叛,杀贾后与张华,从此开启了八王之乱乃至五胡乱华的百年乱局。政治是权力的游戏,也是平衡的游戏,既没有广泛的权力基础又无法掌控平衡,靠白痴皇帝司马衷专权的人,不翻船才怪。西晋为什么会灭亡,这就是重要原因。司马炎, 司马, 杨氏, 司马衷, 家族, 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