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在疫情中读《真相》

在这次疫情中出现最频繁的一个词就是“真相”,我也就翻出这本《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来认真阅读。在网络时代,面对脱口秀评论者和自媒体的众声喧哗,网站无休止的链接和添加,“真实的新闻”是否已经死亡?旧的权威已被推翻,新的权威正在被创造,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但是寻找真实、可靠的信息,仍然是新闻媒介最重要的目标。同时,这也是新闻消费者的目标。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辨识哪些信息是谣传,哪些信息、观点是可信的呢?这本书旨在回答上述诸多疑问,探讨信息文化正在发生着何种改变。它为所有的公民提供了一种路径导航——用六步质疑法分辨谣传,获得事实的真相。作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都是美国资深媒体人,他们还合著过另外两本书:获得2002年哈佛大学金匠奖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和《扭曲的速度》。此书2013年由人大出版社出版,共有九章:
第一章 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第二章 我们曾经历过 
第三章 怀疑性认知方法:确证技术 
第四章 完整性:有什么,少什么?
第五章 信源:这是从哪儿来的?
第六章 证据与确证式新闻 
第七章 断言,肯定:证据何在?
第八章 如何找到真正重要的新闻 
第九章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下一代新闻业 
尾 声 新的认知方法
本书是以新闻消费者(受众、用户)为主要对象,但在互联网时代,新闻消费者同时也是新闻生产者,而新闻也需要重新定义,它不仅是信息还是知识。未来的新闻生产的目标不只是单纯提供产品,而且是进行内容管理。比如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监管和辟谣是如此重要,当然也应该包括新闻消费者自身对新闻的认知和管理。因此,一方面公众要提高对新闻的解读能力(媒介素养),另一方面新闻机构要提供更多证据和专业分析,如此才能存在下去。该书有如下重要观点:
一、关于真相
真正的变化不是大众媒体的终结和新的“自媒体"文化的出现,而是二者融合,共同迈向一种新的认知方式。辨别真假的责任更多地落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肩上。我们正成为自己的编辑、自己的把关人和自己的新闻聚合器。我们每个人都正在成为自己的编辑和聚合器,每天组合自己的新闻套餐。
真相是相对于现有证据来说的一种最具可能性的陈述。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新闻中的真相是有其客观相对性的,绝对真相或许湮没在历史里。
二、关于认知
说到真相,它与另一概念有密切关系,那就是认知。近年来兴起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认知传播学,就是研究这个。作者在书中提出怀疑性认知的六条原则:
1、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
2、信息完整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
3、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
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
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作者以瓣的认知方法作为结尾,讨论了公众对新闻生产的参与以及相关教育。
三、关于报道
直播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断言式新闻中,曾经的新闻原始素材——谣言、暗讽、指控、指责、控告、猜测和假设被直接传递经了受众。原料变成了产品。慢慢地,即时、有趣和刺激成为了卖点。这简直是说现在的网络直播。
事实本身也会提出问题,有思想的读者或观众肯定想弄清楚为什么。新闻应该开启疑问,最终目的在于思考公共生活,追求对话而不是单向讲授的现代新闻更应如此。
假如堆砌问题是为了获得某种反应,那么这就是表明嘉宾只是陪衬,我们见到的不是提问,而更像是说服——我们遇到了肯定式新闻。衡量记者可信度的一个标准是看他们多大程度上帮我们考察了信源,而不只是出于他们自己的目的而引用信源。我们的记者和主持人太多是出于说服的提问和引用。
我们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寻找确定性信号。我们想知道什么是确切信息,最要紧的是知道什么信息不确定,什么信息在发生变化。比如这次疫情中,有许多信息就是不确定的或正在变化的。
在断言式新闻中,事实被低估了。它们不是基石而是附属品。当所有事物都未经核实,任何断言,不论其准确与否,都变得毫无区别。我们太多这样的断言式新闻了。
四、关于好新闻
作者把新闻分成四种类型:1、确证式新闻;2、断言式新闻;3、肯定式新闻;4、利益集团式新闻。虽然这是基于美国新闻现实提出来的,但在中国也有相似的存在。
想有效地找到真正重要的新闻,关键的一步是发现那些自始自终工作出色的媒体和记者——人们信任或者经常关注的品牌媒体和个人。在中国,这个个人还包括值得信赖的专家学者和自媒体人。
优秀的报道具有一个共同点:这些记者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世界,不只是故事的集合。他们的作品里始终有一个更大的语境。现在我都强调讲好故事,但如果没有一个真实而宏大的语境也是不足够的。去年我指导记者创优作品时也发现,立意高度不够。
在今天在决定何为新闻的过程中,公众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下一代新闻业必须欢迎并且为更具参与性的公民服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不再是讲授,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容更加丰富的对话。
五、关于媒体
既然媒体已不再是新闻的唯一来源,它的权威必须取决于它如何收集和证明事实。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今天的公众会提出这些问题,而新闻工作者必须给予答复。媒体要知道,你会在不知道不答复中丧失你的公信力和存在价值。
我们没有理由仅仅因为我们所熟悉的事物还有一些可取之处,而对变革心存恐惧或者怀旧心理。遗憾的是,不少老媒体人正是如此。可悲的是,这些人还没有退休。
六、素养与鸿沟
陈力丹教授为此书作序的题目是: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理念,实际上这是一部讲新闻素养的书。看完此书后令我想起另一个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既然对新闻素养要求那么高,一般人不一定达到。那么,能不能让机器来帮助我们呢?比如智能把关,事实上正是新闻传播学和计算科学要携手研究的课题。
21世纪真正的信息鸿沟不是接入互联网的和没有接入互联网的人群之间的差距。它是有能力创造知识的人和只会肯定先入之见、故步自封、不再学习的人之间的差距。这是理性与迷信之间的新鸿沟。译者刘海龙指出我国有两种极端: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的极端,要么是“根本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的另一个极端。在这次疫情中,这两种极端都普遍存在,它影响了我们对信息的有效接收对新闻的真正理解。
七、也说后真相
说到真相,自然让我想起“后真相”。牛津字典把“后真相”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词典编辑表示,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之下,“后真相”一词的使用率急遽上升2000%。有学者认为:“当下中国新闻传播的大众化之路转向社群化传播的路径,这一路径转向是"后真相"的深层原因。"后真相"不仅冲击新闻业的基本原则,挑战人们对新闻的认知,也通过新闻的社群化传播影响社会的良性建构。”(张华:《“后真相”时代的中国新闻业》)也有学者认为:”公众只需要那些符合其推测的"真相";公众对于传播者的诚意看得比真相更重要。“(胡翼青:《后真相时代的传播——兼论专业新闻业的当下危机》)后真相无疑令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由赫克托·麦克唐纳所著的《后真相时代》也可以读一读。
《后真相时代》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片面真相:沟通者选择的真相
第二部分 主观真相:可以改变的真相
第三部分 人造真相:人们一手打造的真相
第四部分 未知真相:影响未来的真相
与《真相》两位作者都是资深传媒人不同,《后真相时代》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是一位商业精英。两书写法也不一样,前者是专业书籍,后者更偏向于大众读物。两本书都写得很通俗,不难读。前者集中讲新闻报道,后者涵盖信息传播;前者帮助你寻找接近真相的办法,后者帮助你识别那些误导性的真相。总之,是两本关于真相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书。我认为两本书一起读会对真相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谭天读书笔记精选:
大数据研究经典的研读与批判——读维克托·迈尔-舍恩佰格《大数据时代》有感
【读书笔记】《菊与刀》何以成为经典著作?
信息之所以成为资本——读曼纽尔·卡斯特尔信息时代三部曲有感
【读书笔记】难读的书怎么读?——《对空言说》读后感
【读书笔记】交往在云端,传播在人间【读书笔记】里夫金的未来社会
【书评】《流动的家园》之“批评”
从人类历史看新闻传播史——读《人类简史》有感
【读书笔记】谣言有正面社会影响吗?——读雷霞博士新作有感
新闻传播研究需要“田野调查”——读《独乡电视》有感
读书读乏了不妨到
我的抖音号来转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