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陋室铭》的作者?

唐代文坛有一起著作权公案,这就是千古名篇《陋室铭》的作者问题。
《陋室铭》一文广受人们青睐,始于清康熙间吴楚材等人所编《古文观止》行于世之后。而《古文观止》中所收《陋室铭》题名为刘禹锡所作,故世人皆以为然。但实际上,在北宋时期就有人对《陋室铭》的作者提出了质疑。
《全宋文》收录有北宋释智圆《雪刘禹锡》一文,其曰:“俗传《陋室铭》,唐刘禹锡所作,谬矣。盖阘茸辈狂简斐然,窃禹锡之盛名,以诳无识者,俾传行耳。夫铭之作,不称扬先祖之美,则指事以成过也。出此二涂,不谓之铭矣。称扬先祖之美者,宋鼎铭是也;指事成过者,周庙金人铭是也。俗称《陋室铭》,进非称先祖之美,退非指事以成过,而奢夸矜伐,以仙、龙自比,复曰'惟吾德馨’。且颜子愿无伐善,圣师不敢称仁,禹锡巨儒,心知圣道,岂有如是狂悖之辞乎?陆机云:'铭博约而温润。’斯铭也,旨非博约,言无温润,岂禹锡之作邪?昧者往往刻于琬琰,悬之屋壁,吾恐后进童蒙慕刘之名,口诵心记,以为楷式,岂不误邪?故作此文,以雪禹锡耻,且救复进之误。”[1]
从此文记载“昧者往往刻于琬琰,悬之屋壁”的情况来看,北宋时托名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已经广为流传了。智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之进行了辨伪:一是《陋室铭》不符合铭文或“称扬先祖之美”,或“指事以成过”的体例;二是以“仙”“龙”自比不符合刘禹锡巨儒的身份;三是“旨非博约,言无温润”的行文不符合刘禹锡的风格。
刘禹锡画像
但也有学者不同意智圆的观点,理由是宋人王象之多次提到刘禹锡的《陋室铭》,应该不是无中生有,如《舆地碑记目》记:“唐刘禹锡《陋室铭》,柳公权书,在厅事西偏之陋室。”[2]《舆地纪胜》卷四十八《和州·景物上》记:“陋室,唐刘禹锡所辟。又有《陋室铭》,禹锡所撰,今见存。”同卷《官吏》条又记:“刘禹锡,为和州刺史,有《和州刺史壁记》及《陋室铭》。”[3]
对此,南京大学卞孝萱教授认为[4],王象之将一件事重复叙述了三次,可谓郑重,但也不能轻信。理由是:第一,刘禹锡在和州任上勤政廉洁,关心民众疾苦。《和州谢上表》云:“伏以地在江、淮,俗参吴、楚。灾旱之后,绥抚诚难。谨当奉宣皇恩,慰彼黎庶。久于其道,冀使知方。”[5]《历阳书事七十韵》云:“比屋惸嫠辈,连年水旱并。退思常后已,下令必先庚……受遣时方久,分忧政未成。比琼虽碌碌,于铁尚铮铮。”[6]这与《陋室铭》中描写的“无案牍之劳形”的逍遥形态判若两人。第二,刘禹锡本人工于书法,其自撰自书之碑,不仅见于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郑樵《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等记载,个别拓片仍见存。刘禹锡在和州撰《陋室铭》,不必远道求柳公权书写。而《宝刻类编》卷四著录有柳公权书碑76件,并不见《陋室铭》。南宋王象之与中唐刘禹锡相距约400年,其记载难免以讹传讹。卞孝萱教授还从唐人“陋室”的概念、《陋室铭》与刘禹锡的文格不类、《陋室铭》与刘禹锡的思想作风和生活环境不符等方面,论证了《陋室铭》非刘禹锡所作。
既如此,《陋室铭》究竟为何人所作呢?有人根据《新唐书》有“(崔)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的记载,认为由崔沔所作。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后周陇州刺史崔士约四世孙,其生活时代约早出刘禹锡半个世纪。其生平事迹,史书很少记载,仅《新唐书》有其传,称他“性情敦厚,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举贤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诵訾之,武后敕有司覆试,对益工,遂为第一”[7],可见是一个有才学而性情温厚低调的人。但崔沔所作《陋室铭》是否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陋室铭》?仅从崔沔性情节俭、助人好施、不讲究居所的高洁品行与《陋室铭》思想相符,而今本《刘梦得文集》及《刘宾客集》不收《陋室铭》,就认为署名刘禹锡的《陋室铭》为崔沔所作,还是缺乏实据,难以令人信服,姑且存疑。退一步讲,即便是崔沔所作,其伪署刘禹锡之名也是后人所为,因为崔沔所处的年代比刘禹锡要早半个世纪。至于作伪的原因,当如释智圆所言,只不过想借刘禹锡的盛名,“以诳无识者,俾传行耳”。而在中国历史上,又有多少著作像《陋室铭》一样作者不清呢?这是图书文化史领域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8册)·卷312.成都:巴蜀书社,1988:249.

[2](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2·和州碑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44.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48·和州.北京:中华书局,1992.

[4] 卞孝萱.《陋室铭》非刘禹锡作.文史知识,1997(1).

[5](唐)刘禹锡.刘梦得文集·卷18·和州谢上表.四部丛刊本.

[6](唐)刘禹锡.刘梦得文集·外集·卷9·历阳书事七十韵.四部丛刊本.

[7](宋)欧阳修.新唐书·卷129·崔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475.

作者简介

李明杰,1971年生,江西丰城人,现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文献学与中国图书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宋代版本学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中国出版史·古代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简明古籍整理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暮雨弦歌:西德尼·D·甘博镜头下的民国教育(1917-1932)》(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