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泡肉瘤ASPS治疗的方向思考
建群四年来,集聚了近三百名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还有若干医生们加入,统计归纳了七大规律和九条建议。
详见:
有了规律作指导,实战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当然进群前误走了弯路仍不在少数。
详见:
仍然有一个现实的问题:腺泡肉瘤没有特效药。
除了早期早发现,手术一切了之(比例很低,因为这罕见癌转移率高达80%以上,即使扩切后十五年,仍然出现胸肺部转移,可见一斑),有远端转移的IV期腺泡肉瘤占绝大多数,其中有少部分比例,对免疫疗法PD1(或与增敏剂联合)非常敏感,实现CR或病灶长期得到控制。
这肉瘤对常规化疗不敏感,手术切完没能了之,有转移,对PD1不响应,有限的几种抗血管类靶向药很快都耐药了,怎么办?
病友们转来文献,请求阅读理解:
“外显子3-8或4-8:ASPSCR1的断裂部分(17q25),以前称为ASPL,是不变的。而且,这也产生了1型和2型融合基因。
其中2型包含TFE3激活域,而1型没有,但这两种转录因子都有TFE3的DNA结合域和相关功能,可以结合ASPSCR1激活域。但是表达的蛋白功能以及与预后的差异尚未描述。1型融合现象可能比2型更普遍,但只有少数病例被报告”
这段话和染色体易位图解,是在说腺泡肉瘤的分子特点,以便病理认定。
腺泡肉瘤ASPS,存在特异性染色体易位:DER(17)t(X; 17)(P11,25)。
这种易位,导致位于Xp11.22的TFE3转录因子,与位于17q25的ASPL基因发生融合,又称ASPSCR1。
存在于染色体X和17之间的特异性易位产生的转录因子,参与靶基因的激活,转录失调是参与肿瘤发病的机制。
易位产生的ASPL - TFE3融合蛋白,作为一个异常的转录因子,也诱导TFE3调节基因转录失控。
ASPS肿瘤中,ASPL - TFE3易位 表达TFE3。
那图解中,1型和2型,都有TFE3的DNA结合域,可以结合ASPSCR1激活域,但2型还有TFE3的激活域。
这一堆专业术语,两句通俗话简单表达:
1、腺泡肉瘤患者的肿瘤细胞,可能异常表达TFE3蛋白,也可能弱表达甚至不表达,但分子特点相同,都有ASPSCR1断裂,错误融合。
2、染色体X和17之间的特异性易位,让XP11.2上的TFE3转录因子 与17q25的ASPL基因融合后,作为一个异常的整体去转录蛋白,它又诱导TFE3调节基因转录失控。
这是腺泡肉瘤得病的机理。
2型的腺泡肉瘤,往往没有平稳期,比较少见。但是一般不区分,TFE3基因 是从外显子4还是3处断裂,实战中,没有病友做这种检查。
基因检测,在腺泡肉瘤群里,实战中比例极低,不象2群(其它各种肉瘤),463人的群里,收到二百多份基因检测报告。有的甚至 不但做了外显子全基因检测,而且还做RNA的融合基因检索。
还有一种特殊的肾癌,叫TFE3基因相关肾癌,也有TFE3-ASPSCR1融合,原发在肾上。
与腺泡肉瘤,做分子检测时,几乎无法区分(分子探针特殊性操作,还是能区分),除了原发病灶在肾上。
图中的上半部就是TFE3肾癌,下半部是腺泡肉瘤。
虽然都是ASPL-TFE3基因错误融合,但一个是平衡易位,一个是不平衡易位,有差别。
所以,病理报告中,有TFE3蛋白表达阳性的,不一定就是腺泡肉瘤。分子检测报告中,有TFE3-ASPL融合的肿瘤,也不一定就是腺泡肉瘤。
这些研究文献资料表明:ASPSCR1-TFE3融合,在不同肿瘤中阳性类型表现不同。
顺着这思路,罕见瘤,腺泡肉瘤,若有人愿意研究,思路就有了:
1、ASPL-TFE3基因错误融合,是腺泡肉瘤(还有TFE3肾癌等)的发病机制。
所以,但凡能破坏掉这个融合或靶蛋白通路的药物,就有机会成为特效药。
在哺乳动物身上,雷帕霉素的文献报道,有可能扰乱这蛋白通路。
雷帕霉素 的化学分子式结构,值得仔细去研究,改良后,有治疗腺泡肉瘤的潜力。
2、ASPL-TFE3发生错误融合,整体去转录异常蛋白,化疗无效,说明非特异性细胞毒性药物是一条走不通的路,需要去寻找针对失调靶点的药物。
已经研究清楚,腺泡肉瘤肿瘤中,C-Met受体和下游效应器,比如AKT和ERK都被激活了。
MET基因,编码c-MET受体,是ASPL-TFE3融合基因的转录靶点,TFE3上调c-Met的表达。
c-Met受体和再下游信号的激活,能促进血管生成,这是腺泡肉瘤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腺泡肉瘤,几乎百分百地伴着毛细血管增生。肿瘤长在肢腿里,皮肤表面都看得见毛细血管,一大片一大片的。
腺泡肉瘤患者,不做基因检测,也能知道,激酶抑制剂 c-Met 的RNA或蛋白质抑制剂,必定能有效控制腺泡肉瘤的进展。
Met抑制剂,日本的Tivantinib,二年前,二线治疗肝癌,临床试验失败,但并不代表MET不是可用药的靶点,只是这些激酶抑制剂,往往不能单用,很快耐药,肿瘤细胞旁路绕过去了,需要与抗血管类靶向药联用。
肝癌上失败,腺泡肉瘤就没兴趣试验?还有,肺癌的MET突变的抑制剂,对腺泡的肺转移结节,有效吗?
3、回顾2017年前,PD1单抗热潮前的腺泡肉瘤治疗研究:
第一,Azizi等观察到控制血管新生的相关基因在ASPS中的高表达(VEGF),利用模型证实了贝伐单抗和拓扑替康联用,能够使肿瘤的生长速度降低70%,证明了应用抗血管新生药物治疗ASPS的可行性。
贝伐单抗:一种人化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
拓扑替康:一种具有抗血管形成特性的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
第二,大规模的II期临床试验,口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强效抑制剂西地尼布,能够阻碍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使腺泡肉瘤的肿瘤显著缩小,西地尼布有显著活性和安全性。可惜中国仍没有引进这药。
第三,Pennacchioli团队通过对ASPS中酪氨酸激酶相关的上游通路和下游通路的研究,提出抗血管新生制剂—舒尼替尼、曲贝替定、塞来昔布等,应用于腺泡肉瘤靶向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四、美国FDA批准的帕唑帕尼,用于有转移的晚期软组织肉瘤,其中包含了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但只有约9%的患者能达到肿瘤明显缩小的效果。国内的安罗替尼和阿帕替尼等抗血管新生类靶向药,腺泡肉瘤中运用很广泛。
第五、与ASPS中ASPL-TFE3融合基因相关的哺乳动物类 雷帕霉素 靶蛋白通路的研究有报道,实验室证实雷帕霉素治疗ASPS的有效性。
第六、中国实战中,美欧文献中,大剂量干扰素α,IFN-α,对ASPS有一定疗效。
第七、证据表明,大剂量胰岛素可能诱使对化疗无应答的肺转移ASPS产生较好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