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靠读书挣钱,你必须懂得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如今,个人知识体系对一个人的学习究竟有多重要?

曾有一位“报课狂人”在一年里竟然投入数万元参加形形色色的在线课程和训练营。然而,这并未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任何改变,相反,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写作网红仅仅靠拆解文章,学习半年时间就让自己的副业收入超过了主业收入。

你可能会有些不可思议,这差距也太大了吧!然而,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为了能让自己有多种选择的人生,很多人努力投资自己,可恨的是变现的名单里总是没有自己。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能否知识变现,需要增强学习能力,而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完善学习能力,避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什么是知识体系?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赵周,拆书帮创始人,是一名教育实践家,企业培训专家。在2009年,美的公司邀请他去上课,课程深受欢迎,在回家的路上,他突然有个疑问,“我真的有那么大的价值吗?就核心知识来说,没有一条是我原创的,基本上是我读过的一些经典书籍。”而这本书正是由此思考,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而创作的便签阅读法。

作者还结合了有效学习的5大公理,介绍了培养全新思维的便签学习法,并提供了打造学习力的3个维度,帮助我们有效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那什么是知识体系呢?赵周老师认为,知识体系不是点,不是线,而是立体的网络。

下面,我逐一讲解搭建个人体系的3个步骤:

一,用便签法打造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很顺嘴,很多人只是说说而已,从不深究,如何让这种窘境彻底甩掉呢?

很多爱学习的人也都有类似的困惑:读了很多书总是记不住,用不上;报了很多在线课程,但听后除了觉得老师很牛之外,并没觉得自己变得更好。

赵周老师在书中总结到:如果学习者缺乏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即使解决了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等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学习之所以难是内在系统出了问题,而非外在因素,大脑内核不升级,拼命往大脑塞资料,只会得一种“知识消化不良症”费力不讨好罢了!

什么是便签法?

就是通过简单的方式,让学习者的思路从以知识为导向变成以自我为导向的反求诸己的学习法。(具体看下图)

什么是学习力?

学习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拥有学习力,你就拥有了对生活的掌控力。学习能力包括3个维度,而每个维度相互关联而又可以独立存在。

一:内化和应用知识的维度;

适用边界:处理的对象是书中清晰、可信的具有权威的知识,不用经过分析与整理的知识点。比如,《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

二:分析和整理信息的维度;

适用边界:碎片的信息、他人的建议、以及经过反思和追问经验的想法。比如,一句名言,一段个人或他人的经验教训分析是否适合自己?有没有反例?有自己的思考主场,就不至于没有主见。

三:反思和追问经验的维度;

适用边界:自己亲历的问题、理论的问题,最好是比较紧迫或重要的问题。这里,已经是实打实的实践,而不是想象出来的。比如,你正面被公司辞退,又找一份工作的状况;孩子又撒谎了怎么办?

当碰到以上任意维度的问题而没有解题思路时,可以从8种角度提问:

追问——前因后果,明确——适用边界。书中也详细解释了如何提问的过程,这里就不在细说。

总而言之,运用3张便签能提升反思、提问、分析、整理、内化、应用的学习能力。

二,拆解信息来源,搭建知识体系框架

我从哪里来,又去往何处?

信息从哪里来,又去往何处?

知识从哪里了,怎么能找到它?

首先解释一下,信息与知识的概念。

信息:没有明确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缺少上下文的简述,简单而又粗暴,鼓励受众直接认同,便于传播。如,“一天要喝8杯水”就是信息。

知识:上下文表明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结构化比较清晰,具备“可证伪性”,鼓励受众自己判断。如,“某位专家在书中说,在肾功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一位成年人一天喝8杯水对身体有益”就是知识。而,“对身体有益”是前因后果,“肾功能没有问题”“成年人”是适用边界。

它们的关系是:所有的知识都算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如今信息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点手段分辨自己所用的知识。(下图)。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知识的输入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思路:

1,从问题出发,不断进行追问与反思;

工作或生活遇到的问题,更容易对不同信息、能力进行评估,目的性很强同时效率更高。

2,从点到网,不断的分析与整理;

这里就是碎片化的信息,父母与同事的经验之谈、部门总结的实战技巧、网上看到的短文贴士、翻书得到的名言警句等。

赵周在《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里讲到,碎片化学习不是问题的根源,只是大部分人的碎片无法拼接。而善于学习的人,可以将碎片搭成高楼,拼出全貌。

3,从网到点,不断内化与应用知识;

这里就是你看到的一本书,经过精读,相信这本书上你已经找到了你需要的知识,然后,填充到你的框架体系的不同位置,或者直接用这本书的框架体系作为起点。慢慢的,把其他书的知识、各种来源的信息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填进去。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三种信息输入的形式贯穿你的学习,你会不断的调整,组织这些知识点,间接的相应体系就会发生迭代,这便是形成或升级个人知识体系的过

程。

三,搭建体系的过程

现在,我们来演示一下体系的搭建过程。

最初,你接收到的是一个知识点(知识输入的三种思路,上面已介绍)

然后,你给这个碎片信息加上前因后果,适用边界(8种角度的提问,书中有详细解释)

这样的信息仍然是线性的,需要再加一个维度,让它变得立体,即与自己的关联互动。也就是便签法中的A1和A2便签。

这就是“举一反三”:为一个信息或知识点构建的3个维度。加工后的信息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伸出了6根触角,等待与其他信息链接。

举例:

知识点:读书要带着目的去读,才能效率。

追问前因后果:因为大部分人在读书的时候,会把“目标”变得模糊,容易忘记当初为什么买这本书了,或者是看到别人买了,自己才买来。导致,读不懂,看不下去,最终束之高阁。如果带着目的阅读,知道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就能更集中火力解决问题。

明确适用边界:有没有相反的观点?还真有,樊登说过,读书的目的性太强,就减少了大量的脑力摩擦所带来的意外惊喜。如果要解决带着目的读书的问题,需要具备提问的能力。而我渴求知识的欲望又太强烈,导致静不下心来提问就开始读了。与之类似的信息有以自我为导向的学习才能学以致用。而两种方式的阅读区别是,樊登是一种心灵的探索,没有太多的牵绊。所以,读书要么解决问题,要么丰富心灵。要找到不同的书之间的联系,方可灵活运用。

I便签:

一本书带着目的阅读,首先要看你到底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去看一本书。如果你是愉悦心灵,方可慢慢探索,找到能够冲击你心灵的部分。如果你是解决当下的问题,方可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阅读。

A1便签:

看到过一句金句:智慧来自于痛苦。当时就冲击我的内心,因为它论证了我为什么下班后依然看书学习的原因。

当时并没记在本子上,认为我分不清对我到底有什么帮助,现在想来是心灵得到了认同。

A2便签:

目标:阅读时随意调换两种阅读方式

行动:阅读手帐上记录金句,用来丰富自己的心灵;其次,记录行动计划,用来解决自己阅读上的问题。

照本宣科,只是书呆子的行为。只有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跳出条条框框,有自己思考的主场,从而不会人云亦云,一波新的信息打过来就顺水漂了。

赵周在《这样读书就够了》提到,选择学习内容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用的上”,判断学习效果的标准要考虑“是否用上了”。

所以搭建知识体系,正是对已有的知识架构,进行查漏补缺,实时更新,为我所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