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高邮吃一道汪豆腐,想起了济宁的一道汪虾仁
老虎很喜欢汪曾祺汪老先生的文章,尤其是老爷子的美食文字,在他的笔下,美食总是活色生香,娓娓道来,却总是让人读着读着就垂涎三尺了,老爷子的家乡高邮,老虎一直想去走一走,想去看看先生的故居,尝尝先生所描述的蒲包肉,汪豆腐,双黄鸭蛋,各种河鲜……想想就美。
前几日,有暇,去扬州有些事情,在扬州宴吃到了一道汪老爷子写过的汪豆腐,很是好,豆腐切了薄薄的片儿,潜伏在一汪浓郁的汤中,汤勾了薄芡,几枚虾子,些许翠绿的葱花点缀其上,很是好看,吃起来,豆腐滑嫩异常,在舌尖跳跃着,鲜美的让人喜悦。
吃着这汪豆腐,就突然想起去汪老爷子家乡一游的夙愿,扬州离得高邮又很是近,所以就忙不迭地让朋友安排去高邮一趟。
是真正怀着朝圣的情怀去的。却很是不巧。先生的故居正在修缮重建,要等到明年三月先生百年诞辰方才开馆。无奈下,就在故居旁边的小巷走走,感受一下先生小时候生活过的气息。不料遇到了一位老奶奶,是汪老爷子从前的邻居,老奶奶今年96岁了,可耳不聋眼不花,穿的板板正正,耳环项链一丝不苟,倍儿精神,一点都看不出这么大岁数来,和老奶奶还有一些附近的街坊聊了好半天,有意思有意思,意外收获。
晚上的时候,高邮的朋友小赵带着去吃一家高邮当地的小馆儿,一道铁板软兜长鱼做的尤其是好,鳝肉被滚热汁液包裹,油润闪亮,撒了极多的胡椒粉,热辣浓郁,热,滑,嫩,辣,鲜,香,美数味齐聚,真的好。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一道汪豆腐。豆腐切薄薄的小条丝儿,猪血呢也叫红豆腐,也同样切得薄薄的的条丝儿,用一汪鸡汤煨炖的鲜味尽入,勾的芡儿恰到好处,薄薄的一层,一勺子舀下去,不浓稠也不稀薄,恰好的汪住了红白两种豆腐丝儿,比起扬州的做法来,高邮的汪豆腐胡椒粉加的更多,味道也更热辣浓郁了,最妙的是出锅撒的那一大把猪油渣,这才是这道汪豆腐的画龙点睛的地方,顿时让一碗豆腐馥郁丰腴起来,在唇齿间,活色生香起来。
汪曾祺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过汪豆腐这道菜:“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乡菜。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用勺舀了吃。吃时要小心,不能性急,因为很烫。滚开的豆腐,上面又是滚开的油,吃急了会烫坏舌头。”
先生是高邮人,说起家乡美食自是自豪。但先生不知,“汪”的烹法,山东亦有。
老虎曾在数年前吃游山东,在济宁吃过一味汪虾仁,滋味也是绝妙。想起先生所书汪豆腐一说,心中一动。
一个“汪”字,起初是让老虎百思不得其解的,向当地老饕讨教,他告诉老虎,“汪”是一种烹调方法,不同于滑溜,比滑溜的汤汁要宽厚;区别于烩,比烩所用原料相对单一;它又与一般汤菜不一样,比汤菜的用料讲究的多;更不同于滑炒,比滑炒汤汁多且要勾芡。
老虎还是有些迷惑,下厨看一道汪虾仁的烹饪,让老虎似乎明白了“汪”的意思。新鲜河虾仁,葱姜料酒水中浸泡,挤净水分,先入淀粉拌匀,再加蛋清,抓拿上劲,锅内加油,四成油温,放入虾仁,滑散捞出,清水汆漂,去其油腻,再行烹制。锅留底油,入笋丁、芸豆丁煸炒,加鸡汤,汤沸,入滑好的虾仁,再加鸡蛋糕丁、西红柿丁,勾薄芡,淋明油,一道汪虾仁即成。
上桌,番茄红糯,鸡蛋糕黄嫩,虾仁白滑,芸豆丁绿翠,色彩斑斓,很是好看。待到入口,汤鲜味美,腴香糯滑,主料虾仁滑嫩脆爽,咸鲜而又清爽。真的好。
要是再比较起来,济宁的“汪”和高邮的“汪”还是有所区别的。济宁的更浓稠一些,而高邮的更轻盈一下。我觉得,都好吃。
说真的,很多年前,偶然接触汪老先生的作品,高邮就成了我的一个梦。这次来高邮,走先生生活过的街巷,吃先生描述过的美食,不胜唏嘘,明年先生故居开馆,定当再来,一睹一尝。
游先生故乡,感斯风土,忭焉献辞。是以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