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将膈俞穴称为“血会”?(收藏)
为什么将膈俞穴称为“血会”?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第七胸椎棘突旁开1.5寸的穴位为膈俞穴。
在《太平圣惠方》中有记载:“膈俞理心痛痰饮,吐逆,汗出,寒热骨痛,虚胀支满,痰疟,膈上痛,切痛等”,临床上常用膈肌治疗呕吐、心痛、胃脘部疼痛等胸膈部病症,所以在《经穴命名浅解》中关于膈俞穴的名称解释有:“穴近膈膜,主治呕逆,打嗝,因名膈俞”,强调了本穴善于通胸膈的作用。
此外,膈俞还是八会穴中的“血会”,为什么偏偏把“膈俞”叫做血会呢?与膈俞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从针灸角度上看,简单大胆说是因为其位于心俞与肝俞之间,心主血脉,肝藏血,所以膈俞与血的关系密切相关。
从解剖学角度看,膈肌在解剖结构中形如“穹顶”,但膈肌绝不仅仅只是将其上的肺与其下的肝分割开来,而是由镰状韧带、左三角韧带和右三角韧带连接上下。
听过《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学员都知道,程凯教授强调“气机”可以与现代医学的“节律”相参,那节律的变化也将使膈肌发生变化。同时横膈是人体主要的呼吸机,它的正常功能对气的运行,胸腔与腹腔之间的压力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行则血行,全身气机通畅,则血液得以正常循行,分布到全身上下,营养机体。
此外,我们还知道,肝气疏泄,与膈相连,能调畅气机。
足厥阴肝经“入毛中,还循阴器,抵小腹”,相表里的足少阳之脉“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饶毛际,横入髀厌中。”
厥阴循前阴,少阳循胁肋两侧,对于调节肝主疏泄或藏血功能都应调节少阳,而调节少腹部阴血则应调节厥阴经,而疏肝之要的少阳脉也与膈相连。同时若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气机升降协调,胆汁分泌正常,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而“水谷”正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所以,古人将膈俞称为“血会”不无道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