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重文轻武有多么严重?从这几件事,这几个数据就能看出来

在这篇文章,笔者要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有多么严重?从这几件事,这几个数据就能看出来。

提到宋朝,我们谈论最多的往往都是他们在文学和经济上的巨大优势,以及在军事和科技上的巨大劣势。宋朝可谓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个朝代,因为纵观古今,只要国祚超过200年的王朝,几乎很少有像宋朝这么“”的。可以说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以外,整个宋朝都在用生命来践行一个真理,那就是重文轻武!

很多朋友都觉得宋朝之所以有重文轻武这种现象,是因为赵匡胤本人是通过武装政变(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而登基称帝的,所以对于武将有一种天然的不放心,但真的是这样吗?在正文开始前,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宋朝为什么会如此的重文轻武。

时代的局限性

宋朝之前是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仅仅数十年便涌现了五个大国和十余个小国。而且经过黄巢之乱后,百姓们也发现了一个道理,即乱世并不适合读书,只有武力才是安家立命的根本。史料记载,后汉大将史宏肇曾对部下说道,“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呼”?无独有偶,后晋军阀安重荣也曾对部下说道,“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其实作为刚刚经过一场乱世的,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是非常清楚武将对于一个国家的伤害是有多么大。因而作为统治者,他们选择压制武将扶持文臣,也是一个可以理解的事情。小标题中笔者提到了时代局限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笔者看来,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原因是,如果一个朝代过度地压制武力,那或许可以避免从内部瓦解,但必然是要被人从外部攻破的,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武力来保护自己这个整体。

重文轻武的严重性

宋朝重文轻武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的,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赵匡胤在举朝瞩目的情况下大声喊出了“宰相需用读书人”的口号。而从那一刻起,宋朝这架马车上,便破了一个小洞,而且是越来越大的小洞。

陈尧咨的悲剧

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一个名为陈尧咨的年轻人考上了当年的状元郎,而他的亲哥哥早先也曾高中状元,父亲更是一位著名大儒。陈尧咨和家里人虽然都是满腹经纶之才,但有一点却与他们显得格格不入,那就是陈尧咨除了文采出众外,武力也非常不错。

史料记载,陈尧咨箭术高超力气庞大,曾用一枚钱币当做箭靶,并拉弓射箭一次而过,同时还能举起数百斤重的石锁。但就在陈尧咨以为自己能做一个文能提笔进朝堂,武能上马安天下的名臣时。他的母亲却一把火将他最爱的金鱼箭袋烧毁,并骂他“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之类的话。可以说,从那一刻起,陈尧咨便彻底放弃了对于武将的任何追求。

但现实就是这么可笑,宋真宗去世后宋仁宗继位,没几年陈尧咨就被安排为宿州观察使,一个武将职位。但这里需要提到,陈尧咨的这个武将官职,可是宋仁宗的母亲刘太后亲自出面才说服他前去上任的。可尽管如此,陈尧咨的母亲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还是对陈尧咨破口大骂,甚至又一次说出了“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于阀阅,忍乎”之类的脏话冷水。

狄青的遭遇

北宋年间,出名的武将真是少之又少,除杨家将之外,恐怕唯一能被我们所熟知的,就是这位狄青了(小时候有个动画片,就叫大英雄狄青)。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朝廷想要将狄青提拔为渭州知州,但当时的言官御史们纷纷上述请求收回成命,而理由则只有一个,即“青,武人粗暴,不可兼任知州”,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狄青是个粗暴的武将,不能担任优雅的文官。

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宋仁宗又想提拔狄青为枢密副使,但言官御史们又一次上书反对,并给出了四个理由,分别为,狄青是武将出身,不能担任;文官不想跟武将同朝为臣;狄青担任枢密使,会让敌人看不起我们;狄青如果担任枢密使,则违反祖制。

这里说一下,宋朝的枢密院其实就相当于第二个兵部,而枢密使则相当于额外的兵部尚书。此外,枢密院内还有知枢密院事等官职来分担枢密使的职权,所以说狄青担任的枢密副使虽然可以掌握一定的兵权,但只是四分之一而已。

说到这里,我们也该引出标题中提到的那些数据了。根据笔者考证,整个北宋时期,一共有85人担任过枢密使,其中63个是文官,22个是武将,武将比例是25.8%。而同样整个北宋时期,一共有143人担任过枢密副使,其中120个是文官,20个是武将,武将比例是16.1%。如果说这样还不够明显,我们可以再了解一个数据,那就是前文提到的枢密使正副职中的武将,基本都是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自宋英宗之后截止到宋钦宗,一共只有三个枢密副使是武将,零个枢密使是武将。

最后,宋朝的重文轻武到底有多严重这个问题,笔者相信自己已经介绍得非常清楚了。因为篇幅原因不能举太多的事例,但仅此两件相信就足以证明宋朝民间和朝堂,对于武将的鄙视和压制有多么严重。同样,仅北宋所展露出的这些数据,也能看出宋朝对于武将的贬低和对于文臣的重视,是有多么的偏颇。

参考资料:《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