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炼油项目投产热潮,如何看待“产能过剩“?
“十三五”期间,不仅是“三大油”的炼能扩增计划,民营企业的一个个2000万吨/年以上的大炼油项目也在纷纷上马,根据已基本确定投产的项目测算,2020年前我国累计将新增炼油能力1.2亿吨/年,总炼油能力将达8.7亿吨/年。面对业内常常发出的“产能过剩”担忧,流程君特汇集了部分项目信息,供各位参考。
炼化产能激增
宁波基地的舟山群岛浙江石化4000万吨炼油、800万吨PX、280万吨乙烯项目,将分两期建设。
连云港基地7月初刚获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复,产业规模4000万吨级炼油、400万吨级芳烃、300万吨级乙烯;
长兴岛恒力2000万吨炼油项目;
曹妃甸基地1500万吨+2000万吨两个大炼化一体化项目;
沙特阿美与兵器工业在盘锦的15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
中石油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正在共同推进揭阳2000万吨/年南海炼油项目,预计2020年建成投产。
中石油云南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已经投产,
中海油惠州炼厂二期也将于年内投产。
中石化3月初宣布“十三五”期间将投资2000亿,集中打造“四大”世界级炼化基地,即茂湛3500万吨炼油、180万吨乙烯;镇海3300万~3800万吨炼油、180万~220万吨乙烯;上海2600万吨炼油、259万吨乙烯;南京3600万吨炼油、240万吨乙烯。
▼目前市场上,三个由民企主导的大炼化项目正在推进。
这些新项目的投产和新基地的形成,将对中国石化产业的规模竞争力和炼化一体化水平,以及市场竞争格局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是地炼企业,自2015年2月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进口原油使用权,已有22家地炼企业获得近8000万吨原油配额,还有7家审完待批的额度1530万吨,另有约10家已上报申请材料的约千万吨额度。最终将会超过30家企业、超过1亿吨的额度核批。今年上半年进口原油2.12亿吨,同比增长13.8%。
“十三五”中国主要新增炼能▼▼
注:部分项目可能有数字变动,欢迎您指出和补充。
产能预警
根据石化联合会2017年“产能预警报告”,从产能利用率看,在监测的25种主要产品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9.1%。
炼油装置产能利用率为67.3%(美国89.7%),烧碱为83.2%,纯碱为86.1%,尿素为80.3%,聚氯乙烯为69.2%,甲醇为67.8%,醋酸为68.3%,电石为60.7%,PX为71.6%,PTA为66%,MDI为69.9%,TDI为78.1%,聚甲醛为57.5%,有机硅单体为58.4%;
煤制油为58.6%,煤制气为69.6%,煤制烯烃为88.8%(按有效产能计算),煤制乙二醇为40%。
如何看待“产能过剩”?
卓创资讯能源行业分析师朱春凯认为,从我国炼油产能的全国布局来看,这些大型项目的建设有其合理性。
虽然国内炼油产能总体过剩,但由于我国炼油行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实现炼油供应与需求的合理布局,目前诸多炼油产品仍然需要跨区域流通。从企业角度看,炼厂布局与市场的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整体竞争力。即便是发展相对成熟的三大国有石化公司仍然没有实现全国区域的整体布局,而更多是以“单炼厂”为单位的盈利性驱动发展。所以,无论是以全国视野还是从国有石化大企业的角度来看,新建炼油产能更多是为了实现全国产能战略布局的优化。
产能过剩问题最好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来解决。我国炼油产能虽然总量过剩,但突出的问题是相对落后产能的过剩。主要表现为:单炼厂规模较小,配套基础设施不够齐全,工艺水平先进性不够,装置单元间的匹配性不好,自动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等。
落后产能的集中体现就是“成本高”,在产能过剩的环境下缺乏竞争力。新上大型炼油项目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以上缺陷,提高我国炼油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政府之所以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仍然不断批复炼油“巨无霸”项目,就是为了实现炼油行业的优胜劣汰,借用“市场的手”将过剩与落后两个问题同时解决。
从实际操作来看,政府对大炼油项目上马保持开放式态度,不分国企、民企和外企,只要项目规模大、工艺先进,都能得到批准。规模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国家对炼油行业的政策导向。多元化的公开竞争是未来中国炼油行业持续保持竞争力与先进性的重要驱动因素。
当然,只靠市场的优胜劣汰来解决问题,必然会导致一些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但靠“政府的手”强行淘汰某些产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如一时的油品供应短缺、员工就业、利益链条的重构等。所以,更好的方式是保持市场调节和政府行政调节之间的适当平衡。
提高炼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是我国炼油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要利用先进的新技术投建新的炼厂;
另一方面要投建大型炼油项目,提高炼油装置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成本竞争力。
因此,大型炼油项目上马越快,产能越过剩,规模小、产能落后的炼油企业的淘汰速度就越快。
从时间上看,炼油产能的上马显然要比落后淘汰的速度快。接下来可能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炼油行业中高端人才的争夺。一些新的大型炼油项目的上马,需要一批中高端人才,而行业内的顶尖人才是有限的,留住和引入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成本竞争将成为制胜的基础。除了装置本身的生产成本外,原油成本,重要码头、输油管线、仓储设施等配套设施的整体布局优化等,全产业链的优化,确立自身独特优势,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这些综合因素将决定一个企业的成本和未来竞争力。
总之,随着产能过剩时代的到来,国内炼油业的竞争将由规模、数量的竞争转变为质量、管理的竞争。
内容由“流程工业”根据专业新闻源和研究报告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