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并举 同展辉煌

 2020年“浙音”的三个音乐节,是自疫情之后首次举行的连锁性艺术活动,它既是“浙音”对外艺术窗口的一次公开展示,又是该院教学、交流、实践一体化的一次实际操作。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开年伊始,新冠肺炎的肆虐带给了人们极大的伤害与恐惧,这一年的上半年,全国所有的艺术院校都处在了停摆的状态中,一切交流和实践活动都被迫取消,而教学则大都转为线上进行,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常态化模式。

然而,当下半年疫情好转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都逐步开始了正常工作,其中最早进入线下教学的,就是位于钱塘江畔的浙江音乐学院(以下简称“浙音”)。

“浙音”在这次灾难中抗疫突出,恢复教学后亦成绩斐然,可谓全国艺术院校中的大众楷模。

进入11月份后,“浙音”开始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次艺术实践与交流活动,在14号至21号的一周时间里,先后举办了弦乐(14—16号)、室内乐(17—21号)、管乐、打击乐(19—21号)三个音乐节。

这三个音乐节办得很有意思,“一条扁担挑两头”,两头为首尾点缀,中间为中心看点。然以中间发力带动两头并进,则是其贯穿一体的真正特点。

“浙音”近年来弦乐艺术交流举办得不少,但今年的音乐节格外突出,规模相对较大,仅出席音乐节的四个声部的专家就有近四十位,算上本院的教师,专家总数已超过了五十位。

本次弦乐音乐节共安排了24场大师课,13场专题讲座(包括三场云上讲座),3场专题音乐会,5场专题论坛,活动安排非常紧密,且极具效率和效果。

我在音乐节期间,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观摩了三场音乐会,旁听了若干场大师课。

景作人先生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暂且不谈,在这里很想跟大家谈谈我观摩三场音乐会后的印象以及聆听大师课后的感触。

第一场音乐会是“浙音”弦乐学生专场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出场的学生有杨晨阳、王金溢、叶秀仪(小提琴)吴家瑶(大提琴)、倪汉文(中提琴)、赵雨辰、王圣涵、范哲笙、陈珂然(四重奏)。

第一个出场的是杨晨阳,她演奏的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三乐章。

这个女孩子给我的印象是基本功不错,演奏技术较完整,且基本上具有驾驭大作品的能力,缺点是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演奏中音乐表现较浅且略有随意感。

第二位出场的是吴家瑶,当晚她演奏的是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吴家瑶的演奏整体上很娴熟,技巧的流畅和音乐的歌唱都较为突出,缺点是音量较小,音乐气势不够,个别地方的把握性欠缺。

第三位出场的是倪汉文,他用中提琴演奏了勃拉姆斯的《c小调谐谑曲》。

这个男孩子技术、声音都不错,音乐表现也很完整,只是演奏中缺乏一种中提琴的特殊表现力,很多地方还有小提琴的技术痕迹。

第四位出场的是王金溢,他演奏的是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兰舞曲》。

这个身材矮小的男孩子技术很好,音色也很纯正,且音准把握非常出色,只是他没有搞懂波兰舞曲的律动特点,全曲演奏得太快,故在节奏上失去了应有的感觉。

接下来出场的是赵雨辰、王圣涵、范哲笙、陈珂然,他们演奏了舒伯特《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

这四个学生技术都不错,合奏上的配合亦很协调,但在重奏概念和意识上尚需大力提高,现在表层的东西不错,但深层的东西不够。

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叶秀仪,她是我当天看到的最好的演奏者,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个既需要技术又需要气质的作品,对声音(左右手能力)上的要求非常细致。

叶秀仪的技术非常干净,音准、音色亦很有把握,更突出的是,她的演奏很有激情,气势上的刚劲与抒情中的柔情相辅相成,左手的细腻与右手的动感搭配得十分协调。

在当晚的演出中,她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场音乐会是上海音乐学院何弦老师的学生音乐会。

在这场音乐会中,何弦老师共有五位学生登台演奏,而这五位学生都出手不凡,每个人均显示出惊人的演奏能力。

第一位出场的是张薰月,她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高二的学生,当晚演奏的是巴赫《恰空舞曲》。

张薰月的表现出乎我的预料,演奏中,无论是左右手技术,还是对巴赫音乐风格的驾驭,她都显现出十足的信心和高人一筹的能力。当晚的音乐会,这个小姑娘成为我最看好的一位年轻人。

第二位出场是朱峻杨,他演奏的是维尼亚夫斯基《升f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三乐章。

朱峻杨双手技术精湛,音色尤其亮泽,两个乐章的演奏一气呵成,其中没有任何阻挡的“障碍”。然而他的演奏缺乏一种大气感,与张薰月驾驭巴赫音乐的气质相比显得略有差距。

第三位出场的是章奥哲,他演奏的是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这个孩子演奏整体感好,基本功扎实且音乐细腻,作品中的技术难点和音乐难点都处理得很老练。但整首曲子演奏得略显平淡,缺乏独特的风格韵味。

第四位出场的是范昶灵,他演奏的是伊萨伊《e小调第四无伴奏奏鸣曲》。

范昶灵的演奏同样是一气呵成,曲中表现出的完整性非常突出,技巧与音色均令人为之扼腕。但在表现上略显音乐幅度不够,整体的发挥不够辉煌。

第五位出场的是林子祥,他演奏的是肖松《音诗》。

从当晚的演奏中可以看出,这个小伙子已经是一位成熟的演奏家了,肖松这首作品难度很大,它不仅技术上难点多,且音乐风格极难把握。

若想演奏好它,必须要以丰富的音色变化和情感起伏控制音乐,使旋律始终处在一种忧郁的诗意和激动的昂扬之中。

林子祥当晚的演奏在把握上很有分寸感,全曲上扬及下降的音乐起伏均处在适度的情感之内。

听得出来,小伙子在演奏中表现出的浓郁忧郁感是发自内心的,并非有意的做作和过分炫耀。

从这场音乐会上可以看出,何弦老师的学生每一个都很出色,他们基本功扎实,音乐感突出,平日里的训练规格非常之高。

在我看来,这些年轻才子们的实际水平,已经可以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标杆代表而存在。

第三场音乐会是“浙音”弦乐教师专场音乐会。

这是一场很有水平的音乐会,因为舞台上的音乐家均为“浙音”的一线专业教师,故有着相当强的实力与经验。

音乐会的第一个曲目是贝多芬《G大调弦乐三重奏》,演奏者是薛飚、刘瓅元、王丹迪。

这三位演奏家都是技艺高超的弦乐演奏家,目前“浙音”的名牌教授,当晚他们三人的合作非常默契,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亦非常强。演奏中,薛飚亮丽的音色、刘瓅元温暖的音色、王丹迪浓厚的音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将贝多芬音乐中的质朴内涵表现了出来。

接下来是长笛演奏家付珍珍与竖琴演奏家杨一诺合作的皮亚佐拉《探戈-咖啡1930》,这是一首慢速探戈,音乐很有一种忧思味道,亦有着陶醉般的舒适感。

付珍珍圆润的音色加之杨一诺清晰的陪衬,使这首乐曲呈现出了梦境般的神幻美感。

音乐会下半场,全体弦乐老师薛飚、盛贝贝、肖航辰、温慧明、钟易非、范晨君、胡静、刘瓅元、宁涛、张宝君、王丹迪、黄琛,共同演奏了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

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是异常优美和浪漫的,演奏中,它要求每个音乐家都要尽情投入,以最精确的技术和最舒展的歌唱,表现出晶莹剔透而又温馨委婉的抒情气息。

“浙音”教师弦乐团当晚的演奏十分“抱团”,技术展示干净果断,音乐表现浪漫自如,尽管有因排练时间不足而引起的个别生疏之处,但整体上显得轻松流畅,热情满满。

当晚,教师弦乐团的演奏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彩,盛情之下,他们又为观众重新加演了小夜曲的第二乐章。

以上是我对弦乐音乐节中三场音乐会的印象,总的感觉,这三场音乐会各有特点,但后两场音乐会质量高、水平强,它们不但具有欣赏价值,同时具有学习价值和传播价值。

弦乐音乐节期间,我还观摩了一些专家的大师课,这些大师课对学生来说如同雨后甘露,对我来讲也是顿开茅塞,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

例如,我观摩了四川音乐学院李开祥老师的大师课,他为一位女学生作指导,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李开祥在课上以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比喻着莫扎特音乐的风格,其诱导性非常强烈,非常透彻。

我还观摩了上海音乐学院袁佳敏老师的大师课,她为学生指导演奏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袁佳敏在声音、节奏、音乐等方面要求极细,并在每一个乐句上都亲自示范,给学生带来了很多直接的有益启示。

中央音乐学院王昌海老师的中提琴大师课也非常精彩,他为学生指导帕格尼尼《中提琴大奏鸣曲》。

在课上,王老师对学生左右手的技术配合,以及C弦及A弦高把位的音色要求甚高,而他在课堂上的大段示范演奏,则成为了大师课中的一大亮点。

除此之外,我还观看了南京艺术学院沈琤老师,中央音乐学院苏贞老师、杨戈芳老师的大师课(后两位老师是晚期到达的),他们的课都极有说服力和实用价值。

从授课中可以看出,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相当先进,其教学经验亦是相当丰富的。

11月17日,“浙音”室内乐音乐节拉开了帷幕,在这个音乐节上(已经是第三届),我同样是举办了一个专题讲座,观看了几场音乐会。现将几场音乐会的观感叙述如下。

17日当晚,在“浙音”标准音乐厅中举行了本届音乐节的开幕音乐会。

音乐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及“浙音”本地的音乐家登台献技,给现场观众带来了阵阵惊喜。

首先,“浙音”管弦系主任,著名单簧管演奏家董德君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长笛演奏家韩国良合作,为大家演奏了肖斯塔科维奇《五首小品》。

他们二人的演奏可谓天作之合,两支木管乐器以不同的个性“交叉”在一起,时而以亮丽之声飘逸,时而以温柔之音相辅。两位演奏家在舞台上心有灵犀,共同将这个由五首短曲(实际演奏了四首)组成的乐曲演奏得俏皮自然,惟妙惟肖。

接下来,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小号演奏家陈光、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长号副教授朱玮、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家曹慧为大家演奏了克齐尔的三重奏。

陈光与朱玮两位铜管演奏家的配合很神奇,其音色的搭配刚柔相济,加之钢琴的自然铺垫及和声辅助,从而使三个人发出的声音非常协调,音乐的意境也因此达到了十分的统一。

接下来,“浙音”马林巴演奏家徐文嘉,在打击乐手胡愈之、雷晨蕴、周亚拿、王子尹的配合下,为大家精彩演奏了安倍圭子的《马林巴协奏曲》。

他的演奏华丽多彩,气氛绚烂,与几位同伴的配合亦显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

本场音乐会最后一首曲目是勃拉姆斯《c小调第三钢琴四重奏》,由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陈曦、“浙音”中提琴教授刘瓅元、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朱牧、“浙音”钢琴系室内乐教研室主任丁阳演奏。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三钢琴四重奏》

这是一个水平相当高的重奏组合,陈曦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广为人知,他的技术、声音、演奏能力都无愧于人们的追捧。

刘瓅元是近年来中国中提琴界的新秀演奏家,她技术全面,音色纯正,演奏状态非常沉稳。

朱牧是一位实力派的演奏家,在大提琴界,他的名声十分响亮。最近,他常以重奏演奏家的身份出现,在各类室内乐演出中显露头角。

钢琴家丁阳有旅美经历,他精通室内乐,且钢琴技艺娴熟,演奏起来很有沉稳的定力。

这四个人可谓无明显弱点的最佳组合,当晚他们演奏的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无论从技艺、风格、气质上,都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纯正的感觉和味道。

室内乐音乐节中还有很多场令人难忘的音乐会,例如18日晚在现代音乐厅演出的“王府”三重奏音乐会,就是一场堪称经典的音乐会。“王府”三重奏由中提琴演奏家苏贞、单簧管演奏家王弢、钢琴演奏家张放组成,他们都是本专业中的国之栋梁。

这三位演奏家合作多年,相互间的合奏意识已经达到了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的境界,当晚他们的演奏和谐默契,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了绝美的享受。

“王府”三重奏小组为大家演奏了莫扎特三重奏KV498,布鲁赫《Eight Pieces》Op.83,高平《云深不知处》,姜万通《鸿雁》。

姜万通的三重奏《鸿雁》是当晚最精彩的作品,它是根据蒙族民歌的主题创作而成的。当晚“王府”三重奏音乐家的演奏令人眼界大开,作品中的大段吟诵式的主题,在中提琴高把位音域及单簧管的超高音区中得以尽情展开,使人们欣赏到了一种魂飞梦绕般的恬静效果。

此外,11月20日下午在现代音乐厅举行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音乐会,晚上在标准音乐厅举行的《浙里聆音》音乐会,都有着许多令人翘首的曲目和高超的演奏。

《哥德堡变奏曲》音乐会

尤其是《哥德堡变奏曲》音乐会,来自西安的中提琴演奏家王恪居、小提琴演奏家马超、大提琴演奏家万翔,以细腻的技艺和厚重的修养,用弦乐三重奏的形式再现了巴赫的这部伟大作品。

而在《浙里聆音》音乐会中,由小提琴家杨戈芳、中提琴家曹飞、大提琴家朱牧、钢琴家黄萌萌演奏的勃拉姆斯《A大调钢琴四重奏》,则同样被看做是本次音乐节中最出色的演奏。

从11月19日至21日举办的国际管乐(打击乐)音乐节,同样是“浙音”这次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管乐重奏

此期间,共安排有52场大师班和专题讲座,6场音乐会,6场专业研讨会。还有数十名全国各地的管乐专家莅临现场。

我在这次管乐音乐节上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欣赏了3场音乐会,参加了一场专业研讨会。

著名长笛演奏家马勇的独奏音乐会是11月20号下午两点举行的,这是一场展现高水平长笛演奏技艺的音乐会。

长笛演奏家马勇独奏音乐会

马勇在音乐会上演奏了泰勒曼《e小调长笛幻想曲》,莫奎特《潘笛长笛奏鸣曲》,杜蒂耶《长笛钢琴小奏鸣曲》,莫扎特《C大调行板》KV315,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

马勇的演奏很令我满足,在这场音乐会上,他显示出了多种风格的演释能力,在应对古典作品时,他能够以沉稳、通透的音色,将古典主义的厚重与严谨展现出来.

而在应对浪漫主义的技巧性作品时,他又能够以犀利的声音及多种的技巧组合驾驭作品,从而使音乐的色彩与个性表现殆尽。

马勇是一位成熟的演奏家,他那自如的现场表现,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全面演奏家的良好素质与能力。

景作人先生与捷克长笛演奏家诺瓦科娃合影

下午三点半,另外一场长笛独奏音乐会又开始了,这场音乐会由捷克著名长笛演奏家诺瓦科娃演奏,曲目是巴赫《e小调奏鸣曲》,舒伯特《引子、主题与变奏》(改编于《美丽的磨坊女》中的“凋零的花朵”),马丁《叙事曲》。

诺瓦科娃的演奏完全是一种深厚功力的体现,她的巴赫演奏得非常富有韵味,音乐十分得体,音色质朴充分。

舒伯特的《引子、主题与变奏》她演奏得极有浪漫感,流畅的抒情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马丁的《叙事曲》是一首现代作品,诺瓦科娃在演奏中展示出了很多现代长笛技巧,音乐演奏得颇有新意,很多地方带有着俏皮的神秘效果。

诺瓦科娃是“浙音”特聘的外籍教授,她在“浙音”有着很多学生,为了搞好教学并与学生拉近距离,她一直在努力学习汉语,此次与她相遇,这位美丽的欧洲音乐家已经基本能够用汉语与我交流了。

“浙音”三个音乐节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是被称为“之江新韵”的闭幕音乐会,由“浙音”独奏家室内乐团演奏(亦是该团成立的专场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有一个新意,即两位年轻作曲家的新作品首次亮相,一部是由文子祥创作的音画《之江新韵》,另一部是由刘豫徽创作的《思南·缑城回响》。

这两部作品,看似是由一个小型室内乐团演奏的,但实际上却是管、弦、打击乐融合在一起的十三重奏。

我对这两部新作印象不错,因为它们并未追求现代先锋派技巧,而是力求在民族素材的基础上展开全新的想象力。

两部作品的音乐写得都很有章法、很有意境,它们构思细腻、技法娴熟,值得人们仔细品味和欣赏。只是音乐的整体风格还不够自由奔放,色彩上亦略有一些雷同感。

“浙音”独奏家室内乐团的演奏是精湛的,这些来自“浙音”的新一代教师,大部分是“海归”留学生,他们既能演奏又能教学,个个都是出众的人才。

当晚他们的现场表现,证明了这支室内乐团名称由来的货真价实,应该说,技术好、经验强、合奏意识潜移默化,是这支乐团演奏时的明显特征。

2020年“浙音”的三个音乐节,是自疫情之后首次举行的连锁性艺术活动,它既是“浙音”对外艺术窗口的一次公开展示,又是该院教学、交流、实践一体化的一次实际操作。

据悉,该院院长王瑞非常重视“务实”教育,近年来,学院成立室内乐学院、乐队学院、独奏家室内乐团等,都是为了加强“务实”教育和专业实践所实行的举措,而此次管弦系所举办的三个音乐节,亦正是应对这些举措的一次实际行动。

衷心祝贺“浙音”三个音乐节的成功举办!愿该院教学、交流、实践一体化的宏伟“工程”,能够长久、持续、顺利地进行下去,从而使“浙音”早日成为一所一专多能,教有所用的江南名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