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给人台阶下
转:单眼老表博客
《中庸》“中”的智慧,在说话的方式上,还要求我们应善于给人台阶下。
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之中,总会遇到给人提意见的情况。
这时,我们就需要注意给人留好台阶下。
假如提意见的对象是上级的话,给人留好台阶下,就更加重要了。
在提意见之前,我们都要有这样的认识,意见不一定都能得到采纳。而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许是上级不爱听意见、刚愎自用,或许是意见本身不合理,或许是提意见没注意场合和时机。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提意见时,没有给上级留好台阶下。
如果是由于这个原因,就不能责怪他人了,只能说这是一个并不合格的下级。
正是因为这样,《中庸》“中”的智慧才认为,说话要注意分寸,把握好度。
具体到提意见时,就是要给对方留好台阶下,不要让别人觉得为难。
一旦掌握好了这个原则,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了。
有一家公司的老板,自己是搞营销发的家。发家之后,他就开始自己经营。
由于公司刚刚运作,所以他老是不放心,总是对市场部的具体工作,时不时地过问。
如果只是这样,还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老板的确应该掌握公司的运作情况。可是,这位老板却很喜欢对市场部的员工发出一些“最新指示”,弄得市场部的运作十分混乱。与此同时,他又过于忽略公司的其他部门,而且在管理公司上十分外行。
他的这些表现,引起了员工们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公司的经营状况也越来越困难。可是,由于公司是他的,几乎所有的员工都碍于面子,不敢向他提出改进的意见。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有责任心的市场部经理决心向老板进言。
他对老板的性格了如指掌,知道他是一个宁愿舍钱,也不愿丢面子的人。因此,他认为这次进言一定要给老板留好台阶下。
一天,他走进老板的办公室,对老板说:“老总,您有空吗?想跟您商量点事儿。”
得到肯定回答后,他继续说道:
“您也知道,最近公司的经营出现了一些不良状况。我觉得,原因应该出在各部门没有协调好上面。
您看,现在市场部的工作,您亲自来抓,十分重视,成效当然就十分显著。
可是,这样一来,公司其他部门的工作,就有些受到忽视。我认为,这样恐怕会影响到公司未来的发展。”
这番话可以说是说到了老板心坎上。而且,由于市场部经理说话时很注意给老板留好台阶下,让他认识到错误的同时,又没有丢掉面子,因此谈话的效果十分好。
在那次进言之后,这位老板就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宏观管理上去,不再插手市场部具体运作了。
没过多久,公司的经营状况得到了改善,那位善于给人留台阶下的市场部经理,也荣升了总经理的职位。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啊!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提意见的时候,给对方留好台阶,顾及到对方的细微心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换句话说,就算是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讲出来,效果也是相差很大的。
来源:袁岳《中庸智慧心得》
感悟:人生在世,分寸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际关系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业需要把握分寸,推进工作需要把握分寸,掌握分寸,是获得好人缘的第一准则,是获得成功的第一要务。通常所说的“掌握火候”、“划清界限”、“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等等讲的都是这种“火候”和“分寸”的问题。如果不掌握分寸,不在乎分寸,企图跨越它所匡定的界限,只想“急于求成”、“立竿见影”,除了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多栽几个跟头之外,不会有别的更好结果。文/单眼老表
这一点,我们从古代的一些典故中,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
战国时候的齐威王,在刚刚即位时,是一个有名的昏君。
据说,他即位已经三年,却整天沉醉于酒色之中,根本不理睬军国大事。可是,那么多的国家大事要处理,他怎么应付呢?
原来,齐威王把它们全部都交给了心腹大臣去办理,自己依旧欢饮达旦。就这样,齐国的朝政日益腐败,国家力量越来越弱。
其他国家看到齐国开始衰落,都蠢蠢欲动,想要趁机侵犯。这个时候的齐国,可以说是已经到了濒临灭亡的时刻。
在这样危急的局势之下,齐国很多忠心的大臣都想向齐威王进谏,劝他励精图治,整顿朝纲,强盛齐国。可是,这些大臣要么过于刚直,一进言就指责齐威王,弄得龙颜大怒不说,自己还丢了性命;要么就束手无策,只能整天祈求上天的保佑。
这个时候,齐国一位有名的智者,名叫淳于髡,前来向齐威王进谏了。
在淳于髡来到王宫之前,他就了解到,齐威王很喜欢猜谜语。
于是,他就准备用谜语,说出自己的意见。
见到齐威王之后,淳于髡说:“大王,听说您很爱猜谜语,我有一个很好玩的谜语,你要猜一猜吗?”
齐威王听说有好玩的谜语猜,顿时心花怒放,连声说好。
见齐威王同意了,淳于髡接着说道:
“我听说啊,齐国有一只大鸟,就住在大王的宫廷里面。
虽然它已经住了整整三年了,可奇怪的是它竟然一下也没有振动过翅膀,一声也没有发出过鸣叫。
到了现在,它依旧只是心无大志、毫无目标地整天蜷伏着。
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大鸟呢?”
齐威王虽然昏庸,但是头脑却十分精明。他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和激励自己。他立即醒悟了过来,回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齐威王就是这样的一只大鸟,虽然三年没有飞翔,可一旦飞起来,就会直上云霄;虽然三年没有鸣叫,可一旦叫一声,则会响彻寰宇。
齐威王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的。在淳于髡这次进谏之后,他改掉了以前的恶习,不再沉迷于酒色,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起国政来。
首先,他将全国的重要官吏全部召到京城,亲自接见。凡是尽忠职守的,他就给予丰厚的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便给予重重的惩罚。
其次,在整顿吏治的同时,齐威王还加强了齐国的军事力量。他大力整顿武备,训练军队,齐国的军威也日渐隆盛起来。
经过这一番整顿,齐国很快就出现了一股上下一心的局面。齐国人,上至齐威王,下至老百姓,都精神振作,到处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想要趁齐国衰落前来进犯的各国诸侯,也不敢轻举妄动了。有些实力较小的诸侯国,甚至还主动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了齐国。
一时间,齐国似乎又恢复了霸主的气息。
就在淳于髡这次进谏四年之后,南方强大的楚国,发兵前来攻打齐国。
为了应付强敌,齐威王在同众大臣商议之后,决定派淳于髡前往赵国,搬请救兵。
可是,齐威王却只给了淳于髡一百斤黄金和十辆车,作为送给赵王的礼物。
刚刚接到齐威王命令的淳于髡,不动声色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就在临走之前,当着送行的齐威王的面,淳于髡指着这些礼物仰天大笑。由于笑得过于用劲,他竟然把系帽子的带子都给笑崩断了。
淳于髡的异常大笑,让齐威王很纳闷。他稍微有些生气地疑问道:“你是嫌我送给赵王的礼物太少了吗?”
淳于髡正色答道:“臣下不敢。”
听淳于髡这样回答,齐威王更加疑惑了:“那你笑什么呢?”
淳于髡回答说:
“今天早上,我从东边前往王宫的路上,看见有一个人,正在田里祈祷五谷丰登,有个好收成。
奇怪的是,我看见他面前的地上,只摆放着一个猪蹄和一杯酒。
我听见这个人向天祈祷说:‘老天保佑我吧!保佑我的那块高地上打下来的粮食能装满整个仓库,那块低田里打下来的粮食能够装满大车,保佑我五谷丰登,发大财。’
刚才,我突然想起来这个故事,觉得这个人祈祷老天爷赐予他那么多的好处,可是他却只愿意献出一个猪蹄一杯酒,所以才忍不住大笑起来。”
听完淳于髡的故事,聪明的齐威王立即明白了过来,他知道这位有智慧的大臣又在讽刺自己了。
于是,羞愧难当的齐威王,赶紧命人重新置办一份礼物,包括了一千镒黄金、十对白璧和一百辆车子,让淳于髡带到赵国去作为礼物。
看到如此丰厚的礼物,淳于髡这才动身。
果然,赵王收到这样厚重的礼物,爽快地借给了淳于髡十万精兵和一千辆战车。
得到赵国借兵给齐国的消息,楚国知道不是对手,只好连夜退兵而去。
从淳于髡向齐威王两次提意见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取得好的提意见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对方留好台阶下。
淳于髡深知齐威王的个性,他明白这位君主并非不可救药,只是需要人加以点醒。
因此,在向齐威王进言的时候,淳于髡并没有采取直接表达意思的办法,而是迂回曲折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让齐威王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和面子。
不仅如此,淳于髡还利用齐威王喜欢猜谜语的爱好,让原本严肃的进谏,变成了轻松地讲故事,一下子就营造出了和缓的氛围,拉近了君臣关系。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上级的齐威王,自然愿意接受淳于髡十分有用的意见了。
实际上,淳于髡提意见的方法,就是投其所好、迂回曲折。
这样的办法,也是善于给人台阶下的表现之一。
投其所好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就是不直接指出对方的过错,给对方留足面子。
这样的话,对方才更加容易接受意见,因为毕竟这些意见对他是有好处的。倘若接受这些意见的同时,还能保全住自己的面子和尊严,那就更加能够接受了。
淳于髡正是按照这个办法,根据齐威王爱面子和喜欢猜谜语的特点,用编出来的幽默故事,委婉地讲出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直接指斥威王的过错,因此取得了良好的进谏效果。
事实上,这样的办法,便是《中庸》“中”的智慧所要求的。因为,说话顾及到了对方的面子和尊严,就是把握好了一个提意见的度,既达到了进言的目的,也没有伤害对方的感情,做到了不偏不倚。
来源:袁岳《中庸智慧心得》
感悟: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中,都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分寸”二字谁也逃不过,任何追求成功、谋求立世的人都不敢小觑它。今人如此,古人亦无不如此。可见,这些“分寸”讲的都是为人处世、说话办事必须掌握的尺度。有的分寸在说话的多少上、详略上、言辞间、语调里;有的分寸在办事的轻重上、缓急上、大小上、情绪上;有的分寸在交往的生疏上、远近上、深浅上、礼仪上、感情厚薄上;也有的分寸在处世的态度上、观念上、思想上等等,不一而足。文/单眼老表
善于给对方留好台阶下,在提意见时,需要注意的就是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来说话。
中国古代有一种观念认为,“武死战,文死谏”,其中的“文死谏”说的是文臣要以死来向君主提出意见。一旦君主不接受,那么宁可以死来进言。
其实,这是十分愚蠢的行为,而且并不符合《中庸》“中”的智慧。
在《论语》里面,孔子曾经说过“臣事君以道,不可则止”,还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这两句话的具体含义虽然有差别,但意思都是指千万不要以死进言。君主要是一意孤行,听不进去意见,那还不如不提呢,何必自讨苦吃呢。“不可则止”,意思就是说,实在不行就算了。
实际上,向人提意见,尤其是向上级提意见,最重要的不是意见能不能够得到接受,而是尽一个义务。很多时候,只要自己问心无愧,该做的事情做了,即便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也可以心安理得了,不用过于执著。
除此之外,在提意见时,还需要注意弄清楚一点,那就是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去提出某个意见。
换句话说,在有些时候,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不太适合提出某个意见的。这样的时候,一旦提出意见,不但意见无法得到采纳,而且还对自己十分危险。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提出某个意见,让对方很难下台。这种时候,自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了。
这一点,从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就可以看得出来。
春秋时候,陈国的国君陈灵公是一个非常荒淫无道的暴君。
他不像齐威王那样,懂得适可而止,改正错误,励精图治,而是一味地贪图享乐,据说还与两位大臣共同拥有一个情妇。
在这样的暴君统治下,陈国的政事全都荒废了,国力也越来越衰弱。
陈国有一位忠心的大夫,名叫泄治,他十分担忧陈国这样下去会亡国。于是,他三番五次向陈灵公进谏。
可是,这个陈灵公根本就不是一个虚心接受意见的君主。在泄治一次又一次的进谏之后,陈灵公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把泄治给杀了。
这件事情传到了鲁国,孔子的高徒子贡问孔子:
“老师,当年商朝的比干劝谏殷纣王,被纣王杀害,大家都把他称作是一位仁人。
今天泄治为了劝谏陈灵公,也像比干一样被杀害了,那他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位仁人了吧?”
孔子回答说: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
从亲属关系上说来,比干是商纣王的近亲和叔父;从君臣关系上说来,比干则是纣王的重臣和少师。这样尊贵的地位,使得比干对于商朝的江山社稷和历代君王的宗庙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比干才以死进言。他甚至希望自己的死,能让纣王悔悟过来,重新振作,复兴商朝殷。
也由于这个原因,比干才可以算作一位仁人。
可是,泄治的情况却与此不同。
首先,泄治对于陈灵公来说,在职位上,只不过是一个大夫;在亲属关系上,又没有任何关系。
他这样的身份和地位,身处昏乱的朝廷之中,竟然想以自己的区区之身,改变整个国家的政治局面,尽管忠心耿耿,也只能说是异想天开?他死了又怎么样,只能说是白白牺牲了,死而无益,算不上什么仁义!”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在“世事不可为”的局面下,以一个小臣的地位和身份去进谏,真的只是不自量力,是无济于事的,这就是不会提意见的典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提意见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究竟适不适合。一旦不适合,意见得不到接纳不说,还会让对方难以下台,可以说是得罪人,又害了自己,真是很不划算的。
来源:袁岳《中庸智慧心得》
感悟:才能不必傲尽,留一些内涵给自己;功劳不必邀尽,留一些谦让给自己;道理不必抢尽,留一些宽容给自己;富贵不必享尽,留一些福泽给自己;恩宠不必恃尽,留一些后路给自己;责人不必苛尽,留一些度量给自己。平庸和杰出的最大差距便是在做事的态度上面,唯有对“细节”关注的人才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做人要懂得什么叫恰如其分,什么叫不偏不倚,什么叫见好就收,一句话,做人要善于把握分寸。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