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硬性规定书法考级,21万参加考试,忧喜参半!
近日,上海中小学生迎来首次写字等级考试,由原来的“自愿”选择,变成了硬性规定,考试成绩将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成绩不合格者,需重新参加补考,超过21万多学生参加此次考试。
面对这样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我们既有为之高兴的一面,又有为之隐隐担忧的一面。不妨我们来看一下这一举动将会带来哪些让我们思考的地方?
我们为之感到高兴的:
1、好的书写可以让成绩更为突出。
不难发现,考试成绩好的他们的字都写的很好,最起码也是方方正正,一笔一画写上去的,虽称不上赏心悦目,但看起来非常流利。如果字迹工整,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阅卷心情的不同或许直接可以甩别人十几分。
2、练字可以带给一个人好的品质。
练字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性,小学一般是描红,可以说是比较乏味,练字可以培养耐性,有耐心则心静,心静则细致,细致就不容易出错。能够持之以恒,便可以培养孩子持久的执行力。在练字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形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学生一种严谨的作风,不但在写字上是这样,在学习上,在生活上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培养健全的审美观。
蔡元培曾有“美育”代替宗教的想法,想必是看到了“美”对于一个人精神净化的作用。鲁讯曾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有规律的组合线条作用于纸上而形成的,学生可以自觉地去手摹心追,去自觉感受流动的线条的美。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自己内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有助于自己的“内省”,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使自己能够通过对美的追求,让自己的个人品格更加独立和完善,虽然是在中小学阶段,但依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种子。
上海市的这一举措,不得不说,让我们看到了上述方向上对于孩子成长的起到了有利性作用。然而,接下来便是我们所担忧的。
我们为之感到担忧的:
1、师资的匮乏与素质的低下。
作为传统艺术文化中最具中国特色的门类,书法对于人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一方面,书法需要非常严谨和精准的书写技术要求,这种技术性要求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它需要长期的书写训练才能获得。现代社会中,书法的实用性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能够有这一素质的人才,除了专业院校中的专业人员之外,社会其他层次的人才能够具备相应素质的人教师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政策的需要。
一些地区江湖书法惊现试题中,可见审美水平太低。
另一方面,书法除了技术性要求以外,还需要有更为广博的学识修养,因为只有广博的学识修养,才能在教学中,通过书法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和博大,才能让学生不单纯的为写字而写字,才能在最为基础的阶段,给学生们播下一粒“艺术和人生相关联”的种子。
能够同时具备相关水平和修养的人才比较少,加之教师行业薪资待遇的不足,年轻一些的专业人员很难选择这一种职业作为追求。所以势必造成教师资源的匮乏,其他学科老师代替上课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虽然在政策上有非常积极的推动,实际落实在实践上,则很容易变成一纸空头文件。
2、硬性要求使得学生兴趣降低。
书法,特别是毛笔书法,它的艺术性要求每个创作者都应该是自由的、自愿的书写。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强制性的书写练习往往使得学生对此产生一种被束缚的反感。
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在辅导班里常常见到面露苦涩的学员无精打采的练字。这种现象的产生自然和学生的兴趣有直接关联。看似有积极意义的政策,当变成了硬性规定的时候,很多学生面对原本有趣的书法练习时,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和逆反,在这种情况下,无疑是“堵塞”了学生一条可以自由挥洒的兴趣之路。
3、将会掀起另一轮“报班”风暴。
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即便是不能真正了解书法,也会非常积极的让孩子在课外班的学习中补习书法。然而没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则很容使得孩子在校外的学习教育中受到不良的教学影响,甚至会影响长远。
在利益的推动下,各类辅导班形式多样,都各自打出自己的招牌,比如“速成班”,比如一些江湖名头等等,能够选择一个比较务实的辅导班无疑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这种校外辅导以及各种的参赛考级很容易形成“攀比较量”的风潮,这无疑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对于这些担忧,我们也只能呼吁更多人参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越多的人参与讨论和研究中,或许会有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呈现出来。为了这些中小学生的书法教育,也希望能够看到精彩的留言。欢迎大家对这一举措进行投票发表你的看法。
欢迎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