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鬼(车)失匹
柯继承
苏州话中,将富有经验、老于世故者的“失算”,称作“老鬼失匹”,有百密一疏的意思,其中老鬼的“鬼”,仍念作举(jǔ)。
“老鬼”是苏州人常用语,指经验丰富、做事老练的人,为中性词。但有些时候,带有一点贬义,在带有贬义时,它相当于骂人“老屁眼”,显得有些粗俗。因此,即使不带贬义,“老鬼”一词也不能用于自己尊敬的师长辈,比如,你可以赞扬别人“老鬼”,即赞扬别人做事很能干,但不能称自己父亲“老鬼”。因此,“老鬼失匹”多少有点贬义,某些时候,还有几分幸灾乐祸和巴不得对方有如此结局的意思在内。例如评话《包公·捉郭槐》(表):“郭槐听见皇帝讲‘狸猫调换寡人’,叫啥一格忘形骸,露出了马脚。包拯一看,老鬼失匹哉。”
实际上,老鬼失匹的“鬼”,应是“车”字。车,古汉语中就念作“举(jǔ)”,现在的中国象棋中的“车”,仍念作“举”。在吴语中,“车”与“鬼”同音。
老车失匹,为什么就是“行家失算”的意思呢?原来,这里的车,专指古代的战车。古代战车,以木制为主,是马匹拖着走的,它若失去马匹,也就无用。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引《越地传》云:“马嗥者,吴伐越,道逢大风,车败,马失,骑士坠死,匹马啼嗥,事见《吴记》。”这恐怕是“老车失匹”的滥觞。
这个故事的来历,要上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时的吴国,在吴王阖闾、大臣伍子胥等君臣励精图治下,强大起来。但与南面的越国,一直争斗不断。夫差继承王位后,不仅加强了对水军的建设,同时也十分重视陆军的建设。当时的战争工具,水军靠船只,陆军主要靠战车。战车通常是每车驾两匹或四匹马,四匹驾马中间的两匹称“两服”,左右两匹称“两骖”,以皮条系在车前,合称为“驷”。战车每车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吴钩),主击刺,并有为战军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军的御者(驾驶员),随身还带卫体兵器短剑。每乘战军除车上三名甲士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徒兵(步卒),这些徒兵和每乘战车编在一起,加上相应的后勤车辆与徒役,构成当时军队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称为一乘。作战时,甲士站在车上,徒兵跟在车下,而当一方车阵被击溃后,胜负便成定局,所以当时陆上的战争,某种意义上讲,主要就是战车之间的战斗。
据记载,春秋时一般的强国,兵力就有好几百乘,甚至千乘。春秋后期,晋国的兵力一度达到四千乘。吴国因战争需要,战车与马匹同样发展得很快,现在苏州城西面的白马涧,就是当时吴国养马的地方。当年吴国靠着这种战车,多次征鲁、伐齐、败楚,越国也被吴国征服,勾践入吴国为奴。
打败越国后,吴王夫差看到作为俘虏的勾践一直服服帖帖,以为大功告成,天下太平,就释放勾践回国,并松懈了对自己军队的管理、训练,真的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勾践却再次率兵攻打吴国。吴国仓忙应战,却发现虽然“老车”还在,而战马难以找到匹配的了,终于溃不成军,最后兵败国亡。这个“老车失匹”最终导致亡国的耻辱故事一代代流传下来,形成了如今的民间俗语。
“老鬼(车)失匹”,也有被写作“老鬼失撇”,这里的“鬼”就是鬼神的“鬼”。“鬼”字的第一笔画是“撇”,鬼字少了这撇,就不成“鬼”字了,意思也是比喻即使是老鬼,少了一撇,鬼已不鬼,当然也是无用,失去“鬼”的精明了。
例句:平时小王算得小心,出门要上两个锁,啥人晓得俚格次忘记关窗,结果拨贼骨头爬进去哉。唉,真是老鬼失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