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儿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出自《水经注》的描写三峡风光的古文《三峡》,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我曾乘船游览过三峡,见过三峡美丽震撼的风景,所以当我阅读这篇文字时,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仿佛呈现在眼前,非常传神。这篇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郦道元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非常精彩: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是位奇人,他自幼博览群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写出了《水经注》四十卷。郦道元的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所以他的《水经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影响颇大。这位从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代地理大咖,按照现代素质教育的标准来评价,可谓素质教育的典范,他也开创了写实地理的先河。沈括有多牛?如果你读过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会觉得他更像一个博物学家。在这本书里,有卓越的科学发现,同时还掺杂着沈括在政治、财政、农业、历法、医药、音乐、诗词等领域的议论,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沈括这么厉害,很大程度上源自他的强大的原生家庭的熏陶。他出生在北宋时期杭州一个世家大族,祖上在五代十国时期就被吴越国王重用。他父亲先后担任县令、知州和转运使,他哥哥沈披,从“县长”做到了“副省长”(安抚副使),在兴修水利方面功绩卓著。沈括的两个侄子,一个是开封知府,一个是书法名家,还做过王安石的书法老师。古代所说的“三沈”,就是沈括、沈遘、沈辽叔侄三人。沈括曾奉命前往河北西路任察访使,他由开封出发,沿太行山北行时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论证了华北平原“皆浊流所湮耳”,是冲积平原,是中国最早提出华北平原为冲积平原的人。徐霞客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他少年时代便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长大后,便开始将少时的理想化为现实行动。徐霞客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游山玩水”,也没有政治或宗教目的,而是纯粹是以考察各种地理情况为目的,最终写成著作《徐霞客游记》。其中地理内容是其主体,最能体现其科学价值,而最富科学价值的,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研究。徐霞客称喀斯特地貌为“石山”、“石峰”,非喀斯特地形称之为“土山”:“于是石山遥列、或断或续、中俱土山盘错失”。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地理大佬,除了徐霞客、郦道元和沈括,还有周达观、僧一行、裴秀等享誉世界的地理学家、科学家:我们应向这些伟大的古人学习,用毕生的时间追寻自己的梦想,敏于行而讷于言,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