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错字:一种是没文化,一种是太有文化!

写错字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文化,一种是太有文化。在我国许多著名景区的牌匾上都看到过“错别字”。但是这样的字背后都有它的历史典故,错得恰到好处,也慢慢地约定成俗了,反成一段佳话。

天津蓟县 独乐寺

疑似错字:“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了

原来是这样:

当年咸丰驾临独乐寺,为寺内四合院题写院名,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但字写好后,咸丰才发现自己“献丑”了,最后一个“院”少写了一横。咸丰开口说人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你是皇帝,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啦~)

陕西西安 碑林

疑似错字:“碑”字少一撇

原来是这样:

一、

这个碑字是唐代题的,在唐代书写碑字是没有一撇的。原因是唐代印刷术落后,有一撇这个字就出格了。并言之凿凿:魏晋以至唐人现集于《书法大字典》各家之“碑”字上边没有撇。直到宋代以后书写碑字才有了一撇,因为宋代发明了印刷术。

二、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之手。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并写下了“碑林”这两个字。因此“碑”字少一撇,象征他当时的心境,刚刚丢了乌纱帽。

河北 秦皇岛 天下第一关

疑似错字:“第”字纳写成“苐”

原来是这样:

此匾乃明代著名书法家箫显所书。每个字都是1米有余;它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在笔划的处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使笔划减少,视觉上,字的上半部分的分量减轻。同时,让繁体的关(関)字笔划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将要翘起的城楼西端;再者,牌匾无题无款,仅有五个大字。目的就是使人看起城楼来平稳庄重。

江苏南京 明孝陵

疑似错字:“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

原来是这样:

一、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 清代文字狱很厉害,当时文人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 把“日”易为“目”;

二、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种智慧,代表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

不过,“眀”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山东曲阜孔府

疑似错字:上联中的“富”少上面一点,下联中的“章” 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原来是这样:

“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体现孔府崇高的门第身份,不仅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听说后反而连连叫绝。

江苏杨州 大明寺平山堂

疑似错字:“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

原来是这样:

“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浙江杭州 西湖

疑似错字:“鱼”字少一点

原来是这样:

“花港观鱼”碑,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 “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 鱼在火下烤,哪能活呢?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济南趵突泉

疑似错别字:“突”字少了一点

原来是这样:

在济南府“趵突泉”,泉池中有块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镌三个雄健大字——趵突泉,这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写。

传说劲挺柱涌的三股水把“盖子”顶掉了,才使“突”字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当然这只是形容泉水势强,人们的一种遐想。

河北承德 避暑山庄

疑似错字:“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

原来是这样: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由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诗书传家”大拍平台

爱我你就拍拍我吧!

-------------------------------

中国书法网shufa.com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每日与您分享有营养的书画图文

官方微信号:shufa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