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悠悠

汉水,作为长江的一条支流,其位置并不在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中也不算是太耀眼的明星,但它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唐代杜牧有一首写汉水的诗,“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其意境实在是飘逸不群。由于汉水的河流走向和夏天的银河是一致的,所以天上的银河也被称为云汉,李白就有首诗写道“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汉水有一段河道古称沧浪水,战国时代有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劝诫人们要心胸豁达,与世推移。从这些诗句上看,这真是一条非常浪漫的河,实际上这条河的景色也确实称得上风光旖旎。不过在秀美的背后它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块垒。

汉水风光

如果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汉水就可以称之为我们的民族河了。因为我们作为汉族,“汉”这个名字起就起源于汉水。

我们之所以被称为汉人,是因为刘邦同志建立的汉朝非常强大,常常一言不合就来一个“虽远必诛”,于是周边的民族就把我们这伙猛人称为汉人,这个名称就此沿用了下来。如果没有不可想象的灾变,大概率上讲这个名称还会继续延续千万年。为什么刘邦建立的朝代被称为汉朝呢?因为在刘邦平定天下之前曾被项羽封为汉中王。以从前的封地名称作为新王朝的称号在中国也是有传统的,比如秦、唐、宋都是这样,所谓“龙兴之地”嘛,沿用下其名字也显得吉利不是?

其实在鸿门宴之后,项羽本来是想把刘邦封到蜀地去了。如果那样,刘邦就会被称为蜀王,将来刘邦建立的王朝是否就叫蜀朝,我们的民族是否就会被称为蜀族呢?音律太美不敢想象了。幸好张良使出了浑身解数,终于把项羽弄得不好意思,把汉中也封给刘邦,于是我们终于被称为汉人了。

那么汉中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有一个城叫汉中。而汉中这个城则得名于这条汉水。

但是这个名字中有一个疑点,看地图,汉中这个城市明明非常靠近汉水的源头,为什么却被称为汉中呢?要知道古人在取地名的时候是非常讲究的,按它的位置应该叫做汉源才对啊,咋就成了“汉中”呢?

看看今天的汉中距离汉水的源头有多近

这条河上还有一个疑点是关于历史的。中国人都知道有个成语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说的是当年韩信挥军出汉中,平定三秦故地的故事。但有一个不常被人注意到的历史细节是,这竟然是几千年历史上唯一的成功从汉中打入关中的战例!

后世最著名的失败案例就是几百年后诸葛丞相的六出祁山了。为什么韩信能做到的事后世就再也无人能做到呢?难道真的只是因为韩信天纵奇才、萧何国士无双吗?可诸葛亮、姜维他们也不是废柴啊,为何打了十几次都打不出去呢?

这两个疑点的答案其实是在一场地震。这就是发生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20年的"武都大地震"。这次地震虽然烈度很大,但因为发生在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注意,史书上只说“羌道、武都道山崩,杀七百六十人”。

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地震会极大的影响后世历史的走向。

先说地理问题,汉中这个城市原来确实是比较靠近汉水之中的。但武都大地震之后汉水竟然被生生的截断了。汉水原来的上游部分被宁强县附近巨大的山体滑坡堵塞,上游河水(今天仍然被称为西汉水)无路可去,于是掉头向南汇入了今天的嘉陵江,这次河流变道史称“嘉陵夺汉”。

这是武都大地震之前,也就是韩信出汉中时候的汉水,注意汉中的位置

这是武都大地震之后的汉水,也就是诸葛亮时代的汉水,已经和西汉水完全断开了

所以本来靠近汉水中段的汉中城,在今天看来就非常接近于汉水的源头了。

这次地震还有另一个影响。当初在今天略阳这个地方是有一个大湖的,被称为“天池大泽”,是汉水中部的一个大湖,地震之后这个大湖也给震没了。河断了,湖没了,这两件看起来也没啥大不了的事情却把后世的诸葛丞相给坑苦了。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找谁说理去呢。

这次地震带来的地理上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后世历史的呢?让我们先看一下韩信当年是怎么打出关中的。

明修栈道

每次乘车翻越秦岭,钻那些动辄十几公里的隧道时,我都忍不住感叹古代在这条路上行军的艰难,史书上寥寥数笔的背后是多少的行人泪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过于深入人心,以至于大家都觉得韩信就是耍了一个花招,声东击西,就成功地翻越秦岭打入关中了。但真实的历史却不会如此简单。因为翻越秦岭太过艰难,更因为韩信此时的对手是秦末大将章邯。

章邯同志也算是书生从戎。他原来的职务是少府,相当于今天的自然资源部部长吧。大概那个时代的人物都是文武双全,章部长打起仗来也是非常的老辣。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章邯部长几乎是赤手空拳武装了30万囚徒,就横扫了起义军和纷纷复活的关东六国。如果不是遇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杀神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被破釜沉舟的项羽打败,秦朝会不会被续命还是件很难说的事情。

章邯是秦朝最后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将军,但他的能力在历史上一直被低估了

章邯用兵的特点是极为谨慎,几乎不会出昏招,更不会轻易被敌人调动。一个简单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未必就能糊弄得了章部长。所以韩信的作战方案并不是只有陈仓(今天的宝鸡,话说这个名字改得也是没谁了)这一路,而是在褒斜道放了一个烟雾弹,也就是明修栈道,然后从陈仓道、祁山道和子午道三路出兵,以求以优势兵力压垮章邯。

让我们看一下从汉中翻越秦岭进入关中的这几条路吧。

注意下韩信时代的祁山道是沿着西汉水,陈仓道则沿着汉水的支流故道水

子午道最近,陈仓道居中,而祁山道最远。但子午道极为难走,所以只是偏师,韩信的主力还是放在了陈仓道和祁山道上。战役的结果历史已经剧透,章邯没能在这两条道上堵住汉军,最终被韩信打败。

那么前面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后世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实际是五次北伐,小说演绎成了六次)有四次也是走的祁山道(最后秋风五丈原那次走的是褒斜道),为什么他就一直打不出去呢?

找了张蜀道全图,可以和前面的影像图对照看

最大的原因是在韩信的时代,不管是祁山道还是陈仓道,运粮的水道都是顺畅的。韩信出汉中是在武都大地震之前20年,那时候汉中是整个蜀汉地区的物流中心,粮草辎重可以从汉中出发,逆汉水而上,通过西汉水和其支流故道水分别抵达祁山和陈仓附近,是不是很贴心?这不仅因为汉水这个时候还是东西贯通的,还因为那个天池大泽的存在提升了上游河道的水位,降低了河道的流速,使得韩信的军粮虽然是逆水而上也还算通畅。

但到了诸葛亮的时代这两条运粮水道却都没了,没了。水道没了的原因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武都大地震。武都大地震之后,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汉水被截断,从汉中已经没法通过水路把粮食运到祁山道或者陈仓道了。天池大泽的消失还降低了西汉水等支流的水位,使得通过水路运粮彻底成为了奢望。

这样的水位你咋用?

你可能会说,没有水路又能怎样,不是还有陆路可以运粮吗,难道离了张屠户就只能吃带毛猪吗?答案是可以,但成本太高了。

说起战争,我们通常都喜欢看沙场决战的精彩,但内行人却知道自古以来打仗其实打的是后勤。在古代,如果靠陆路运粮,一个前线士兵的军粮往往需要后方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个人往前送。为什么这么可怕?假设一个人推车可以推150斤粮食,他一天要吃两斤,那么这150斤粮食只够他75天吃的。这75天他能走出多远呢?考虑到他返程的时候也要携带同等的粮食才能走回来,所以他最多能送到30多天的地方。要知道古代的路况是非常差的,一天能走20公里路就很不错了。这样算下来,如果战场在千里之外,那么运粮人来回走上两个月送上去的粮食只够前线一个战士吃十几天的!

就问你这样运粮有多痛苦,搞不好粮食都不够运粮人吃的

有一个词语我们很熟悉,就是坚壁清野,清野清的是啥?就是把田里的粮食全部收走。你大军打过来在当地田里收不到粮食,老百姓都躲到城里让你抢不到粮食,就只能靠从后方运上来。如果运输路途远了,你的粮食就供应不上,时间用不了多久,你的军心就会乱了。这样的情节可以说史不绝书。

相比之下,水路运粮就要省劲多了,物理定律决定了啊。在古代,水路就相当于今天的铁路。

这样运粮是不是省劲多了?

为什么秦始皇要先修灵渠才能平定南方?为什么隋炀帝拼个天怨人怒也要修成京杭大运河?为什么羊祜要在荆襄地区种10年粮食才能动手灭吴?为什么武则天要把京城从长安搬到洛阳?都是因为水路运粮才是最经济最可行的,单靠陆路运粮,远处的粮食根本就运不上来。

无奈的诸葛丞相发明了木牛流马,虽然今天的我们已无法了解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但想来也不过是方便在崎岖山路上行走的运粮工具罢了,和水路运输比起来,运输能力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的。陆路运输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仗打得时间一长,蜀国国力就吃不消。

木牛流马是这个样子么?

所以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想到的最好的对策就是和你耗,拖死你。诸葛亮给他送了女人的衣服来羞辱他,他也坚持不肯出战,直到秋风五丈原把诸葛亮耗死拉倒。

魏延曾建议走子午道出奇兵直插长安,被诸葛亮给断然否决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祁山道虽然远,但路途还相对好走,而子午道运粮太过困难,靠人背肩扛来运粮实在不靠谱。历来用兵谨慎的诸葛亮自然不愿出此险招。

如果400年前的这场地震再早震20年,头疼的就是韩信了。别说四个月就重新打回关中,就算四年、十四年也未必打得出去啊。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你可能会想,既然西汉水汇入了嘉陵江,可不可以通过嘉陵江把粮草辎重从蜀中地区运到祁山或者陈仓呢?答案还是不行,因为嘉陵江的落差非常大,逆水而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天池大泽的消失也使西汉水、故道水的落差变大,河道的通行能力急剧下降,以至于水路运粮成为奢望。

看看地图,你可能有一个疑惑,既然诸葛丞相没法从汉中走水路逆流而上进入关中,为什么不能从汉中顺流而下呢?顺着汉水冲出丹江口就是南阳盆地,也可以从这儿直捣曹魏的老巢啊。

这个脑洞开得其实是正确的,后世还真有人这么走过,那就是郭靖的好哥们拖雷。

郭靖与拖雷的传统友谊

蒙金战争时期,蒙古人先占领了关中地区,成吉思汗的三儿子窝阔台顺渭河东进,死磕金国的“关河防线”,关河防线就是金人依托函谷关和黄河打造的一条战略防御带,向西、向北抵御蒙古人的进攻,实际上就是战国时代的豫西道。以前我在关于一篇马陵之战的文章中曾说这条通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哪有那么好打?窝阔台门牙都崩下来了也没啃下这条关河防线。于是拖雷从天水打进汉中,然后就走了这条路,从汉中顺汉水漂流而下,直出南阳盆地,从南方迂回,兵锋直指金国的都城开封。在三峰山与前来阻截的金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三峰山之战中金军主力被彻底击溃,再也无力回天了。

左下角就是拖雷的进军路线,就是从汉水东出,走位可以说相当飘忽

既然拖雷一个蒙古人都能想到走这条路并顺利灭掉金国,诸葛亮为什么想不到呢?他当然是想得到的,而且他的继任者蒋琬还曾明确提出过这一作战方案,但被黄权否决了。其原因只能说此一时彼一时,时移世易了。

诸葛亮始终不肯顺汉水向东的原因,一是刘封死后丞相已搞不定隔在汉中和南阳盆地之间的东三郡了,搞不定东三郡出都出不去。二是那个时候关二爷败走麦城已经把荆州弄丢了,即使摆平东三郡,杀进南阳盆地又能怎样?在南阳盆地的平原上,擅长山地战的蜀军步兵能扛得住曹魏骑兵的冲击吗?而且没有了荆州,蜀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在孙权的威胁之下。一旦被曹魏和孙权联手进攻,神仙也打不赢。第三个原因,这一段的汉水水流湍急,顺江而下容易,一旦战事不利,退都退不回来啊。荆州在的话还可退入荆州,现在荆州丢了,真的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所以在战略上历来极为谨慎的诸葛亮是断然不会采取这一作战方案的。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对诸葛亮的沉重打击

400年前,悠悠汉水,托起了韩信的国士梦,帮助他出汉中,灭三秦。此后的韩信意气风发,简直是遇水必胜:在黄河,木罂渡河,灭魏;在冶水,背水一战,灭赵;在潍河,水淹齐楚联军,灭齐。直到最后,十面埋伏把项羽逼到乌江自刎。可以说大半的天下都是韩信打下!汉水成就的不止是韩信,还有萧何。萧何利用汉水,把巴蜀地区的物资兵员源源不断地运至关中,直到敖仓这个天下物流中枢,支撑了整个的楚汉战争,被誉为汉初三杰之首!

从这个角度或许可以说,汉水命名了大汉王朝,也成就了大汉王朝!

韩信与诸葛亮,分别站在了大汉王朝的首尾两端

400年后,汉水已断,大泽已干!诸葛丞相便有神机妙算也无力回天。前后出师表如杜鹃啼血,恢复汉室的梦想却已枉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五丈原上的两行清泪,为这个伟大的王朝画上了最后的句点,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浩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