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抽象摄影的 3 大“必杀技”
当你身边的景物比较乏善可陈,缺乏“闪光点”时,不妨把它抽象化,赋予其独特的艺术感,或许就能成就一张佳作。
今天,技巧君从超级会员投稿作品中,挑选了 10 张在“抽象”方面很成功的作品,为大家解说“抽象化”的常用方法。
1. 聚焦局部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这句俗语反映的就是把景物“抽象化”的基本方法之一:聚焦局部。这方法要求你具有一双锐利的“摄影眼”,和一颗热爱生活,喜欢观察周边景物的心,才能于细微处发现景物隐藏的魅力。
这种“有趣的局部”,在建筑中经常可以发现:
《魅力之窗》,姜德胜 摄
《网影》,柴剑波 摄
在自然界中,一些特殊的带有特殊图案的景物(如叶子的叶脉,树皮,树木的年轮等),或者“线条”感比较强的景物(如叶片边缘的线条,树木的延伸的枝干)也可以创造出抽象的艺术感。
《世界有多大,我想去看看》,毛国华 摄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局部”并不一定是“盯着小地方”,用宏观视角拍摄“大”景物,有时也能收获同样的抽象化特效。
以下图为例,大厦的每个窗口其实都不尽相同,但从宏观的视角看,排除了细节上的差异,每个窗户都趋于相同,形成了近似“规律的图案”:
《世贸大厦》,李国胜 摄
2. 改变视角
“抽象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让景物“看起来和平常不太一样”,让人“无法第一时间直观地看出这是什么”。所以,使用特殊的角度观察景物,可能会有奇效——就像小学课文《杨桃》里提到的,从特殊的角度观察,杨桃就会变成五角星。
同样的道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篮球架,换个角度看就会变得很有意思:
《天之环》,沈克京 摄
站在高处俯拍,或者航拍也是一样的道理,把熟悉的景物“陌生化”以后,观众会更关注景物本身的图案、线条,便于实现“抽象化”。
《晒面》,王建俭 摄
《回家的路》,杨默 摄
3. 动态模糊
利用动态模糊,可以模糊景物的细节,让观众在产生“陌生感”的同时更着眼于景物的轮廓和线条,这对于“抽象化”也是很有利的。
你可以用较长的曝光时间,拍摄运动的景物:
《海陵岛十里金滩》,张维健 摄
《池塘画意》,孙世华 摄
另一种方法是“景不动我动”,通过移动相机、旋转镜头等方法,创造出动态模糊效果:
《遐想》,戴安娜 摄
希望本期“他山之石”栏目能对您有所启发,我们下期再见!
(文: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