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大师与成都宝光寺...

——谢文逸撰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宝光寺,它位于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处的新都区,是一座红墙环绕,殿宇深幽,古木葱茏,佛塔凌空的高大古庙。2001年06月25日,宝光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相传此寺建于东汉年间,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寺院,它与成都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蓝”。

清朝以来,由于它的名气大,宝光寺也是中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列为长江流域的“四大丛林”。因此,宝光寺也成了成都地区著名的风景区,每年前往游览、朝拜者都在百万人次以上。宝光寺不但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而且藏经丰富,也是收藏文物最丰富的一座佛教寺庙。它收藏的箸名的文物中有梁武帝的“千佛碑”;明永乐年的“尊胜幢”;清光绪年间泰国国王所赠的贝叶经等外,还珍藏有不少名家的名画,如唐伯虎、祝枝山、竹禅和尚、张大千等名家的书画珍品,其中包括徐悲鸿先生有名的马画。

早在1942年秋,徐悲鸿就曾游览过宝光寺,并留下了他的大作——大幅《立马图》。关于徐悲鸿先生在宝光寺作《立马图》一事,早在以前就有报道。其报道中记述道:“1942年,徐悲鸿在安岳籍抗日名将陈离的陪同下游览新都宝光寺。感慨国难时艰,佛寺尚存,在东花园内现场挥就《立马》和《古柏》二图,以骏马之昂 扬和松柏之劲节,颂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其中的《立马图》高近两米,是徐悲鸿传世马图中最大的一幅。

(二图均是引用相关网络文章图片)

周恩来总理1964年4月10日到新都视察时,游览了宝光寺,在寺中看到这幅《立马图》后,还让秘书找来尺子测量了这幅画的尺寸。再用电话联系了故宫博物院,和博物馆收藏的徐悲鸿的另一幅《立马图》的尺寸作了对比后,对当时宝光寺的方丈说:“这是徐悲鸿先生平生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立马图》,比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幅还要大,你们要妥善保存好啊。”。 宝光寺所藏的这幅名画精品《立马图》,己被定为了国家二级文物,受到了寺庙方珍藏。

1993年9月,成都市首届熊猫艺术节组委会邀请了徐悲鸿遗孀廖静文,她携带来了徐悲鸿生前各时期的100余幅画作,来到成都举办“徐悲鸿艺术展”,此期间,廖静文去新都重游了新都升庵桂湖后,又游览了宝光寺。当时,新都宝光寺专门从文物收藏库房中取出了《立马图》给廖静文女士鉴赏。据说,她细致地把玩品鉴,她还充满激情地朗读了先生画上的跋语,在凭吊这幅徐悲鸿遗墨之后,曾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一个“缘”字。

1943年秋,著名画家徐悲鸿到成都举办画展。在画展期间,曾和当时正在热恋的廖静文来到新都升庵桂湖赏桂。关于这段经历,廖静文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描述道:“我们来到桂湖180余株桂树前,徐徐漫步。浓烈桂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真有香动天地之感……。”。成都地方志资料中也曾记载了这段往事:当时,他们乘坐的一辆带篷马车来到升庵桂湖,下车后,徐悲鸿付了车钱,他略一思索,从手提包内拿出一幅准备归途中送去装裱的奔马图给了马车夫,说送给他。廖静文微笑着对车夫说:“这幅画的价钱,比你这趟车钱多得多呢,请你不要随便给人!”。车夫笑容满面地从徐悲鸿手中接过画,连连说着谢谢的话。这段记述,说明了除1942年徐悲鸿游宝光寺时曾作画,并赠送过他的佳作外,还有其它的徐悲鸿的马画佳作遗留在新都民间。

关于徐悲鸿先生在宝光寺画的马画,北京印千山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15年12月11日,曾在拍卖会上拍出了另一幅1942年徐悲鸿先生在宝光寺画的《立马图》立轴大画(尺寸180×97cm)。

(本图是引用拍卖公司拍卖品图录图片)

由于这幅《立马图》上有徐悲鸿的一枚《吞吐大荒》大印,而且,画的尺寸大,故巴扬在“徐悲鸿巨幅骏马《吞吐大荒》流落记”一文中记述到这幅《立马图》时把它称作《吞吐大荒》,他在文中记述到:当时“在场的中国美术馆收藏部的郑作良老师说,他一生观赏名画无数,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大幅面的徐悲鸿作品。”。

巴杨对这幅马画是这样描述的:这匹骏马昂然屹立在草色枯黄的荒野上,前腿蹦直,后腿微曲,挺胸昂首,鬃毛飞扬,高傲的头颅桀骜不驯地偏向后方,虽然瘦骨嶙峋,却是英气勃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最艰苦年代中那种“穷且愈坚,不堕青云之志”的高尚风骨,跃然纸上。最后,它以百万级拍出。

这幅《立马图》画的右上角还有几十字的题跋,题跋中写到:“新都宝光寺为中土最大丛林之一,民国初建,四川演成,世界稀有之城。暗防区之,制无穷、贯一两师适主是寺,幸有静珊陈将军,秉仁慈之德,守坚贞之操。统兵此境十年,卒能获持名刹,独免于死。今日丛桂散香,高楠交翠,宝光林替,名都常新。虽佛力所庇佑,亦将军之泽也。壬午晚秋蒙将军导游,兹士适居月满,入夜倾谈,叹为平生之乐,翌晨写此,聊寄胜概也。寺中同游者严立三、华林、陈隆培将军长公子也。卅一年写竟并记,悲鸿。”。 从《立马图》题跋的内容中我们知道:在1942年一个秋天的月圆的夜晚,比时“……丛桂散香,高楠交翠,……。适届月满,入夜倾谈(可能是中秋时节)”。徐先生在当时驻在四川新都的陈隆培将军和严立三(身份不详)等人的陪同下,游览了川西名刹宝光寺,并且游兴未减地与陈将军在皎洁的月光下作长夜倾谈,感到“叹为平生之乐”。次日清晨,徐先生命备纸笔,欣然挥毫,画下了《立马图》等画作。画上的题跋记述下了当时徐悲鸿在宝光寺画《立马图》的背景。作者推论:“次日清晨,想是将军索画,徐先生命备纸笔,欣然挥毫。”,画出了此幅马画。几十年期间,几经辗转,这幅马画最后流落到一藏家手中,又于2002年,从这位藏家手中流出。据画的原藏家介绍,“当时寺中条件简陋,没有合适的笔,徐先生就将三支小毛笔捆在一起,完成了这幅巨作,并在画上详细题词。”,即徐悲鸿是在寺中用“三支小毛笔捆在一起,完成了这幅巨作。”。当时徐悲鸿先生名气很大,除陈将军索画外,其伴游的严立三、华林、陈隆培将军长公子等和寺中主持(前面己记述了徐悲鸿先生己赠送了寺中近二米高的《立马图》等画作。)等可能少不了向他索画。

除这二幅外,还有在海天国际艺术品拍卖(天津)有限公司在2006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以百万元级拍出的另一幅徐悲鸿马(中堂)画(98x87cm),

(本图是引用拍卖公司拍卖品图录图片)

画上也有相同提跋,说明它也和1942年徐悲鸿先生游宝光寺有关。 这幅徐悲鸿马(中堂)画曾著录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名人书画集》P144,它说明了这幅徐悲鸿马(中堂)画早在2006年前,己经过相关专家细心鉴定过的,并录入了《中国名人书画集》。

另外,四川民间一位老藏家还珍藏有一幅徐悲鸿游四川省宝光寺时作的《立马图》(画纸尺寸:139×72公分。)。

它收藏来源于四川省 成都市新都方向,即宝光寺的所在地。老藏家的这幅《立马图》画的纸张是陈旧的老宣纸,由于原藏家保管不善,纸画受潮,画面纸张不但显得陈旧,而且还有少许霉斑。

知名书画鉴定专家潘深亮(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部秘书,书画组组长。现聘于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为北京市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曾在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鉴识 徐悲鸿》一书中写到:“徐悲鸿画的马,如从形象上讲,几乎都是尖耳、阔鼻、白额、长腿、鬃尾迎风飞舞的形象,……。”。

而民间老藏家珍藏的这幅《立马图》画得腹部圆实,肌肉强健,白额,阔鼻,尖耳,头略向后回首,马尾、鬃毛飞扬;画中马显得精神抖擞,气势昂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完全荷合潘深亮老先生所述的徐悲鸿笔下的马画特征。

  同时,画上也有和前面的徐悲鸿先生的马画上写下的相同的题跋。

这些自然流利的老墨字提跋和落款,其笔迹符合徐悲鸿笔迹,故它应是一副到代老画,也应是徐悲鸿先生1942年游宝光寺时的另一幅佳作,可能是他赠送其它伴游人员的吧。

  老藏家原以为这张《立马图》是张末裱画,但细看画却是保存的较好的裱过的双层宣纸,背面第二层纸的小块破损处还可见浸墨,说明确系老墨画而非复制画。

  同时,第二层纸上还残留有一长小块被撕后的的背裱纸,也说明了背纸系长年保管不善受潮后脱层后被撕去。

上面的照片,都说明了本画轴由于原藏家因保管不善、或长期受潮、画轴破损脱层(四川地区潮湿多雨,以前四川民间多为低矮的瓦房或草房,保管不好极易受潮受损。),最后,藏家去除了脱层破旧裱纸及画轴,有幸保存下了这完好的画心。旧画上存留的这些特征,也都说明了它的年代。

  此外,画上还有三枚徐悲鸿先生的印鉴,分别是“东海王孙”(白文)、圆印“徐”(朱文)和“悲鸿”(白文)。

细看印也是老印,经过查对,它们分别符合徐悲鸿先生的相关印谱上的相同印鉴,也进一步说明了这幅马画的真实性。

铃印:

1、“东海王孙”(白文)。

参考印鉴:文物出版社出版,上海博物馆 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第763页第17枚白字“东海王孙”印。

2、“徐”(朱文)。

参考印鉴:文物出版社出版,上海博物馆 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第763页第2枚白字“徐”印。

3、“悲鸿”(白文)。

参考印鉴:文物出版社出版,上海博物馆 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第763页第11枚白字“悲鸿”印。

这些有来历的和出现有相同题跋的徐悲鸿的精品马画都说明:徐悲鸿先生1942年游宝光寺时,除向宝光寺赠送佳作外,确信还向陈军长以及其它伴游人员等赠送了多幅马画,……。

更新于 11-08

来自作品集收藏艺术品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