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家国情怀
这几天回老家农村,没带电脑,家里的网络也不好。用手机后台编辑没法输入本地音频,所以前几天的都没有音频,请朋友们见谅。昨天离开老家,没有安排好时间,结果停更了一期。从今天开始一切恢复正常,我会在每天的第二篇文章里把没有音频的补上。
大前天聊抖音海外版的时候,我说做一个国际企业,你就不能有家国情怀。有网友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家国情怀。
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国情怀是一种关系认同,那就是谁是家里人,谁是一个国的人。反之,就是谁不是家人,不是一国人。
对于中国人而言,对家的认同并不是单纯的血缘关系,亲情认同。里面还有更多的是乡土认同,也就是生于斯长于斯,在同一个地方生活过的老乡。
现在国人认为的有固定政权的、有固定地理边界的国家概念形成比较晚。儒家倡导的家国情怀兴于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候的国是诸侯国,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这个全中国。
那个时候,中国人认为,天下才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中国文人的追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孟子也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的认同感是个体利益、小集体利益,而国的认同是一个大集体利益。在春秋时代,这个国就是指齐、鲁、燕、韩、赵、魏、秦这样的国,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小集体的利益。而现在我们认为的这个国的概念就是指全中国,是指整个国的总体。
2
家国情怀就是只认这个“家”和“国”群体利益的人是一个整体。就是这是我们家的,那是我们国的,有非常强的排他性。强调集体认同的目的就是制造这种排他性,非我另类。
在中国古代社会,汉文化或者说中原文化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保持这种排他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意义上的排他性,才形成了中国群体认同的另一个概念,那就是文化认同。
这也是大家一直讨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国?就是这个大的整体是怎么认同的。还是认同文化的,还是认同地理的,还是认同政权的。我们一直的传统是文化认同,要不就没有家国情怀这种说法了。不过现在我们特别强调的是政权认同,并体现出了强烈的排他性以及排过去性。
那么,如果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中国人的群体认同,就是谁是我国人,谁不是我国人,我们是通过文化来进行区分的,认同中国儒教传统的人,我们都把他叫中国人,而不去区分他的肤色或者是血缘。
文化认同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不会产生极端的种族或者宗教的冲突。特别是在防预为主的情况下,文化认同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认同方式,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当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但是这种认同感也带来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防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3
心里总有防人之心,也就没有办法坦诚相对。如果我们想走向世界,想国际化的话,我们就会遇到不同的文化类型。文化是多样的,文化是多缘的,多缘、多样的文化自然就会产生冲突,因为文化追求的是求异。
而我们恰恰又通过这种文化方式,这种家国情怀的方法,这种求异的方式来区别我与他之间的利益,那么,这样在合作上就无法达成目的一致性,因为我们面对的都是异类,都是与我们不同的外国,这就很难融入到国际社会、国际文化中去。
也可以说,家国情怀不能用于国际交往之中,因为它会强调差异性和排他性。在我们的外交辞令里有一个经常提到的词,叫相向而行,什么什么事情要和我们相向而行。这就是强调跟着我们的走,然而西方社会或者说是外国,他根本不理解中国的文化,更难以理解你所谓的家国情怀。
所以,我们的国际化之路走到今天,产品打出去了,而我们的文化却无法走向世界。比如中国的电影不用说和好莱坞的比,和韩国的也比不了,在国际市场上基本没有地位。更严重的是,因为中国文化当中存在家国情怀的排他性以及政治形态的排他性,我们的国际化之路反倒被封杀。也就是我们无法在国际上展示软实力,那就只能强调硬实力,怎么看都像战狼。
当然,如果我们不想国际化的话,那一切都无所谓,国家情怀也好,强国政治也好,怎么玩都不过分,也就是关起门来自己玩,还能这么干吗?我不知道。
中国文化在本土的表现是非常包容的,可一旦走出去就难以融入其他文化,这说明中国文化的主体认同感非常强烈,我们包容别人行,但很难融入别人。这是个优点,它保持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本质几千年不变,也就是我们骄傲的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但那是一个基于本土的农业社会,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国际化社会。同时也是缺点,那就是不容易国际化。
作为一个人来讲是要有家国情怀的,叫不忘本,但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它在哪里生存本就在哪里,所以,不需要有家国情怀。比如:像孙正义的软银集团,它要有家国情怀就没法发展了。阿里现在都算不上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但软银一定是,软银是抖音海外版TikTok的投资人。
从某种程度说,家国情怀塑造了中国人的群像,这个群像在国际化的今天显得多少有点刺眼,因为它有排他性,自然会引起别人的警觉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