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舌尖上的年味/胡世军
有钱没钱杀猪过年
在老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钱没钱杀猪过年”可见杀猪过年是何等让人兴奋、向往、温暖、幸福的事情。这个年过得好不好,关键就得看你家是否杀猪。猪的大小、数量都直接影响着过年心情的好坏和幸福指数。
小时候在家乡,父亲每年都会特地喂上一头猪,等到了年关时杀来过年。喂来过年的猪是绝对不能喂饲料的,必须用自己家产的玉米、小麦之类的粮食,再配以猪草之类放一口大锅里煮熟,这样喂出来的猪肉特别香。年猪不能杀得太早,必须到腊月才能杀,最好是腊月二十左右,这样才能体现出过年的那种喜庆气氛,所以杀猪这一天也是特别让人高兴的日子。
早早地,父亲就已经起床在院子里烧上一大铁锅热腾腾的水,那是用来烫猪毛的,等着村里的杀猪匠汪叔大驾光临了。年关是汪叔比较忙的时候,刚把这家的猪杀好,来不及坐下来喝杯水,就得赶去下一家。忙的时候一天要跑五六家,甚至更多。左顾右盼好不容易才把汪叔盼到,于是真正的杀猪开始。不过我一般不敢看,倒不是我害怕,只因为我不忍目睹那种惨烈的场面,待等听到猪的叫声消失许久之后,再从屋里跑出来,此时那头鲜活的猪已经被抬进锅里拔毛了。
猪毛拔完后,汪叔把猪的内脏取出来,把猪肉砍成三指宽大小块状,父亲把这些砍好的猪肉放在一口大缸里撒上盐,再撒上一些如花椒之类的调料腌制。这是为下一步熏腊肉作准备,这些猪肉腌一个礼拜左右,就一块一块地用绳子系上挂起来,下面烧上柴火熏烤,不过熏腊肉的柴火非常讲究,最好的是白枝树的枝叶,熏出的腊肉喷香而味美。
一家人围坐在柴火周围,猪肉在柴火的熏烤下便一天天变得好看,飘香起来。腊肉的那种特有的香味便会缠绕在每个人的嗅觉上,年味会被腊肉的那种特有的香味氤氲得越来越浓、越来越美,欢乐、祥和的幸福过年气氛在家与家、人与人之家相互传递,一个让人期盼、憧憬的年三十眼看就一天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推豆腐、蒸黃粑、酿米酒
如果说杀年猪拉开了过年的喜剧序幕的话,推豆腐、蒸黃粑、酿米酒会把这一欢乐、喜庆的气氛推向过年的高潮。年味会被这一个个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渗透得越来越美。
推豆腐,顾名思义就是用人工推磨,磨出来的豆浆制作成的豆腐。豆浆磨出来后,经过烧开、过滤、挤压,一块块白白净净、香味醇厚的豆腐就算制作成功了。有的人家会把豆腐烘烤、晒干,或者制作成臭豆腐放在坛子里封闭起来,以供来年食用。老家的豆腐是用纯酸汤点制的,不像街上卖的那样用石膏点制,所以吃起来不论从外观和口感上给人的感觉都绝对让人百吃不厌。离家这么多年,我是很少吃到家乡的豆腐的了,但一想起家乡豆腐那种特有的美味,我仍然难以控制口中快要流出的口水。不过随着家乡人的不断富裕,这一传统的制作工艺已经被一台台磨浆机所代替。
蒸黃粑,这是家乡的特产。制作黄粑的原料主要有糯米、黄豆,用收获玉米时从玉米棒上剥下来专门留来包黄粑的玉米壳一个个地包好,用线系上放在一个很大的甄子里蒸透、蒸熟。黄粑特有的那种香味便会蔓延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蒸的越久,香味越浓,这香味同时也在考验着我们的耐心,总是呆在一旁不厌其烦地问父亲:“爸爸,黄粑该蒸熟了吧!”每当这时,父亲就会一遍遍地对我们说:“再等等吧!快了快了”好不容易等到父亲揭开甄盖,一个个从冒着热气的甄子里取出来,自己便急不可待地双手捧上一个躲在角落里美美地吃起来,早把父亲那句:“别烫着手了”的嘱咐抛在九霄云外。
因为黄粑一般平时是吃不到的,所以盼过年也就变成了盼吃黄粑。不过现在街上平时也有卖,记得09年我带妻儿回家给儿子上户口,那时是九月份,一天我们去街上赶集,就遇到卖黄粑的小商贩,我们乐不可支地买了十几个带走,妻儿吃过一次后,就爱上了这一家乡特产,时常地在我面前诉说着黄粑那种香香甜甜地味道。期待着下次回贵州时一定多带些回来,让这儿的亲人、朋友也尝尝这香香的美味。
酿米酒,当然这不是家乡专有的特产,许多地方也有过年酿米酒的习俗,我就曾经读到过许多关于过年酿米酒的文章,不过我还是偏爱故乡的酿米酒。甄熟了的米饭,也可能是玉米饭,散去热量,再撒上酒药,然后把之团在一起,盖上干净的纱布、棉被之类的保温物品,过不了几天,这些米饭在酒药的渗透下,米酒的香味便会从厚厚的保温物品里钻出来。冷不丁跑进你的鼻子,使你不去关注它都不行,于是会趁大人们不注意时用筷子挑一大块美美地偷吃起来。不过即便被父亲发现也不要紧,父亲最多是教训几句就完事,因为过年是不能打骂孩子的,再说这也不是什么大错,好吃本就是孩子的天性。
米酒酿好后,父亲会把它装进早就洗净晾干的坛子里,密封放起来,想要吃的时候,用专门的勺子舀一些出来,但勺子不能沾油盐之类的东西,要不然米就会变坏,还有,舀过之后必须盖牢。如果不盖牢,就会影响米酒的保存期,有时家里一年四季都能吃上米酒。小时候就是闻着米酒、吃着这样醇香的米酒长大的。
忘不了,家乡的过年,我想更多的是过年时才能吃上的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味,这占了记忆中的很大空间。有时真想到年关时,停下手上所有的工作,带上妻儿回家重温童年那一个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年关时光。
年三十
小孩子盼过年是天生的一样,我也是。小时候每到年关总是天天掐着手指头过日子,总盼望年三十快点来到。因为好多平时想都不敢想的美味大餐会像演魔术般呈现在你的眼前。
年三十这一天,大人们一整天都在忙着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你也许会想不到,平时吃着粗茶淡饭的人们会为了一顿饭而运筹帷幄、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只为一顿年夜饭,我想这年夜饭蕴藏着的意义是何等的重大。
家乡的年夜饭是必须在晚上吃的,这么多年我在很多地方过过年,但都是在白天,远吃不出家乡那种喜庆的气氛。而在吃年夜饭之前必须过一道关卡——那就是贡饭,把刚出锅的菜摆在桌子上,桌子一定要放于堂屋的正中,桌子四周摆放好板凳,每一个座位对应桌子上的一个碗,碗里象征性的盛上一点米饭、一些肉之类的菜。别忘了筷子一定要搭在碗上,一切准备好后由家里最惧威望的人挨个邀请那些逝世多年的老人们来吃年夜饭,有时还要洒一些白酒,然后烧纸、磕头。贡饭是家乡人的一大传统习俗,也是对已逝亲人怀念的一种寄托方式。
贡好饭后,父亲会点燃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在鞭炮声中,一家人早就各就各位,一顿象征团圆、喜庆、欢乐,祈盼已久的年夜饭才真正的开始。会喝酒的喝点小酒,不会喝酒的喝饮料,一家人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畅谈这一年的幸福往事,憧憬来年的风调雨顺,一家人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大人小孩健健康康……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在千家万户传递,交织在一起,一幅万家团圆美好、温馨的画面在故乡的土地上勾现出来。人们美美地享受着这绝对美好的时光,一切的不开心、苦与愁便会冲淡得干干净净。
吃过年夜饭后,大人们便忙着为儿女、小辈发压岁钱。以祈祷后辈们健康平安。在此不得不谈到守夜,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户都会把煤炉烧得旺旺的,因为这老家流传这样一句古话:“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火在这一刻是人们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象征。吃过年夜饭的人们围在熊熊燃烧的炉子旁边,嗑着瓜子,吃着糖果之类的食品,听父亲讲各种好听的故事,我们这些吃饱、喝足的小孩坐着坐着不听使唤的上眼皮和下眼皮便相互纠缠起来,等醒来才发现自己却躺在温暖的被子里,已经是年初一的早上了。
作 者 简 介
胡世军,男,出生于1980年3月11日,贵州省黔西县人,安徽省淮北市作协会员,现就职于安徽省淮北矿业宿州市桃园煤矿。在《当代矿工》、《中国煤炭报》、《新安晚报》、《安徽青年报》、《淮北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散文、随笔、小小说两百多篇。
重要通知:根据广大作者的要求,【“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延长一个月,至农历的正月二十(即2018年3月7日)截稿;统计期为10天,至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3月18日)出奖!
评选办法: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