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来楚生、沈尹默临《曹全碑》
何绍基
苏东坡论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法作品其实无所谓新,也无所谓旧。自创新意只不过是与他人有不同的面目而已,但他的内涵却是不会改变。书法中的“法”与“道”,“技”与“艺”,“性”与“品”千百年来从未有所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书法艺术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笔墨技巧的熟练,决定于一个人传统功力是否深厚。何绍基致力于汉隶的创新与发展,完全是他数十年精研各类汉碑,探求汉隶的笔法和结构的结果。所临《曹全碑》就是以理为本,以性情为宗,力求将自己的隶书达到形式和内容,法与意,形和质的完美统一,久而久之,何绍基隶书的面目就出来了,这就是“不求新而自新”,功到自然成啊!
何绍基临《曹全碑》
何绍基临《曹全碑》
来楚生
我们从来楚生流传下来的隶书作品中可以看到其隶书出于汉碑、简牍的融合。这通一九七四年五月临的《曹全碑》册页是他晚年最后的一批临作。其行笔流畅秀逸中富于节奏和韵律,这韵味源于他对简牍的孜孜不倦地研习,他没有刻意模仿原碑,而是充分发挥他运笔的特性,让笔画的提按变化更加明显,横画的燕尾、捺笔及有些笔画的末笔,一任锋颖自由捺出,深得简牍的自然、随意之精神。来楚生学汉碑的成功是他的善学,他清楚汉碑毕竟是摩刻上石的字体而非墨迹,临写汉碑就应该回其原有的面目。来楚生在隶书上的成功,重新赋予隶书以生命力,给隶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来楚生临《曹全碑》
来楚生临《曹全碑》
来楚生临《曹全碑》
来楚生临《曹全碑》
沈尹默
学习书法需要临摹碑帖,临摹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碑帖经典的要领,掌握的前提是还原,还书法经典以历史的本来面目。沈尹默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想要讲究书法的人,如果不知笔法,就无异于在断港中航行,枉费气力,不能登岸。”沈尹默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古代的碑帖,提出如果不分碑帖的风格、字体、年代和特征,只用一种笔、一种纸埋头临写,纵使刻苦无比,也难以有所进步,进入书法殿堂更是天方夜谭。沈尹默非常重视书写工具对书法的影响,所临的《曹全碑》就是用硬毛笔头,偏熟的纸,其笔毫的弹性是显而易见的,书写的线条质感具有柔婉缠绵,力量内敛,柔中有刚,变化极为雅致自然的风韵。
沈尹默临《曹全碑》
沈尹默临《曹全碑》
沈尹默临《曹全碑》
沈尹默临《曹全碑》
沈尹默临《曹全碑》
沈尹默临《曹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