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端午记忆/程勇
裹粽子、悬艾草、划龙舟,随着端午节的临近,一些关乎端午的记忆又一次浮现在脑海中。记忆里,老家还是十分重视端午节的,在这个节日里我们无论离家多远,都会回到家里,哪怕只是吃上一块妈妈早已准备好的绿豆糕,一个妈妈亲手裹的粽子。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粽叶的清香里,在浓浓的艾草味道中,品尝到一抹乡愁的滋味,一番家庭团圆的幸福甜美。
关于端午源自于何时何处,其实有很多种说法,通过百度搜索,竟有十种说法,各自说法不一,也各有各的佐证,当然此时我们已无从查考,但从中可以看出我们中华五千年华文明的璀璨,以及每个传说背后凄绝而又壮美的故事,如屈原、伍子胥忠贞报国,曹娥孝意感天等。当然,从字面不难理解,“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至于端午的来历,此时大可不必讨论得过多过繁,总而言之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值得深深纪念的日子,何不尽情地享受呢。“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我们可以在包裹粽子的时候,与父母说说知心的话;在龙舟竞渡的比赛过程中,把同姓家族的感情再一次升华。原来端午里的一切都可以是那么的美好。
在老家的大屋后面,父亲沿着小水沟种植着一排的粽叶,长得很是旺盛,一年到头总是葱葱郁郁的,那排粽叶就是小院北面的一道院墙,不仅装扮了一方院落,也为端午的粽子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材料。采摘粽叶,好像四季都是可以的,但谷雨时节的品质最好,很有韧劲,并且整个叶片透露出一丝青香。
新采摘下来的粽叶还不能立即使用,首先还要把叶片放入铁锅内用水煮沸,然后捞出来放入冷水中进行浸泡,待逐步冷却下来后,再用布片一片片地进行清洗,经过高温蒸煮后,粽叶的香味得到了充分的挥发,当叶香与糯米的香味融为一体时,味蕾岂止是生津,更在蠢蠢欲动。
老家的粽子是四角形的,上面三个角,下面一个角,呈锥形,或是漏斗形状,主料以糯米为主,兼杂以红豆、绿豆等,有些还放些咸肉、红枣之类的,可谓是花样繁多。但我尤爱佐以红豆的粽子,可能是红豆那独有味道感染了我的味觉,也可能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所带来的相思意境吧。
端午节的头一天下午,大人们都会放下手里的农活,洗粽叶,拌糯米,包粽子。地道的粽子,不仅对粽业和糯米的品质要求高,就连对包裹粽子的材料也是很有讲究的。系粽子的材料主要是稻草,用的还要是早稻的秸秆。每当这时,父亲总会从屋后的草垛里拔出一把稻草,修去秸秆周边的枯叶,用木头做的锤子捶上几遍,再加以揉捻,稻草筋杆的韧劲此时恰到好处,即释放出稻草的香气,又不至于在拴系时扯断。
妈妈是包裹粽子的一把好手,包出来的粽子不仅棱角分明,且还十分的秀气。食物本来就是有灵气的,为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乐趣,难道不是吗。为了能够准确分辨出哪个是红豆馅的,哪个是绿豆馅的,哪个又是纯糯米的,妈妈总会将同一类馅的粽子形状尽量包裹成一致,此时我们就会将同一类馅的粽子系在一块。我们那儿,都是将五个粽子系成一组,也是为了与五月初五这个节日应景吧。
傍晚时分,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诱人的粽香,时不时还有淘气的孩子燃放着花炮,节日的气氛在此刻就已经酝酿,渐渐地环绕在池塘边的那对虽已老去却又焕发生机的石榴树上,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桔花已然满树,石榴花却在三三两两地相约着,殊不知,“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菜园里一丛丛的艾草到了收获的季节,端午一早,父亲就会将沾着晨露的艾草收割下来,平铺在门前的场基上,我们姐弟俩就选择其中最长最好看的,或放在堂屋里的香案上,或插在大门头上,在艾草独特的芳香中,祈求一家人的平安和幸福。剩下来的艾草,都会捆成一团,晒干后放置在家中,待到冬季时,妈妈则会用艾草蒸煮出来的水为我们熏澡,祛除身上的寒气。
记忆最深的还是划龙舟。小时候的龙舟比赛一般都是在离家约摸五六里路的古街旁边的西河举办,古街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黄姑,传说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侄女黄姑曾在此驻军,忙时带领群众开荒生产,植桑养蚕,汛期捕鱼,秋冬时山上狩猎,闲时练武以图扩军备战,由于驻军时间较长,此处并逐步形成了集镇,并终以黄姑来命名,也是后人用来纪念吧。
西河呈S型绕过古街的东面,水面在此处变得宽阔而平缓,河道两旁都是合抱粗的杨柳,柳阴下舞动的红绸,就着鼓点拂过晨起的阳光,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河面上回荡,震耳欲聋。原来龙舟比赛开始了。大人们正聚在一起谈论着哪个姓的龙舟快,哪个姓的龙舟彩绘比较有特色,而孩子们却惦记着古街上正在油锅里嗞嗞作响的大油条,还有那古街独有的“大饼”的香味。
乡村的龙舟比赛,多是不在乎输赢的,在意的是那份家族成员之间情感的融洽,家族的兴旺,以及对风调雨顺年景的祈盼。
看过龙舟比赛,比赛过程中的兴奋好像刚刚才来到,于是大人们领着自家的孩子,沿着古街的上青石板,三三两两地趟进古街上“馆子”,叫上几个下酒的饭菜,聚在一起聊聊家里的生活、田里的农活,惬意地喝上一口小酒,端午节的气氛在这里得到升腾。记忆总是那么美好,如今孩子也大了,我们也会将关于端午的一些传统一一说给他听,但好像总也找不会过去的那种感觉。习俗是需要传承的,相信我们的孩子在将来也会对端午有着特别的记忆,一缕粽香,一片艾叶,一声问候。足矣。
作 者 简 介
程勇,男,安徽省无为县人,多年从事新闻、游记、杂文、散文写作,喜爱文学创作,曾发表多篇作品,现为中国旅游新闻特约记者。
本次征文设金奖二名,银奖五名,视参加征文篇数设入围奖若干名。金奖奖品为张小斗先生的嫡作高档黄龙山原矿紫砂制作的西施壶一把;银奖奖品为张小斗先生的嫡作高档黄龙山原矿紫砂制作的功夫壶一把;入围奖奖品为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散文作品集或作者为孙春雷、贾国勇的《行参菩提》(二者任选其一)。
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