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又是三月三/史晓瞢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回忆起年少时光,总会想起奶奶。

小时候我和奶奶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在冬天和奶奶一起晒太阳,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我的心情就好像身上的棉衣裳。在春天和奶奶一起挖野菜,那是一帧真多么温馨的画面,我的快乐就好像遍地的花儿香。

记忆中没有见过爷爷,只有柜子上的一张画像。每年过年包饺子,奶奶总是将第一碗饺子给我:“去,给你爷献上去”。我把那碗饺子端到爷爷的画像前放着,好奇地问:就一直放着吗?奶奶说等一会就可以吃了,我就在旁边耐心地等着,等一会问:“可以吃了吗?”奶奶说可以吃了,我就高兴地端着那碗饺子去吃。贪吃的我,哪里知道奶奶的思念呢?

有一次她的大儿媳也就是我的大娘病了,大概也就是头疼脑热之类的吧,总之是浑身的不舒服,躺在床上,奶奶舀了一碗水放在炕边,拿了两双筷子蘸上水在大娘的头上、身上点一点,嘴里念念有词:头上抹了头上轻,身上抹了身上轻,腿上抹了腿上轻。然后将筷子竖着放在碗里,用菜刀一下向筷子砍过去,末了将那碗水端起来走到大门外倒掉,回来问大娘好点了没,大娘很虚弱地说好点了,奶奶安心了。我在一旁看了半天,忍不住问:要是一会还不好咋办?奶奶说,唉,还不好就去买点药呗。原来奶奶并不是一个封建迷信的人,后来才知道,那时家里穷,有病尽量想办法自己治,实在没办法才上医院,懵懂的我哪里知道生活的艰辛呢?

记得有那一年奶奶最小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小姑要参加高考,那年三月三的时候,婆拿了几根筷子对起来,让我和她面对面坐着,帮她拿着筷子,嘴里一边念叨着:又是一年三月三,筷子碰头问神仙,今年家里一切都顺不顺?今年小女儿能不能考上学校?她让我不要动,静看着筷子的变化方向,我本想开玩笑的,但是看她一脸严肃的样子,就不再开玩笑,看筷子在我们的手中,随着心情起伏而慢慢晃,末了她说好了,很开心的样子。我不相信这样的东西,但是谁又能明白一个女人对生活的期盼,对孩子的期望呢?

又逢三月三,我又思绪飘飞,三十多年前的一幕幕,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可细细想来,这都已成为永远的故事了。

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颜。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白云去做伴。

小时候我的风筝,是纯手工制品。扎风筝是奶奶的专利,她做的风筝,是用四根篾条搭成骨架,骨架用缝衣物用的棉线系住。风筝的身体,是陈年的年画做的。把骨架和白纸粘住在一起的,是奶奶自己做的糨糊。风筝线轮是奶奶用四根小木头做的,像谷子进仓前抽去空壳谷子用的“风檫”柄,但又有点小小区别。一般的线轮,放线的时候很快,收线时就得一只手挽着,慢吞吞的。奶奶做的这个线轮,有两个手柄,放收都很快,尤其是收线的时候,两只手分别握住两端的手柄,不停地快速转动,风筝线就不停地绕回了线轮。

在云淡天高之际,就有三五只呆头愣脑的纸风筝在其间纠缠、碰撞;菜花地里,是一群穿着补丁衣服帮绑着两个小鬏鬏的顽童在毫无顾忌地追逐、扑腾;还有一只两只灰的黄的土狗在追随、狂吠这样的情境,现在都让自己有些恍然若失。

三月里来三月三,蟠桃宫外好人烟。做卖做买人人乱,各样玩意摆得全。那一年三月三带奶奶去逛庙会,只见那里卖玩具、风筝、空竹的,卖字画、文房四宝的,卖鞋帽估衣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大姑娘、小媳妇则直奔卖花布、绣花样的货摊。打梳头油、卖泡花碱、发卡、木梳的小贩应接不暇。传统的绢花、绒花,千姿百样,万紫千红。奶奶兴致勃勃地买上几样,用纸匣码好,回家送给亲人、老街坊和自己分享。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听着这优美的音乐,我的心里总是闪现着奶奶充满希望的样子:“又是一年三月三,筷子碰头问神仙……”

作 者 简 介

史晓瞢,原名席花妮,三门峡作协成员。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也是文学爱好者。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有多篇稿件被《三门峡日报》《金城灵宝》采用,数篇作品见于当地教育杂志及网络平台。文学作品《难忘儿时年味浓》获得新媒体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征文银奖,《空堂独相忆》获得新媒体行参菩提“清明 思恩”征文金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