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忆事(石盼华)
在上海出行,如果不赶时间,都会选择乘坐公交车,白天的时候挑个靠窗的位置,可以看见窗外的梧桐树、咖啡馆。若是在夜晚,尽眼是绚烂迷离的灯光和匆匆忙忙下班的行人,而不像地铁车厢的惨白寂静和外面的漆黑。
有时在上海坐公交车也会怀恋家乡江苏泰州姜堰公交车的速度温和,还有一车人的乡音。毕竟外面的风景总是好的,步伐若是快了,还没来得及细看,便只留下一点点回味。
习惯并爱上坐公交车,大概是在姜堰逐渐养成的习惯。每次拖着行李箱从车站回沈高镇的家,都会搭乘801或817路车。还记得刚离开乡镇前往城区的励才实验学校求学时,觉得801路很“新鲜”:窗户很大,很像旅游观光车。也可能是从那时起,不管是站立还是坐着,都喜欢朝窗外看,眼见路两侧慢慢变得青翠葱茏,路也更加宽阔平坦。前些年的时候发现家乡的公交车陆陆续续更换成了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运行的时候不同于传统汽车,发动机没有那么大的轰鸣声;空间更大,也伴随着人心更广。
有一次坐车回家,在少有人上车的一站上来一位老人,看上去大概七八十岁,问了师傅好几遍这辆车是不是去溱潼的。确认没坐错后,他蹒跚着拎了两袋东西上了车。车子上有很多老年人,座位都满了,于是老人只能一直站着。说来也怪,从这站后公交车速度下降得很快,像是自行车那样的速度,一直缓缓地在乡村公路上前行着。“车子怕是没电了吧!”“还剩下多少路电池不应该算好着么?”“这么慢不行的啊!我还要回去啊!”车上人开始发牢骚了,开始责怪司机。
其实电是足的,因为车子上坡时明显很轻松,保持了在平地上的速度,一跃就过去了。
就这样在未知和疑惑中过了四五站,在两名乘客下车后,车子一下子就恢复正常行驶的速度了,再也没有乘客议论。我往前看,之前那位站着的老大爷已经坐在位子上了。
诚然,城乡公交快速发展的今天,方便了通勤的上班族,也方便了去城区看病、购物、看望子女的老年人。加上政府对老人乘车的优惠力度,越来越多老年人坐公交车往返于城乡之间。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老人没地方坐了,司机师傅就让老人垫张纸坐在台阶上,紧紧握住旁边的栏杆;年轻人往往也会主动让座。可这次连坐地上的空间都没有了,师傅既要载着满满一车的人前行,也要顾及这位年迈的乘客,于是他把车开得很慢,也许会超时到站,也许会被不知情的群众埋怨。
再过几天就要回上海了。有时候会想到:中学时,连接家和学校的是这一条条公交车路线,在家里待的时间只有寒暑假;读大学后,连接家和学校的却是一条更长的路线,而全年在家的日子林林总总加起来就一个月左右。我知道这是生我养我的故土,虽然现在一直在外求学没有为家乡作出贡献,但一定有哪一天,用己之所学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姜堰添砖加瓦!
(作者: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2019年硕士 石盼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