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替儿子求复婚,儿媳:我不可能原谅你们,顶多做到不恨你们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01

《论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这是颜渊发出的感叹,意思是说:“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如果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一个老师,就可以健全发展,既不会太疯狂,也不会太保守,因为有相应的章法,还能激发出人们求学的兴趣。但是,人活着不能一直靠别人,能遇到良师益友固然好,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良师益友,要学会用良师益友的方式去引导自己不断向上,这是每一个个体成长过程中都应该具备的状态。

假设一个人从年轻时开始就一直健全发展,可想而知,等到年纪大了,成了长辈以后,也会成为良师益友,到时候得到晚辈的善待是水到渠成的事。

这虽然不是多难理解的大道理,但是却总有人不当回事,到头来没有得到善待还怨天尤人,搞得好像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一样,实在太可悲。下面这个女人谈及她之前的婆婆时就提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希望其他人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希望其他人都能在人到晚年之前管理好自己:

『我本以为我的婆婆和前夫会一坏到底,谁曾想他们竟然也有服输的时候。我不同情他们,只是觉得很可悲,我受够了他们母子俩这种打哭了又哄的把戏,当初我好心好意想跟他们处好关系,他们不待见我,非等到闹翻脸了,没有其他活路了才低声下气求我复婚,试问我凭什么要给他们台阶下。

我虽然一向是个好说话的人,但是一码事归一码事,没有招惹过我的人,没有触及过我的原则的人,只要说一些好话,我都会给台阶下。但对于招惹过我的人,伤害过我的人,说再多好话,我也不会给台阶下,因为我内心始终有个伤疤,就像婆婆替她儿子求复婚时我跟她说的一样:“我不可能原谅你们,顶多做到不恨你们!”

别说是我,换做是他们自己,如果我用他们对待我的方式对待他们,事后又回过头低声下气求他们原谅,他们也不可能原谅我,反正活了那么大岁数,我是没有听说过有人真正可以做到不计前嫌,一般人很难有那么强大的内心。

我不想走回头路,之前的那段婚姻对我来说,只是用来吸取教训用的,让我认清了这样一个事实:女人早点学会装糊涂,人到晚年方可被晚辈善待。

如果我的婆婆明白这个道理,跟我们划清界限,各自安好,不掺和我们的婚姻,不该她管的事她不多管闲事,只要不该她出面就装糊涂,一切都会很平和,真是这样的话,不用别人提醒,不用她提要求,我自会善待她,而她不满足这些条件,还惹恼了我,得不到我的善待就是她咎由自取,反正我无论如何不会任由自己成为她这种人。』

02

有句话说:“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意思是说,人世间的很多烦恼,都是自寻烦恼。除了生老病死等身体上的病痛之外,其他所谓的痛苦,都是主观意义上的痛苦,是人为定义的痛苦,这一类的痛苦说到底只跟每个人自己有关。

通常情况下,我们心生烦恼的时候,情绪不佳的时候,习惯于怨天尤人,不是怪别人,就是怪环境,抑或怪时运不佳。而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会这样认为,是因为我们选择相信是这样,我们也可以选择相信是其他样子,所以只跟自己有关。

更具体一点来说,只跟自己的价值观有关。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检验或反省自己的价值观,不要总想着一劳永逸,没有人可以在价值观方面一劳永逸,因为一切都在变化,我们的价值观要顺应变化而变化,坚持追求合理,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少去盲目定义烦恼和痛苦,才不会因为自寻烦恼而烦恼。

通俗一点来讲,当我们不是百分百确定是非对错的时候,不要盲目下结论,否则你所认为的有可能是错的,你自己认为错了,还给自己带来痛苦,何苦呢?

03

很多人都知道,无需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但是,人性使然,人们总是对他人的评价充满好奇之心,好奇的目的是想得到正面的评价,从而证明自己伟大,证明自己被别人看重,却不知,这样有可能让自己掉进坑里。

每个人都可以回忆下自己对别人的评价,你有几次认真对别人发出过正面的评价?你又对你发出的正面评价坚持过多久?你会发现,留在回忆中的正面评价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不太友好的评价,这很正常,因为人们习惯于对自己之外的人和事指手画脚。

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别人评价我们的时候,正面的评价也不会多,即便你听到了,也未必是真实的。所以,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没有太大的意义,与其围绕着别人的评价做自己,还不如静下心来结合现实去规划如何做自己来得稳妥。

比如前文中那个女人的婆婆,她之所以一意孤行,一错再错,这中间免不了会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说白了,当她犯错的时候,别人依然给出虚伪的评价,她信以为真了,所以才会继续犯错。想要避免这种误区,倒不如让自己活得淡然一些,糊涂一些,只要心如明镜,其他不太重要的东西都可以不必在意,只要坚持一心向善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