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长篇文史随笔《秦陵记》后记

摄影:赵震

长篇文史随笔《秦陵记》后记

和  谷


一个人的意义,无非生死二字。帝王亦然。
从秦始皇的归宿地出发,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追溯他前世今生以及来世的轨迹,游历与他关联的上下五千年的周围世界,天上与人间,天堂与地狱,从中发现一些人事和审美的物象,也确实是一次疲惫而快活的精神旅行。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所在的原单位老干部处同事,把电话打到我居住的老家乡下,说北京有人在找我有事,给了一个陌生电话号码让我回复。对方原来是北京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王玮烨先生,他想让我写一本有关秦陵的书。我稍加考虑,便应承了下来。这也便开始了经年的跋涉,类似从地上到地下甚或云彩里,寻找那个号称千古一帝的人物的生平史迹与灵魂。
蹉跎的是,我陪八十有六的老母亲住院手术后回到老家,个把月后妻子有病住院,我只好把手提电脑从乡下带到病房。接着我又患痛风多日,接着又遭遇车祸幸得无大碍。真是有点杞人之忧,与遥远的秦朝对话,与陵墓里的早已逝去化为泥土的帝王将相对视,成了我辛丑之年唯一以资安妥的生活方式。
人生匆匆,留给时光的是渐行渐远的背影。朝代亦然。追思千古帝王,再大的陵墓,在时空交错的大千世界,只是一抔黄土,一粒微小的尘埃。
半个世纪以来,从事编辑和文学写作,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始,从拜谒黄帝陵到寻访周祖公刘的土陵,从踏勘秦陵到考察汉唐陵墓群,陆续写过若干散文游记和杂谈。要写一部秦陵的书,梳理归纳中国帝王陵制演变的著述,却是在啃一块干涩的硬骨头。四十万字篇幅,涉猎资料卷帙浩繁,有点推着巨大的石头上山的艰难。
好在以往的笔耕生涯中,有早先选入教材的《秦俑漫笔》,选入2009北京高考试卷的《司马祠》,之后应《中国国家地理》之约,从古远苍凉的秦俑泥塑中寻找过中国男人最早的脸,又有机会应文史机构约请之际,撰写的隋唐帝陵的踏勘笔记。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遗存中,发掘启迪现代时尚文化的审美趣味,也是对辉煌千年、遗恨千年历史的深情回望和苦思冥想。
日出日落,四季轮回,与大自然的规律相依,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步履艰辛而壮美。有生有死,生生不息,大地不朽,万类霜天竞自由。一朝一代皇帝去了,他们的故事和那个时代被记忆在史书和民间传说中,成为当代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资源。留在大地上的帝王陵墓,是静态的,任凭后人评说,它们沉默不语,然而却涌动着无形的精神力量,摇撼着现代人的心灵。
我想,还是那条九曲河流,带着两岸斑驳的风景,从源头奔流到海。我们看见的流水,是从远古历经多少朝代流来的,是历史的亦是现实的,就在眼前喧哗着,闪烁着光芒。我们为之感佩不已,斟酌考量,禁不住赋诗作文,低吟浅唱,或引颈高歌。
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谁在叩问。读者各自有回答,答案不尽相同,甚或唇枪舌剑。这便是历史文化包括帝陵文化的价值和妙趣所在。
多年前,我结识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韩伟先生,他在雍城遗址考察长达十二年,探查出轰动一时的秦公一号大墓,在挖掘现场接受过我的采访。他在考古界主张秦人东来说,并论述了屈肢葬的渊源和意义。
之后,在给《中国国家地理》撰写专栏时,与中日联合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先生交集,他提出的秦俑是外国人设计的观点,一直受到历史学界的争议。他说,考古重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考古学让遥远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血肉相连。未来中国考古人能立足于世界考古学之林,就必须在世界文明的视野下,思考中国文明为什么走的是这么一条路,中国文明的特征是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
同时,与历史文献片《东方帝王谷》的总监白玉奇先生的交往,对我的文学写作增添了文史的滋养。在上海,曾请教过写中华史的易中天先生,关于通常的封建一词的观点,他是持独特见解的。其学问之深厚,表述之机智,纵横捭阖,令人耳目一新。
因文本体例的需要,行文运用了散文、游记、随笔、纪实、史录、论说、摘编几种叙述笔墨,其文体虽类似散点透视,却万变不离其宗,围绕秦陵寻根溯源,对中国陵制史作了一番引证。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历史文化河流的走向,既对史学观有理性的辨析,也分别推介了自古以来对秦始皇褒贬不一的立场观点,同时有普及历史知识和提供多元信息之功用,供读者浏览参阅。
书中引用或摘录节选了不少历史学家、评论家的文章,有的未能查阅到文章作者署名,在此表示敬重和歉意。感谢秦俑博物馆摄影家赵震,提供了精彩图片,为本书添彩。
因系历史文化随笔,非专业考证论说,不便逐句注释引文来源出处,有的也剔除了分号、冒号、引号和省略号等精确却嫌字面琐碎的句式,或未做字体区别,一些地方文白交杂,词藻置换,皆为行文简洁,顺畅易读,敬请方家宽宥。
年逾古稀,疲马三嘶。这可能是自己在撰写《柳公权传》《唐朝背影》《皇朝背影》《丝绸之路档案》《秦岭论语》之后,较为费劲的一部文史随笔。余生将践行知行合一的人生理念,藉历史文化积淀,以绵薄之力为现实生活的一方乡土做一点事情。
小女和王玉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学士。一年间,协助查阅搜集了浩如烟海的大量史料,撰写了其中的重要章节,并校正修订书稿。自觉家学有继,不禁欣欣然也。
2021年9月9日
七十生日于黄堡书院
和谷
和谷,1952年生,陕西铜川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主席团顾问,黄堡书院院长。出版《和谷文集》14卷等六十余部。舞剧《白鹿原》编剧。《市长张铁民》《无忧树》获中国作协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奖,《铁市长》获电视剧飞天奖、首届五个一工程奖。《春归库布其》获2019中国好书奖。作品入选教材和高考试卷,翻译为英文、法文、俄文。

来源:黄堡书院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