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时,我发现自己已是傻逼:从深度聊天的角度来谈如何看待自我成长?

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若无此君,怎么办?
——题记
一、让自己配得上高人指路
说到深聊,我在朋友圈问过,有多少人有过深聊体验,我也在自己的笔记中反思,为什么我们深度对话那么稀缺?
2018年9月14日的一个上午,我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
我在点评中注释,“聊到各自哭泣,借此记录。”
那条动态在上午11点36分发布,但其实在那之前,我刚跟女朋友结束一场谈话,那个谈话从早晨七点钟开始,一早上无间断。
因为在家里,所以可以肆无忌惮,说到激动的时候,嘴唇能颤抖,说到喜悦时,彼此能展开会心的笑,我们时而哭泣,也许只在温和之中。
那一次,我真的能在伴侣身上看到灵魂的模样。
而在前一夜深夜三点之前,我们深圳宝安某个地铁口附近,约到了一对心理学夫妇,他们都是博士,海外归来一年,刚开始启动创业项目。
那天下午四点,从咖啡厅一楼聊得投机了,后来天近黑色,转到二楼继续。
四个人聊到晚上八点,接着到附近吃了大排档,晚上到了另一处奶茶店,聊到凌晨一点,店家要关门。
回想起来,那天的感觉像是在做梦,而实际上,整个过程,我似乎感觉自己亦幻亦真着,太奇妙。
那是我人生中最长的一次长谈。
后来我甚至在笔记中写道,“要构建稳定的深聊渠道”。
我在大学时期,其实一直挺期待这种与人深入交谈的经历,也确实有过几次,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令人难忘。
所以,我经常建议大学们,如果在大学期间,能遇到与你深谈的人,一定要珍惜啊。
在深谈之中,我能体验到最深的东西,其实就叫做“认识自己”,那是真真切切的一种体会。
你可以因为发现以前从没看到过的自己而哭泣。
深谈之于发现自己的意义,就像是扒沙,那个隐藏的自己埋在地下深处,随着你聊的不断深入,表面的东西一层一层被刮掉。
最后你会因为能看到那个逐渐变得清晰的小人,而哭泣。
不过这样的经历可遇不可求,我能遇到只是因为我足够幸运,是因为我遇到了对的人,以及对的时间、场合。
后来一年,我经常在在行这个应用上约人交流,想复刻体验,一年约了几十个吧,也真是舍得为花钱。
总体来说,再也没有发生我所希求的经历,但是已经足够了,你付钱,然后找到一个水平不会太差的专家来交谈,听听他聊他的人生,他的经历,也能够增长不少见识。
可以继续尝试,但性价比,总体来说,只能算合格。
在我发出来那条动态之后,一直不断有人来问我怎么跟人深入聊天,我总说,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刻意。
但后来,我才渐渐发现,其实是有刻意的,那个刻意就是我本身。
因为如果我的理解力不够,根本就无法和那对高知聊下去,因为如果我的积累不够,我也不足以能持续不断提供来自于我的洞察,因为如果我不足以开放自己,我也无法发现自己内心的隐秘。
这些跟之前我对自身的刻意有关,幸亏我没有放任自己,才能抓住一次非凡的生命体验。
物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熵,听着很高级很有噱头,其实说的就只是,任何事物自身最终都会分解,直至达到最基本的状态。
任何没有得到关注和更新的东西都会受到损坏,变得无序。
我没有让自己变成无序。
网上有一个词,叫做,傻逼速率,当你往回看一年之前的自己,你觉得那货的所作所为傻吗?
如果你觉得不傻,其实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只能说明你跟一年前的自己差不多,审美没有增长、自我要求也没变化,处在同一水平线。
但如果你发觉那时的自己,好傻逼,居然做了那样的事情,或者竟然放弃了那么多机会,俨然大傻逼。
那说明,你获得了成长。
比如知乎刚开启live那会儿,我在知乎有十多万粉丝,那时这个粉丝量还是很有分量的,能够开live需要知乎邀请,我获得了资格。
然而,都不知道我那时包袱有多重,总觉得开live就是割韭菜,因此还公开讽刺知乎的live,有觉得它在逼我割韭菜。
当时粉丝六七万的一个同类账号大V,开了几个live,质量不怎么样,每个收入都有十万左右,我想,当时我不傻逼的话,开一个质量更好的不就是了吗?
那个时间真的很值钱啊,一小时十万呢。
我知乎后来也很少接广告,其实就只是包袱重,最后搞得有人以为我成天就是写东西给别人看,不需要赚钱呢。
这完全就是我在钱这件事上傻逼认知带来的后果。
所以,多看看去年的那个自己,他是傻逼吗?

傻逼的,那恭喜你。
如果你看上个月自己就很傻,说明你的傻逼速率很大,你成长的很快。
二、成为自己的高人
开头题记我们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君,多少有一点高层次者给低层次者解道的意味,因为只有高层次的人,能够看到低层次者的傻逼之处,一点就破,而被点破者,一听就觉知、就入心了。
但是如果我们生活中遇不到这个高人呢?
其实我发现,我们身边都有一个高人,正是自己。
现在的自己看一年前的自己,后者相对前者,如果能够看到一年前自己的傻逼之处,那么你就是自己的高人。
这个高人很靠谱,他很可控,他完全取决于个人意愿和个人意志----只要我们愿意成长为那个能不断看到一年前自己傻逼之处的人。
说到底,那种自我蜕变的意愿才是最重要的。
不然,即便你天天听到高人指路,但你没有这种不断往上攀爬的意愿,那么高人指路,对于你来说,也不过是一波又一波过耳的相声。
如果你不能在生活中找到高人,说明你的圈子可能就极有拓展的必要。
但是如果你已经在积极拓展,但还是找不到高人,可能你已经是别人眼中的高人。
当你已是别人眼中高人的时候,你的一切进步,就只能依赖自己,再也没有一位老大哥来拯救你,你只能变成自己的高人。
三、从“微高人”做起,一年成为某一方面的高人
在成为高人的路上,最重要的是耐心。
一位日本作家,起初他大学之时并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直到30岁,有一天,他破天慌给自己立一个“一年阅读150本书经济类书籍”的目标。
之所以产生这个念头,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读专业书籍或者资料时根本看不进去,他觉得这样不行,就想从头开始锻炼自己的思维。
他觉得只要把新出版的经济类书籍都全看一遍,这样一来就能打下基础,再读以前看不懂的书就能理解了。
一年150本,一个月得看13本。每看完一本,他就把书名记录在日历上,月底如果没有看到13本,他就会熬夜阅读。
一开始,他看那些书,啥也记不住,但是一年之后,他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再看经济学的书,已经能够发现知识点彼此之间的联系,从那以后,他再看经济类报道,也能理解其中的背景了。
而又在此之后,他甚至能够对一些经济现象提供解释和个人观点,他已经从一个学习输入者,变成了一个输出者,学习也变成了一种享受。
他说,幸亏当初强忍随意,揉着惺忪睡眼熬夜坚持完成了看书的计划。学习一开始是很幸苦的,关键在于能够坚持到学习变成享受的那一天。
这位作家从学习幸苦阶段走到学习变成享受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临界点看成是那个“一年阅读150本经济类书籍”的任务。
同样,在我们变成高人的路上,也是需要慢慢积累的,积累到某一个临界点,学习会变成享受,你的投入也会带来效益。
高人,不是让自己在一年内成为全方位高人,这往往无法实现——但是一年,足够我们成为某一方面的高人。
作家读完150本书,让自己在经济方面的知识积累获得蜕变,用的就是一年时间。
同样,在我身上,我也发现,一年真的可以把某一方面的积累做得很好。
以前我说过,如果一个文字能力不高或者还停留在高中作文写作水平的人,想要让自己的文字获得脱胎换骨的变化,需要正经的输出16万字。
16万字,算下来,一天也只需要写438字,或者,写千字文的话更快,连续160天就能够看到明显效果。
所以,一年时间,能够干好的事情,不止一件。
一年干好一件或者两件自己看中的事情,或许你想要提升认知,或者你想提升某方面技能。
集中精力做这一两件事,一年都足以让你这一两件事变得足够好,我们姑且把它称为——微高人。
最后祝你,回头看时,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傻逼,回头看别人,竟然个个是傻逼。
注:这个傻逼不是键盘侠口中的傻逼,他们的傻逼只是骂人的话,他们就算年年躺着,也可以天天觉得你傻逼,因为嘲笑别人傻逼是他们最后的天赋。
对此,请以后学会自嘲,嗯,我就是傻逼本逼,你别再逼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