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智慧(六)肺通调水道理论与麻黄汤

《伤寒论〉中的智慧(六)

肺通调水道理论与麻黄汤

  《内经》肺通调水道理论

  通过宣发肺气达到利小便、消水肿的目的,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内经》讲的肺“通调水道”的理论。《内经》认为,肺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器官,在人体的水液代谢中,肺是负责将水液输送到膀胱,原文讲“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通,就是疏通的意思;调,就是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通调水道是指肺脏对人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是靠它的宣发、肃降来完成的,肺的宣发,可以将水液布散到全身,尤其是肌表皮毛,代谢后变为汗排出体外;肺气肃降,则使体内的水液输布于下焦膀胱,代谢之后变为尿排出体外。后世根据肺的这一功能,称“肺为水之上源”。

  如果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就可使水液代谢紊乱,水液停聚就会变成痰饮,甚至水液泛滥到皮肤而为水肿。而肺主皮毛,又开窍于鼻,肺通过这两个渠道与外界相通,最容易招致外邪的侵袭。一旦外来入侵的邪气干扰到肺脏,就会使肺气郁闭,不能很好地完成向膀胱输送水液的作用,患者往往就会出现小便不利,严重的就会导致水肿的发生。所以,治疗的重点必然要发汗解表,宣发肺气,给邪气一个出路,使肺气不受邪气的干扰,通调水道的功能自然就恢复了。这种发汗以治水肿的方法,《内经》称之为“开鬼门”。所谓“鬼门”,是指皮表的汗孔,开鬼门,就是指的发汗的方法。通过发汗,不但外邪随汗而祛,而且皮下郁积之水也随之被发散掉,水肿自然就会自然消退。同时,随着肺通调水道功能的恢复,水液下输到膀胱,小便也就通利了。

  《伤寒论》里“太阳病篇”主打方剂—麻黄汤,就很好地应用了肺通调水道这一理论,临床除了用于表证外,对喘咳、水肿、小便不利等水液代谢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麻黄汤的药物组成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物组成。

  麻黄在这里有两个功能:一是发汗解表,二是宣肺平喘;后面的两味药物是助麻黄这两个功能的,桂枝帮助麻黄发汗解表,杏仁帮助麻黄宣肺平喘;而甘草则是调和诸药的。四味药物组合非常严谨,就像一个公司,麻黄为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桂枝、杏仁分别为副总经理,各管一处。甘草相当于秘书,协调公司事务。

  《伤寒论》里麻黄汤主要针对太阳伤寒类的感冒,其实只要把《伤寒论》所讲的道理及麻黄汤的功效琢磨透,它就会被用于很宽的领域。因为麻黄汤虽然在《伤寒论》里是用于太阳伤寒证的,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但同时也具有宣发肺气的作用、走膀胱利小便的作用,所以麻黄汤不仅用于伤寒感冒,而是更多的被用于由于肺与膀胱功能紊乱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如水肿、小便不利等。

  麻黄汤与提壶揭盖法

  通过宣发肺气达到利小便的方法,中医形象地称之为“提壶揭盖”。一个水壶,如果盖子盖得很严的话,即时壶上有嘴,水也倒不出来,即时倒出,也会不畅利,点滴而下。但当壶盖被打开的话,即时很小的壶嘴也会很畅利的倒出水来,这就叫“提壶揭盖”。膀胱就像一个水壶,肺就像它上面的壶盖,(《内经》说“肺为五脏之华盖”)肺通调水道到膀胱的功能,就好比从壶中倒水,如果肺气郁闭,就相当于壶盖太紧,水自然就不能很畅利的被输送到膀胱,于是小便点滴难下。这时单去考虑利小便是徒劳的,因为疾病的根本不在下面的膀胱,也就是不在于壶嘴的不通,而在上面的肺这个壶盖,只有宣开肺气,把盖子打开,水液才能自然通达到膀胱,小便就通了。中医治疗急性肾炎水肿往往就采取这种方法,而“提壶揭盖”的首选方剂就是麻黄汤以及由麻黄汤加减的一些方剂,如越婢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

  麻黄汤治遗尿

  值得提出的是,肺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时,水不能很好地被输送到膀胱,可以表现为小便不利,也可以表现为小便不禁,或尿后余沥不尽,甚至遗尿。这就像一个坏了的水龙头,可以是滴水不出,也可能是水漏不止。所以“提壶揭盖”法也用于由肺气郁闭导致的小便不禁、遗尿。曾治一女性患者,35岁。小便频数、尿不净、遗尿达15年之久。询问起病的原因,是在20岁时患一次重感冒,历治半月之久,感冒才基本痊愈。但随后出现尿频、尿急的现象,后来逐渐发展为遗尿。西医给她诊断为慢性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病,中医诊断为肾虚,但中、西药都吃过很多,特别是补肾固涩的中药,尿频、遗尿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现在的症状表现为:白天尿意频急,入厕稍迟就会尿湿衣裤,夜晚常有遗尿在床,时有恶寒、咳嗽,咳嗽剧烈及大笑时尿液自出,平时很少出汗,即使炎夏季节也是如此。早上起来时眼睑有时微肿,脉象浮。  中医治疗遗尿的常规方法就是补肾固涩,但有时用补肾固涩的中药并不奏效。诚然,小便不禁或频数,由于肾虚所引起的很多,用补肾固涩的中药也很灵验。但一些遗尿患者是起于感冒之后,恶寒,无汗,咳嗽,脉浮,并无肾虚的现象,反而与肺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是由于肺失宣降,通调水道的功能失职所致,所以我们给患者使用麻黄汤开宣肺气以提壶揭盖。结果服1周后,感觉遍体微汗出,眼睑浮肿消失,小便也随之正常。于此更加相信张仲景的经方,实为临床实践的锤炼总结,使用正确,就会收到良效。

  目前临床上见到有许多不明原因的腿肿、脸肿、眼泡肿,多伴有不爱出汗,这些疾病都可以使用麻黄汤治疗,不过这类肿病往往比较顽固,多具有正气虚的一面,所以治疗上需要一个过程,在使用麻黄汤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上一些补肺、脾、肾之气的药物以扶正祛邪。     麻黄汤治喘

    麻黄汤还是治喘的的良方,麻黄汤所治的喘有个特点,就是不出汗,《伤寒论》叫做“无汗而喘”。喘证可见于呼吸系统诸多疾病中,象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是肺主呼吸功能失常所致,而无汗的喘又与肺主皮毛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主呼吸,不但指肺脏本身的功能,也包括皮肤的呼吸作用,因此肺主呼吸与肺主皮毛密切相关。皮肤呼吸也相当重要,如青蛙冬眠时全靠皮肤呼吸,狗因为没有汗腺,皮肤呼吸不好,所以在炎热的夏天或奔跑后,需要长长地伸出舌头,加快肺脏呼吸来代偿。人的呼吸除肺以外,也离不开皮肤的协同作用,所以汗孔的排汗对肺呼吸来讲不可或缺,皮肤有疾患就很容易导致肺病,如长期患皮炎的人,皮肤排泄不畅就很容易出现咳、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烧伤的病人容易导致肺部感染等。太阳伤寒证时,由于汗孔的闭塞,就会加重肺的呼吸负担,加上外邪直接袭肺,于是出现“无汗而喘”。麻黄汤既散皮表寒邪,又能宣肺平喘,正是的对之方。

  一支气管哮喘病人,因受寒诱发喘作,咳喘,吐白痰,恶寒,但不发热,无汗。麻黄汤加化痰之三子养亲汤,六剂喘定。麻黄是治喘的圣药,只要不是肾不纳气的虚喘,无论寒热,只要配伍得当,都可以运用。

  麻黄汤治急性肾炎水肿  急性肾炎水肿,中医称为“风水”。所谓风水,就是因为感受了风寒之邪而发的水肿病,所以急性肾炎往往由感冒风寒诱发,这一点中西医认识是相同的。

  西医理论认为,在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情况下,感冒时,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会吞吃掉入侵体内的细菌及病毒,形成一种抵抗力叫抗体,之后消灭病毒、细菌。如果免疫功能低下,或感冒后得不到及时治疗,那么免疫细胞有时就不能吞噬掉病毒、细菌,而是暂时把病毒、细菌包容起来,这样身体中的病毒、细菌抗体与病毒、细菌本身就会结合成一种免疫复合物,随着血液循环,到了肾脏时,会沉积到肾小球的基底膜,从而对肾脏造成损害,使大量蛋白流失,最终导致肾炎。

  中医认为,人体感受风寒之邪,太阳经首先受邪,肺与皮毛相通,若邪气没能被及时祛除,就会影响到肺的宣发、肃降,导致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同时,太阳经与少阴经相表里,少阴包括两个脏,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外邪在太阳经不去,除了会影响到太阳经的腑——膀胱出现小便不利以外,也可以通过这种亲密的表里关系直接影响到肾,使肾的主水的作用失常而导致水肿。所以,因感冒而发水肿,常是肺、膀胱、肾脏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治疗急性肾炎水肿,中医重点并不是治肾,而是治肺、治表,必须祛除外来的邪气,这要用发汗的方法,同时结合利小便。而发汗的方剂,首推当是麻黄汤,再者麻黄汤也有利小便的作用。

  有一中年女性患者,北京郊区务农为业,去年秋末冬初的一天,下田劳动时着衣单薄,感受了寒邪,下午归来因为很疲乏没有做饭,吃了一碗剩饭,至晚上恶寒发热,头痛,家人给熬了一碗姜汤,喝后稍微出了点汗,感觉不那么怕冷了,自以为身体状况比较好,没有就医,在家随便找点治感冒的药物和每天喝姜汤、葱花汤对付,感冒症状有所缓解。本想过两天就会痊愈,岂料五天后的一个半夜时分,患者突然感到浑身郁胀,起来照镜子一看,自己吓了一跳,全身水肿,尤其是头面水肿明显,“我都不认识自己了”,患者说。小便也尿不出来了。天亮时找我来看,见头面及四肢皆肿,发烧,没有一丝汗,怕冷,身着棉衣,腰酸沉,小便少,有如茶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小便常规化验,尿蛋白达(+++),并有大量红细胞。这是急性肾炎的表现,中医称之为“风水证”。

  我给她开了麻黄汤,又开了一个利水的五苓散(方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五味药物组成),再加蝉衣、浮萍、白茅根、车前子等疏风利尿之品。服一剂就出了一些汗,浮肿见消。服完三剂,小便就通利了,水肿消去大半。一周后,水肿全部消退,饮食、大小便都正常。后为防止复发,扶助病人的正气,我开了一些补气、补肾的药调理一个月,化验小便正常,从此病愈,未有复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