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郁病经验
《丹溪心法·六郁》开始将本病作为一个独立病证论述,首创“六郁”之说,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6种,其中已经认识到血瘀证是郁病的一种病机。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认为血府逐瘀汤主治“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夜不安”“俗言肝气病”“不眠”等,对郁病血瘀证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案。
张学文在上述医家的基础上,提出“郁病”属于中医脑病范畴,他认为脑病的血瘀证形成原因复杂,分为不可干预因素和可干预因素。不可干预因素指个人行为不能控制和改变的因素,包括遗传禀赋、年龄、性别、自然环境。可干预因素指可通过自身行为消除或改善的因素,包括饮食因素、生活习惯、情志因素、劳逸过度、疾病因素、邪毒损伤、外伤。
肾虚血瘀证指的是由于患者因上述原因造成人体肾气不足、肾阳虚衰、肾阴亏虚或肾精不足从而引起瘀血内生、静脉瘀滞、气机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证候。认为脑为清灵之窍,喜静谧而恶动摇,为元神之府而贵自主用事,若七情过极而气机逆乱,或饮食失节而生痰浊,或劳累、房劳过度,损伤肾元,肾气不足,激发推动脏腑经脉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减弱,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成血瘀;或肾阴不足,一则化血不足,血液不充,滞而不行,二则阴虚生热,热灼血液,血受热煎而凝,也可因患者肾阳亏虚或肾精不足,则温煦鼓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且阳虚寒自内生,更能凝滞血液,从而形成瘀血,瘀血阻滞气机则产生郁病。
对于郁病患者,张学文在诊病过程中极为重视中医的四诊诊法,患者进入诊室开始必查面色,张学文认为患者精神倦怠、面色晦暗、穿衣比常人为多者要格外重视,可能是肾虚血瘀证的征兆;问诊中张学文习用聊家常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临床资料,尤其是对患者的家庭情况、子女情况、月经情况、饮食起居情况都要详细了解,特别是用患者能接受聊家常的方式了解患者是否遭遇家庭变故或存在家庭矛盾,既能达到了解病情又可起到安慰或开导患者的心理治疗作用。
对郁病之肾虚血瘀证,张学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对肾气虚为主要表现者,加灵芝、桂枝、枸杞、黄芪等,黄芪一般重用,30g起,再根据患者反应可逐渐加量;对于以肾阴虚为表现者加丹参、牛膝、玫瑰花、月季花、黄柏、知母、生地黄、熟地黄,牛膝重用30g;对肾阳虚为表现者加丹参、巴戟天、淫羊藿、狗脊、熟附子,黄芪用量宜轻10~15g;对存在肾精亏虚者多加入鹿角胶、龟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
▲黄芪
患者,女,34岁,于2015年2月28日初诊。结婚5年未育,月经延迟4天至1月不等,多数月经延迟不超过7天,小腹无畏寒,睡眠左侧卧位感觉不适,经常因左侧卧位而易醒,易惊,时有心悸,常因生活琐事而生闷气,大小便调。舌暗,苔白,舌下散布明显瘀丝、瘀点(++);左脉沉涩,右脉沉细,迟脉弱,因不孕症曾多次在广州等各大医院就诊,目前准备做试管婴儿。
▲当归
患者,男,59岁,2015年2月29日初诊。1年前因急性脑梗死住院治疗,出院后未遗留有功能障碍的后遗症,但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做事紧张,经常出门强迫自己反复回家锁门,偶有头昏头晕。经针刺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但症状时好时坏,纳可、多梦、腰膝酸软,二便自调,舌暗红、苔白、舌下脉络曲张,脉象沉弦,迟脉略不足。
张学文指出郁病之所以形成肾虚血瘀证,其原因在于患者可能存在先天遗传禀赋不足、年老体衰、劳逸过度、情志不遂,或其他脑病,如脑萎缩、脑梗死等所致脑髓空虚所致。本病虚实夹杂,往往需要补虚泄实同用,重症患者可先予泄实,等药物取效后再以补为主或补泄同用,临床要因人而异,灵活处置,其中,滋肾开窍,尤其不可急于滋补,以免滋腻生痰滞血,脑窍更加壅塞。上述3例患者病案,张学文谨守病机,灵活掌握补虚泄实的进退,活血不忘补气,清肝不忘滋肾,填精结合健脾助运;张学文又深谙药性,一药而多用,既抓住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故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