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年青花山水图象腿瓶
上海博物馆藏
真正掌握这“五看”却有难度了,即便你学识丰富,也很难做到高水平。当然,再高水平的鉴定家也不是天生,他们也是从零开始一点一滴积累下来。关键是要在头脑中储存、积累大量相关的资料信息和经验。长远的积累无法达到,那我们就从这五个“窍门”开始——
众所周知,现代料色肯定模仿古代,再逼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青花瓷器历经唐青花、元青花、明青花、清青花,各时期原料皆不同。即便是进品料,不同时期进口的原料也各不相同,更何况加工方法、胎釉结合的效果也不一样。比如,唐青花是我国最早的青花,它的色料为低锰型钴蓝:
青花钴料大多为从波斯进口的低锰高铁型青料,即文献上所说的“苏麻离青”,料色浓艳而晕散,并有明显的结晶铁斑。
元青花的特点,明青花:洪武、永乐、成化、嘉靖各个时期又有什么特点?……每一个时代的标准都需要牢记。鉴定时,根据特点来比较符不符合。而料色,含铁量的高低,色彩浓淡不同也是鉴别的特点。如果青花的花色原料是进口,含铁就较高,铁的锈斑比较明显,比如元青花、明青花。到了清代,青料的含铁量较少,一般浮在釉之上。比如下图:
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高34厘米 口径7厘米 足径13.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苏料混入石子青国产料后积青处显现的褐色“铁斑”于釉表。
清乾隆 青花双龙捧寿纹如意耳葫芦式扁瓶,高17.5厘米 口径2.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国产料(石子青为主)积青处显现的有根的“火山斑”及一样平常褐色“铁斑”。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和风格,花纹变化也就很大。例如,元青花:
元青花的纹饰是有期间特性的,比方料无分水,一笔点画;规划繁满,条理较多;竹叶向上,蕉叶实心;龙身如蛇,龙爪如镰;回纹单画,树稍出刺;仰覆莲瓣互不相连,三道弯快意开光等等。这些特性在有关元青花的名著如叶佩兰的《元朝瓷器》、朱裕平的《元朝青花瓷》中均有叙说。不同时代的造型也不一样,特别是唐代、元代的造型更明显。
“胎”的话,它都被釉面盖住了,要怎么观察?看底部露胎的部位。以景德镇瓷器为例,景德镇窑宋朝和元晚期皆用单一的瓷石来制坯泥,称为一元配方。这类坯泥属高硅低铝,胎质、胎内多有微小洞隙。另外,我们也可以量一下轻重。古代都是柴窑烧制,瓷器的釉面比较柔和,更温润,经过几百年时光一般不会那么亮和新。而汽烧的亮度强,刺眼,一般称为“贼光”。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高27.5cm 口径20.7cm 底径18.6cm,上海博物馆藏
底足,就要我们注意观察其大小、厚薄和深浅,这些都是有历史和讲究的。在我们中国古代,特别是民窑瓷器的露胎处,往往有深浅不同的红色烧成物出现,深者至酱褐,浅者呈淡红,由于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红色,业内人士称其为“火石红”。
青花瓷中的“火石红”一般在元代、明初比较突出,明成化后期基本就看不到“火石红”现象了。由于“火石红”的出现皆因在瓷器烧制过程中铁元素因为重力关系发生流动,在底部形成一定蓄积造成。之前垫瓷器的垫子在沙子上,含铁高会渗到胎面容易形成“火石红”,但到成化年间,逐渐改用瓷质的垫具,“火石红”现象就少了。“底足”不仅仅只有这些小知识,还需要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掌握。包括“款识”,讲究和知识更多。以明代青花瓷为例,洪武官窑是没有“款识”的,永乐年间才开始出现,到了明宣德时期开始正式流行。而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每个时代的笔划、字体都不一样,这个要慢慢积累和学习。
以“五看”中的“看青”、“看花”来讲,青花料看上去不太均匀,还有浓淡的反差过大。
如果你看前面没看出真假,“款识”一定感觉不对劲了吧?
“江西景德镇”是现代人的写法,古代因它的行政级别低下不会直接这么写。
古人在明代写“靖”字时,“立”都是往上靠到“月”字斜上方:
真品的嘉靖罐,花色,勾线,纹饰,没有太强浓淡之分:
“看青”、“看花”、“看造型”……虽只有十六个字,但却要长期的知识积累。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鉴别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利用现代鉴别技术去鉴别瓷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鉴别的难度,提高了真品收藏价值。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旨在传播收藏资讯,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