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迟暮,丹阳曾经的“五朵金花”
九十年代初期,曾经在丹阳工作了几年,那时候苏南乡镇工业模式,已经遍地开花,许多厂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丹阳沪丹毛纺厂,丹阳玻纤厂,丹阳化纤厂,丹阳漳绒厂,丹阳西服厂,丹阳西门布厂,丹阳强华丝织厂,丹阳劳武包装公司等等,许多云阳镇企业各显神通,那时是丹阳各厂企最辉煌的时代。
然而,最有名的却是丹阳国有企业“五朵金花”,为丹阳民众所铭记,它们分别是丹阳棉纺织厂、丹阳钢铁厂、丹阳化肥厂、丹阳柴油机厂、丹阳丝绸厂。要知道,这五大厂,在计划经济年代可是闻名全国,名动丹阳,是丹阳最主要的经济支柱。那个年代,谁在这五大厂工作,绝对令人羡慕。那个年代的纺织丝绸业女生,绝对是找对象的小伙子们眼中的第一选择。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世事如棋,岁月沧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丹阳最美的“五朵金花”,曲终人散,已经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如此,她依然给丹阳市民留下太多的美好记忆,让人铭刻在心。尤其是在这里挥洒热血和青春的市民,终身难忘,成为人生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丹棉纺织厂,成立于1947年,当时称为丹阳纱厂,1953年7月改名为丹棉纺织厂,1996年更名为丹阳棉纺织厂。到九十年代中期,已经发展到大约有4000余员工的中大型棉纺织企业。
1947年,束云章先生创办丹阳纱厂,拥有一万纱锭的规模。1949年4月23日丹阳解放后,丹阳纱厂被丹阳县军管会接手,成了江苏省首家国有纺织企业,隶属于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管理。
丹阳纱厂解放时是只有一万纱锭的小厂。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为了扩大丹阳纱厂的规模,从1951年至1953年先后陆续将上海浦东的大新和茂新、太仓的太丰、无锡的新毅等小厂并入丹阳纱厂,扩大成2万纱锭的厂。由于并入的纺纱机械设备机型不一、破烂老旧,纺纱机转速慢,工效十分低下,为了将这些外来设备与本厂设备配套,必须对外来设备进行改造,实行统一机配,统一运转,统一管理。
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对丹阳纱厂设备改造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除了从上海国棉一厂、八厂、十六厂等纺织大厂抽调一批技术人员和工人支援丹阳纱厂外,还从上海无偿调拨滚齿机、铣床、车床、磨床、铇床等大型机械加工设备到丹阳纱厂。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发展,该厂成了具有6万纱锭的大型纺织企业,产品质量优异,荣获国家金质奖1个,部优产品6个,省优产品3个。作为国家纺织品出口定点生产企业,产品远销美、欧许多国家……
在六七十年漫长的岁月里,丹阳棉纺织厂一度成为江苏省纺织行业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曾为丹阳经济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2009年后,随着市场大潮的变化,丹阳棉纺织厂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成了人们心中的历史记忆。但是丹棉厂的辉煌历程,将永远载入丹阳史册,铭刻在丹阳人民的心中。
2017年5月16日,随着江苏长江爆破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声爆响,丹阳市棉纺织厂综合楼被爆破拆除,夷为平地,一声巨响后,一段辉煌的流金岁月烟飞云散。
江苏丹阳化肥厂。源于1956年9月中共八大决议。决议指出除国家在大中城市兴建或扩建大中型氮肥厂外,在有条件的县城兴办小型氮肥厂,于是丹化1958年8月18日破土动工,到1960年10月1日就建成投产。1963年划归江苏省化工厅管辖,为县正团级,1968年又下放为丹阳县管理。1960年,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中央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博士领导开发了合成氨联产碳酸氢铵工艺,在丹阳化肥厂投产,创建了小氮肥的模式。
丹化厂的兴建,受到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为解决化肥生产用水,1959年11月从农民到机关干部、城市居民,中小学师生,所有人冒着寒风,群策群力,开挖了一条800多米长的化肥河。1960年6月丹阳人民银行在县政府协调会上,得知丹化厂加工氨合成塔电加热器急缺镍时,主动为厂送来30斤旧镍币;在安装精炼气分析仪急缺黄金作电极时,特批予黄金一两。县供销社知道丹化开工急需铜制醋酸铜氨液时,特从废品收购站仓库送来100多斤回收的旧铜器。县供销社及西门干校,还为化肥厂食堂和科室办公提供了桌椅板凳。
丹化当时投资是五百万元,然而一个县级化肥厂投资五百万元显然是杯水车薪,但这对当时的丹阳县财政来说,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解决丹化厂的投资资金不足,县委县政府还动用了党团费用。与此同时,丹阳县委还发动全县人民,踊跃参加建设化肥厂的“翻身储蓄”,从各个方面为丹化全力筹集资金。全厂干部职工也十分体谅县委县政府的困难,企业一切着眼“节俭”二字。工厂围墙买不起砖头,采用竹篱笆;职工用餐食堂采用芦苇棚;职工无宿舍,先住海会寺大庙,后住厂机修车间。厂里动员职工到丹阳西门拆城墙,用小车推回来,由厂里的瓦工砌了五幢三十间宿舍,成功解决了职工住宿问题。
人定胜天,群策群力,经过几年沤心沥血的发展,丹化发展迅猛,1966年3月6日,丹化厂被评为“全国大庆式企业”,在全国工业工作会议和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表扬。
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丹化厂取得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丹化厂走向了新生。新的时代开始了,江苏丹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1990年02月15日在镇江市丹阳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丹化厂成了“五条金花”仅存的血脉。
现在的江苏丹化集团公司是国家大型企业,是集石油化工、氮肥、化工设备制造、安装、热电、建材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下辖六个分厂、六个实体公司,主要产品有复合肥、对二乙苯、二乙烯苯、中密度纤维板、复合强化地板以及化工非标设备的制造,现有职工25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近400多人,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4.7亿元。
丹阳钢铁厂,位于丹阳市港口东路34号大运河边,是国家中型二类冶金工业企业, 1958年11月丹阳钢铁厂建成,拥有13立方米高炉二座、8立方米高炉二座、2.5立方米高炉一座。当时职工人数最多时1568人。但是丹阳钢铁厂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积累和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能力,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在产业链条中始终处于低段位置,难以跻身市场竞争,企业生产经营每况愈下, 2013年8月,丹阳钢铁厂正式关闭。
当时进入丹钢厂上班绝对是很荣耀的事,让人羡慕嫉妒,找对象的首选,是真正的铁饭碗,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经济的大潮,终于把丹钢卷入绝境,关闭已是不可避免。
至今许多老丹钢人,依然怀念那段钢汁飞溅,炉火通红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可时光却再也回不去了。
丹阳丝绸厂,厂址在县城东门,占地面积51867平方米,建筑面积27586平方米。该厂前身是1958年6月开办的国营丹阳缫丝厂。1959年10月改建为国营丹阳联合丝绸厂,1964年1月改为丹阳丝绸厂,是丹阳的老牌国营企业。
江南古城丹阳位于太湖以西,长江下游南岸,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蚕桑生产,唐代丹阳郡就将“京口绫”作贡品送给皇帝,到明朝的洪武年初,丹阳知县楊勉就“公勤有为、兴学校、勤农桑……”清朝年间,康熙玄烨几次下江南巡视,路经丹阳曾作诗曰“延陵曙色阑,意与渚田宽。人尽农桑力,文风表里观”。
那时候东丝厂上下班高峰,来来往往的素颜美女,成为了丹阳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城里女孩以去东丝上班为荣,而现在,在丹丝关闭,拆迁重建后,在东门再也找不到一丝东丝的痕迹,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其存在过,只有万善塔静静屹立在东门,看尽历史变迁,沧桑变化,东丝只存在于老一代人久远的回忆中,怀念那段无悔的青春。
江苏省丹阳柴油机总厂,位于全国闻名的江南渔米之乡丹阳,厂址丹金路64号,于1980年04月23日在镇江工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706万元。主要经营柴油机,拖拉机 ,柴油机配套机具及配件制造,销售和修理,粮油机械等经销,在职员工有1000多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有企业的弊端浮现出来,产品更新换代慢,市场开拓不景气,丹阳柴油机厂也走入没落,破产清算已不可避免,在2005年左右,曾经辉煌的丹柴轰然倒塌,走进了历史的史册,令人唏嘘不已。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依然在静静地流淌,丹阳的变化已经一日千里。五朵金花的工人,现在大多已步入中老年,而曾经的辉煌与荣光,偶尔会在梦里或不经意中想起,只留下许多江湖传说,流传于曲阿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