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杀谓之虐 ——2019级《论语导读》结课感言

不教而杀谓之虐

——2019级《论语导读》结课感言

印象中新冠疫情最严重的那一阵,应该是春节前后那几天。我呆在老家,几乎足不出户,每天就只是看看书,喝喝茶,泡泡咖啡,买一大堆零食,每天最盼望的就是肚子赶紧饿起来,好有消受零食的欲望。日子过得很庸懒,很安逸,当然,也很颓废。

可是开学的时间一天一天逼近了,在这样一种庸懒而颓废的心态之下,又滋生出了一丝焦虑和躁动。因此当学院远程询问我们这些任课教师的上课方式之时,我便以困在老家,资料缺乏无法上课为由,选择了开列参考书目让学生自行读书学习。其实我所教授的《论语导读》这门课程的课件,都在带回老家的笔记本电脑里,而且上过好多年,基本上是轻车熟路。不过一来心理状态还没有调整到开学状态,二来自己的电脑技术比较菜,怕在线上课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谓“资料缺乏”云云,当然只是借口。好在学院倒也比较人性化,并未过多干涉。于是我就仅仅只是将几本重要的参考书目发在课程QQ群里,简单嘱咐了几句,让大家务必要去读书。之后,便继续过每天看看书喝喝咖啡吃吃零食的庸懒而颓废的生活了。

这样地过了三四个礼拜,我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空虚。因为在原本的庸懒与颓废之外,又增加了一种深沉的落寞,我似乎在混吃等死,而且毫无归宿感。原本每天还能坚持读一点书,后来是几乎都在无所事事不知所为的状态中,度过每一天。我突然想到我的学生们,如我这样自制力较强的老师都这样,何况他们才是一群未满20岁的大一新生?之前以为只要在QQ群里开列了参考书目他们就能够自觉乖乖地去读,现在想想,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过天真可笑。正好QQ群里有几个同学,零零星星地问了几个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一一解答,并宣布:下周开始上课。宣布完了之后,我先做了个调试,才发现原来线上直播上课,操作起来其实很简单,只要点击QQ中的“分享屏幕”功能,学生便可以看到我播放的PPT,跟平时上课的效果差不多。

正式上课的那天到了。由于人数太多(有100多号人),我就不点名了,只是抽着叫了几个同学的名字,并稍微作一些简单的问答。由于隔着屏幕,看不到真人,我反而能够放得开,谈笑风生,挥洒自如,时不时调侃几句,或者用上一两个时新的网络流行语,惹得同学们纷纷在群里夸赞不已。而且因为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同学们也更加积极,敢于在群里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而如果是在现实的课堂中,很多同学因为怕自己的问题太幼稚,往往不敢挺身而问。因此,对于我来说,线上教学的效果,竟是比平时还好,至少学生们更加活跃,而课堂的气氛也更加热烈,至于我呢,也感觉更加如鱼得水。而且学生们提的关于《论语》的问题,我因为之前注过一遍《论语》,对于《论语》各章中的历来不同的说法,都比较熟悉,而且这些说法孰得孰失,孰优孰劣,也都了然于心。所以对于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基本上都能简明扼要地予以解答,有时候临时想到一两个比喻,信手拈来,往往贴切而又生动。

这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以致有一次我忍不住在群里由衷地感叹道:“我觉得以后我的课都要线上教学,感觉效果更好,场面更热烈。”(后来问了教学秘书,回答是:“如果正常时期还这么上课,算教学事故。”[苦笑][捂脸])

后来每次上课,我都要先让大家提问题,把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在群里,我则一一解答。一开始还陆续有同学抛出自己的问题,但是一次两次之后,提问的同学越来越少。有一次课上,刚提了一个问题,我回答完毕之后就再没有人提问了。照例这时候应该由我来正式讲课,但是那天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想讲,于是我说:“没有学习上的问题,好歹说点别的什么也行。”这句话无异于在堤坝上凿了一个洞,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如洪水一般喷涌而出。

现在回想,也许就是我的那句“好歹说点别的什么也行”,彻底改变了课堂的画风,从此之后,课堂就变成了真正的聊天群。从昆明的风和日丽聊到吉林的四月暴雪,从家里父母的脸色聊到学校宿舍的被子,从肖战聊到罗志祥,从考研考公聊到男女恋爱……总之是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无所不聊。当然,也有不少同学会借这个闲聊的机会,问一些如何读书或者怎样学好古典文史的问题,我则结合自己的读书教学经验,以轻松随意的聊天方式,一一解答,许多同学纷纷表示,虽然是闲聊,但是比平时严肃的课堂学到得更多。

转眼到了期中,学院要求每一门课程都必须进行期中考试,特殊时期,考核方式可以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我想了一下,去年的期中考试,我布置的作业是写一篇课堂的感受,期末考则是写一篇读某个《论语》注本的感受或者报告。今年线上上课,写课堂的感受显然不合适,于是就先把去年期末考试的方式拿来交差(想考核方式也是很令人头秃的),但是去年很多同学分不清《论语》和《论语》注本的区别,在期末作业中大写特写自己读《论语》内容的感受,结果写的都很肤浅,要么就陈腔滥调,迂腐不堪。所以今年我特意强调,必须写一个《论语》注本的读后感或者书评或者读书报告,绝不允许写成《论语》本身的读后感。

事实证明,我的这种强调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即使是在我示范说明过五六遍《论语》与《论语》注本的不同之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傻傻分不清楚。当然,这也难怪,因为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所读的《论语》,或者说,他们之前印象中的《论语》,就是指《论语》本身,脑海里根本没有注本的意识。经过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耐心解释、多方举例说明之后,基本上大家才算明白了原来不同的《论语》注本之间,各有特色,有些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学术著作。(饶是如此,仍然有少数几个同学写成了读《论语》的感受,不过相对于去年的学生来说,已经少之又少了。)

通过《论语》和《论语》注本的纠缠,我突然发现,很多同学并非一点就透,要他们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也并不容易,总之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引路,甚至是不厌其烦的指导。

我又想起了之前有一个同学,给我留言,说自己读古诗,就是领会不到美感,怀疑是自己没有文学的天赋。我随手举了几句唐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问她这几句感觉如何。她说这几句能领会到美感。我说这就没问题了呀。然后要她把觉得领会不到美感的具体诗篇发给我看。她给我发了一首乐府诗,我一读,那首乐府诗本来就比较一般,谈不上美,就对她说:不是所有的诗都是美的,相反,真正能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篇,基本上只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五左右。所以你要自己用心去领会,有些本来就不美的诗篇,稍微读一读也就行了。而那些能够触动你心灵的诗,则要认真领会,有必要的话还要背诵默写,对你的阅读和写作都很有帮助。她听了之后,恍然大悟。

于是我明白,许多在我看来并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有些学生那里,却有可能是大问题,如果不给他们适当的引导,他们很有可能就一直迷惑下去。于是我决定期中作业每一篇都认真看过去,每一篇都写一段评语,打个成绩。后来实际操作的时候,我干脆就一边批阅,碰到比较典型的问题,就直接截图到群里,作一番评点和解说。

归纳下来,最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抄袭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分不清楚抄袭和引用。有一个同学在介绍杨伯峻和他的《论语译注》的时候,整段抄袭了百度上的一篇文章。我截图发在群里,并且附加了一段话:“有些同学是偷懒而抄袭,有些同学是抄了以为不算抄袭。前者是恶劣,后者是幼稚。前者要改正,后者要提高。”不少同学纷纷惊叫:“原来这就算抄袭了。”他们之前一直以为这种介绍性的东西,可以直接“引用”别人的文章。我说虽然内容也许差不多,但是至少要用自己的语言,更不能一字一句纯粹抄袭别人的。

许多同学听了大为恐慌,有一个同学请求我在批阅的时候,看到这种类似的抄袭的作业,都截图发在群里,这样可以使该同学意识到自己是抄袭,并尽早做一些补救措施(重写一篇。)这个请求得到了很多同学的附议,并且他们还推了一个同学出来,专门把我发的这些“抄袭截图”做成一个相册,放在群里,这样有些同学即使错过了聊天消息,仍然可以去相册里查看是否有自己的“中枪之作”。

有一个同学写杨伯峻注释《论语》的特色是“经内互证”,我一看这个术语,就知道肯定是抄袭的,用“经内互证”这四个字百度了一下,果然出来了一篇学术论文,跟这个学生写的一比对,抄袭痕迹显然。我直接截图在群里,然后示范说:“你可以引用专业的人的术语,这没有问题。比如,某某人说:杨注的特色是经内互证,然后BLABLA,再列出这个人的文章出处,就不但不算抄袭,而且还显得很有学术规范。”

有一个同学接着我的话头问:“如果引用学者论文的一句话,后面有标注,算抄袭吗?”我回答说:“这种不算抄袭,而且鼓励这么做。”有同学感叹说:“奇怪写论文的能力提升了。”我说:“对,其实论文就是这么写的。你得借鉴别人的观点,引用别人的文章,然后加以自己的折衷分析,才能推陈出新。”

正好有一个同学的作业,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我便将其中的一段复制到群里:

“作家的文采加训诂学家的眼界加愤青的心态等于《丧家狗:我读“论语”》。”这是陈明在文章《学界王小波或者王朔:我读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中对这本书的定义,其实不无道理……

并且加上一段按语:“类似这样的措辞和行文方式,是很受鼓励的,大家应该学一学。但是如果你把陈明和他的文章题目隐去了,把这句话的引号也都删去了,搞得好象是你自己说得似的,那就是抄袭了。”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空洞的抒情太多,把学术性的文章,写成抒情性的散文。比如有一个同学写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读后感,开头是这样的:

书香弥漫,可以使俗人变得高雅,可以使武夫显现柔情。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日月在书中穿梭而过,流下无数的梦幻与光影。梦里的春秋,因为有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而成就经典;而今天的《论语》,因为有杨伯峻先生而重焕生机。

读过去似乎慷慨激昂,而且旁征博引,既有文采,又有学问的样子。但其实空洞无物,而且凌乱不堪,是典型的文笔臃肿病的体现。这也是很多初学者通常会犯的通病,分不清学术性的文章与文艺性的文章之间的区别。

有同学问我: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如何避免抒情过多呢?我回答说:“多读书,读深入一点,真正有自己的见解,就会就事论事,而不至于天马行空,乱抒情感。”我接着说:“当然,首先要注意文体方面的问题。写读书报告,或者甚至学术论文,主要是学理性的探讨和研究,所以,首先要理性客观,写成抒情性的散文,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一旦抒情,必然就不客观,不理性,会有夸大失真。”

第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无关紧要的文字写太多。比如,写杨伯峻《论语译注》的书评,全篇两千字,有一千字是在介绍杨伯峻的生平履历,而且当然也是东拼西凑辗转摘编过来的。我说:“学术性的文章,主要是写给比较专业的人士看的,所以,众所周知的东西,要尽量不写或者少写。比如你写一篇关于苏轼的论文,花比较多的篇幅介绍苏轼的生平,而学术界关于苏轼的权威的传记,都已经有好几部了,根本不必要你再费笔墨去多写。”

以上举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基本上在每年的本科毕业论文甚至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上,都能碰到不少。有些同学到了大四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还分不清什么样的算抄袭,什么样的算正当引用。有些同学在毕业论文中写一大堆各种文学史里都有的东西,遭到老师的质问之后,还理直气壮地回答:“一篇毕业论文要写一万字,不这样做怎么写得了那么多字?”有些同学则是通篇在泛滥地抒发空洞而廉价的情感,还自以为文采飞扬,期待着老师的赞赏。

在我举出了这些常见的问题之后,有一个同学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老师指出,我觉得到大四可能还会这样。”结合我这几年参加的答辩经历,我觉得这种情况是极有可能的。

我突然想到《论语》中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不教而杀谓之虐。”[参考译文:不教育人民,(待到人民犯了罪)却对他们处以死刑,这叫残酷。]近年来我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在毕业论文中或者在其他学术行为上,会犯比较幼稚甚至严重的错误,有一部分原因当然是学生不够聪明,不肯去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老师教导得不够。

我每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注释规范和参考文献都要至少讲到五遍以上,才能使全部的五个学生都彻底明白怎么做注释,怎么列参考文献。不过尽管我费了很多口舌,做了很多示范,打了很多字,吐了不少老血,但最终总算是使他们都明白过来注释和参考文献以及学术论文是怎么一回事了。试想,如果某学生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关于《红楼梦》的内容,而参考文献中用的《红楼梦》的版本,却是新疆人民出版社或者内蒙古教育出版社,这种可笑的学术幼稚病,与其说该责备学生,不如说导师应该负更重大的责任。

还有一个新近发生的例子,前一阵的古代文学研究生开题,有一个学生写的是《高适诗在清代的传播研究》,材料很粗略,框架也很松散,可以看得出该生并没有好好准备。开题结束之后,我们几个导师走出教室,这位学生的导师带着嘲谑的口吻向我们透露:“我这个学生昨天晚上交给我的开题报告,还是《高适诗在明代的传播研究》,一夜之间,就换成了清代……”我们听了,自然是齐声哈哈大笑。但是笑过之后,我的心里却满不是滋味,如果我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我自己首先会感到惭愧,更不敢加以戏谑或嘲笑。

其他还有一些比较琐碎的细节问题,比如成段的引文的版式,前后引号的位置等等,我都一一作了示范说明。文笔拖沓,用词不严谨、不准确,也是很多同学普遍会犯的毛病,我举了《论语》中“辞达而已矣”作为切入点,告诉他们写文章要做到流畅通达,这个“达”字,还包括词要达意,并举福楼拜教莫泊桑写作的佚事为例,在遣词造句的时候,一定要冥思苦想,直到想到最准确最贴切的那个词为止。有些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感情虚假,或者摇头晃脑,卖弄文采,我则举《周易》中的“修辞立其诚”为例,告诉他们作文应该真诚,并举鲁迅先生《作文秘诀》中所说,写文章要“有真意,不做作”。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一学期的课程就这样结束了,相比于去年的结课感言(《人生贵在相知心——2018级〈论语导读〉结课感言》,见本公众号。),今年的感言写得相对比较中规中矩,没有去年的那种慷慨激昂和跌宕起伏。这是因为去年之前,我颇受学生非议,一下子突然得到2018级的学生的肯定和赞赏,就有一种从地狱突然上升到天堂的感觉,心理的情感冲击非常剧烈,写出来的文字,自然也就相应地深情而热烈。今年的话,只不过是像从十八层天堂——我假设既然地狱有十八层,那么天堂相应地也应该有十八层——上升到十九层,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情感也就不那么强烈。但是每当想到我曾经切切实实地教给一些人一些知识,使得他们有一些新的领悟,新的进步,我的心里就充满了一种澄澈的喜悦和厚重的充实。

(0)

相关推荐

  • 年底了,写给所有老同学的年末感言!老同学想你们了

    <写给所有老同学的年末感言> 2020转瞬即逝 老同学, 毕业很多年,是否还想念? 不管我们多久未见, 一起走过的青春不变, 不管我们相距多远, 这份感情永远都在! 常言道 百年修得同船渡 ...

  • 七律 与高中部分同学相聚感言

    五十年间多少事?流光若水度轻舟. 青灯黄卷秋华老,细雨清风春色稠. 忆里繁花红胜火,望中酒肆月如钩. 未曾谋面身先醉,相聚应疑雪满头.

  • 肇庆学院文学院2019级书法学结课作品展

    肇庆学院文学院 2019级书法学结课作品展 前言 南朝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从来书法之道,谐时则易,入古尤难.况今艺态多元,个性彰显,安可 ...

  • 肇庆学院2019级书法专业结课作品展

    肇庆学院文学院 2019级书法学结课作品展 前言 南朝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从来书法之道,谐时则易,入古尤难.况今艺态多元,个性彰显,安可 ...

  • 论语解读:不教而杀谓之虐

    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 "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

  • 人生贵在相知心 ——2018级《论语导读》结课感言

    2014年8月份,我的<论语择善>刚刚出版,正在兴头之上,便主动给2014级大一新生开了<论语导读>的选修课,并规定课堂上每个人必须带一本<论语择善>.我上课也只用 ...

  • 上海师范大学书法专业2017级篆刻课程结课作业展

    陈昶 97年山东淄博人 课程感想:七周太短,眨眼即过.牙牙学语的七周也只眯到一丝表面,性子跳脱是我深入的阻碍.我这憨憨幻想自己是个苦行僧,一块石头一把刀是修行. 0 2 石佳璇 山东临沂人,上海市徐汇 ...

  • 海南师范大学书法专业2020级3班结课作业展

    天逸出品 聚焦高等书法教育,推介年轻艺术家. 21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前言 上半学期的<书法技法原理与训练>课程,在黄承利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引领下,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各类书法技法,并深入学习 ...

  •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19级四班魏碑结课展

    前言 中国书法衍繁到北魏,墨云蒸腾,奇峰叠翠,炫出一道魏碑奇观.魏碑亦称魏楷,其承汉隶,启唐楷,与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彼此竞相开放,浓芳袭人.康有为于<广艺舟双楫>列数魏碑十美 ...

  •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19级二班魏碑临摹结课微展

    魏碑临摹 前言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 ...

  •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19级三班隶书临创结课作业展

    前言 米氏元章有云:"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  隶书自秦始,汉盛,唐代玄宗时也喜八分,又随清代碑兴繁荣至今. 早期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是古文字与今文 ...